前言
7月中旬,40艘中國戰艦突然現身,把法國"戴高樂"號團團圍了。
有意思的是,面對這種壓倒性陣勢,咱們的艦隊竟然一點兒動靜都沒有,法國人反倒緊張得不行。
中方為啥不動手?這背后藏著什么玄機?
作者-山
法國人這回栽大了
說起來也真是夠巧的,法國"戴高樂"號剛踏進南海的門檻,就被咱們的艦隊包了餃子。這場面,連法國人自己都沒想到。
從去年12月離開土倫港開始,這艘號稱"歐洲驕傲"的核動力航母,一路上可沒少吃苦頭。先是在東地中海被俄羅斯蘇-35貼臉飛行,那強勁的尾流差點把機庫門給震飛了。
進了紅海更熱鬧,胡塞武裝的無人機像不要錢似的往上招呼。法軍的紫菀防空導彈倒是爭氣,關鍵時刻攔了下來,但那爆炸的火光"把整個紅海都照得通亮"。
更尷尬的還在后頭呢。到了印度洋,沙特突然翻臉不認人,拒絕提供燃油補給。堂堂核動力航母,竟然得向美國"卡爾·文森"號低聲下氣地要幾百噸航空燃油。
日本那邊也不給面子,以"無核三原則"為借口,死活不讓戴高樂號停靠沖繩基地。搞得法國人像個沒地方落腳的流浪漢,到處碰壁。
說白了,這趟遠航暴露了法國海軍的真實水平。在印太地區,法國的軍事存在就剩新喀里多尼亞那800個大兵,還有法屬波利尼西亞的3艘小巡邏艇。
跟咱們在南海的常態化部署比起來,法國這點家底兒實在不夠看。當戴高樂號終于挪到南海時,真正的震撼才剛開始。
法國雷達操作員眼睜睜看著屏幕上的光點呈幾何級增長,055型萬噸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核潛艇、導彈快艇,甚至連醫療船都來了。
咱們的實力擺在這兒
法國人后來在報告里寫得很實在:"在相當于地中海四分之三的水域內,30到40艘中國戰艦如同移動的鋼鐵叢林。"這還沒算上周邊那幾百艘"武裝漁船"呢。
3月中旬那個清晨,當山東艦的相控陣雷達緩緩開機時,就像一頭巨獸睜開了雙眼。法國的E-2C預警機剛升空,立馬就被殲-15T給死死鎖定了。
數據擺在那兒,差距不是一星半點,戴高樂號滿載排水量才4.25萬噸,連咱們正在建造的076型兩棲攻擊艦都比不過。那核反應堆更是有先天缺陷,最高航速只有25節,被網友戲稱為"核動力拖拉機"。
山東艦可不一樣,滿載排水量超過5萬噸,搭載的36架殲-15T都是重型艦載機。法國人引以為傲的24架"陣風-M",說到底還是中型機,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更讓法國人無話可說的是艦載機出動能力。去年5月到6月,山東艦在西太平洋戰巡期間,9天時間完成了570架次起降,整個戰巡達到1120架次。這種高強度作業,讓戴高樂號每天最多30架次的出動率顯得可憐巴巴。
2022年巴基斯坦空軍演習中,咱們的殲-10CE曾經以6比0的戰績完勝"陣風"。這個數據讓法國人心里拔涼拔涼的。更關鍵的是,法國只配備了2架老式E-2C預警機,而咱們已經列裝了更先進的空警-600。
面對這種壓倒性的力量對比,法國海軍上將嘴上還在硬撐,宣稱"我們代表著龐大力量",但行動卻異常誠實。戴高樂號編隊突然掉轉航向,繞開臺灣海峽,老老實實停靠琉球群島補給去了。
大國有大國的樣子
法國軍官給出的解釋挺有意思:"穿越臺海沒有意義,畢竟幾個月前護衛艦已經走過一回。"這話說得冠冕堂皇,但真實原因大家心里都門兒清。
在40艘中國戰艦的注視下,法國要是敢有什么不老實的舉動,后果可就不是鬧著玩得了。咱們全程沒發任何警告通訊,也沒搞抵近驅離那套。
為啥?壓根沒把他們當回事兒。就像一個大人看小孩子耍脾氣,犯不著跟他們較真。正如一位法國軍官后來感慨的:"中國對美國人的反應和對法國海軍的反應顯然不同。"
這種差異背后是精準的戰略判斷。咱們看得很清楚,法國航母這一趟本質上就是政治表演,不是真要來挑事兒的。國防部的公開回應也點到即止:"亞太地區需要和平與繁榮,而不是緊張與對抗。"
說穿了,法國在印太的軍事存在純屬象征意義。前段時間美國主導的"太平洋恒星"演習,戴高樂號雖然參與了,但法國海軍少將馬拉德坦言重點是與日本"交流航母運作經驗"。
換句話說,法國不過是在美國印太戰略中扮演配角。咱們要真想較真,目標也是幕后那個真正的對手,而不是臺前這些跑龍套的。
維護地區穩定的大局比跟一個遠道而來刷存在感的過客計較重要得多。咱們正在和東盟國家的合作進展順利,沒必要因為法國人的這點小動作破壞整體氛圍。
新規矩已經立下了
法國《世界報》后來披露了個有意思的細節:戴高樂號在敏感水域多次監測到不明目標超低空掠過,但始終無法鎖定。這種技術代差的壓迫感,比任何外交抗議都更有說服力。
法國人想學美國搞"噸位外交",把戴高樂號此行稱為"4.2萬噸外交"。這套邏輯骨子里還是19世紀"炮艦外交"的腐朽思維。
21世紀的國際關系,早就不是誰的軍艦噸位大誰就有理的時代了。影響力靠什么?靠的是經濟深度融合,靠的是發展倡議的吸引力,靠的是為地區提供實實在在的公共產品。
開著艘老舊的航母來晃一圈,就想"震懾"別人、提升影響力?這套在殖民時代或許管用,在今天只會顯得滑稽和不合時宜。
更何況,所謂"噸位外交"的前提,是你真有能壓服對手的噸位和實力。法國海軍能拿得出手的遠洋艦隊,就一艘問題不少的航母和幾艘兩棲艦。
相比之下,咱們穩步增長的海上力量,才是維護自身利益和地區和平的堅實后盾。法國的"噸位外交",更像是一場自費買票、觀眾寥寥、效果尷尬的"獨角戲"。
真正的海上強者從不需要示警,當40艘戰艦的雷達波束無聲掃描法國艦隊時,存在本身已成為最鋒利的戰略語言。而法蘭西的驕傲最終選擇繞開臺海,停靠琉球,這也是對新時代海上力量格局最誠實的注解。
原因說穿了很簡單——咱們已經穩操勝券。
結語
法國這回算是碰了個軟釘子。表面上是軍事訪問,實際上就是新老海上霸主的一次"隔空過招"。40艘戰艦的無聲包圍,比啥外交辭令都管用。
真正的強者從來不用吼,咱們的定力恰恰說明了底氣足。這年頭,光有幾艘軍艦可不夠,得看綜合實力。
你覺得未來幾年,還會有哪些國家來南海"刷存在感"?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