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退回了一批從阿根廷抵華的大豆,原因是懷疑其原產地證明存在造假!被退回的這批大豆重達30萬噸,雖標明為阿根廷產,但經中方檢測,實為美國出產。
這一事件于2025年7月曝光,在阿根廷外貿界引發軒然大波,也引起了國際社會對阿根廷作為全球食品供應國可信度的質疑。
這批阿根廷出口的大豆實則為美國大豆,只是借阿根廷之名“改頭換面”,以規避中國對美農產品加征的125%關稅(該稅率源自美方首先對中國產品加征的關稅,中方則予以對等反制)。
中國海關總署對這批大豆進行了嚴格檢測,使用了包括農藥殘留、穩定同位素分析,甚至是土壤DNA比對等先進技術手段,能夠精確追蹤大豆的種植來源。檢測結果顯示,這批大豆并非產自阿根廷潘帕斯平原(Pampas)地區,而是來自美國的農業帶。
這一行為被中方解讀為企圖為大豆偽造“假護照”,以規避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限制。雖然目前尚無證據顯示阿根廷政府直接參與造假,但事件暴露出其出口監管與追溯體系存在重大漏洞。分析人士指出,無法有效保障大豆原產地真實性,將對阿根廷作為食品出口國的國際聲譽造成長期損害。
專注中拉關系的智庫“安德烈斯·貝略基金會”(Fundación Andrés Bello)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此次事件將阿根廷置于尷尬境地,嚴重削弱了其作為可靠食品供應國的形象。”
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每年需要進口約60%的大豆供應,以滿足14億人口的消費需求。2024年,中國共進口了1.05億噸大豆,其中巴西為最大供應國,其次是阿根廷。
此次中國強化大豆進口監管措施,正是其在中美貿易緊張形勢下保障本國食品安全的戰略體現。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國已逐步多元化進口來源,大幅增加從巴西和阿根廷采購大豆,減少對美依賴。
例如,2025年4月,中國就從巴西進口了240萬噸大豆,這一非典型的大宗采購反映了中國對美之外替代來源的強烈需求。
對于阿根廷而言,此次事件無異于雪上加霜。作為全球第三大大豆生產國,僅次于巴西與美國,阿根廷原本就面臨高庫存與低價的雙重困境。
據《Chaco Día por Día》網站報道,大豆正被諷刺為阿根廷的“農業泰坦尼克號”——在當前全球市場低迷的背景下,仍有2800萬噸大豆滯銷。此次被中國退回的貨物不僅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還加劇了政府在監管與信用層面的壓力。
目前,國內大豆生產商與出口航運商紛紛呼吁提升原產地認證透明度,并建立更嚴謹的出口審查制度,以防“問題批次”再次流入國際市場。阿根廷農業部與外交部已宣布正與農業生產者及出口商協會展開合作,全面調查事件并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阿根廷當務之急,是重建市場信任,尤其是對華貿易關系的穩定性至關重要。畢竟,中國市場對阿根廷農產品出口的重要性無可替代。
此次大豆事件也凸顯出全球貿易中追溯技術日益成熟的重要性,中國在推動全球農業標準變革中扮演著愈發主導的角色。其通過農藥殘留、同位素比對與土壤DNA等手段識別產品真偽的能力,向全球出口國發出了明確警告。
以巴西為例,盡管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但也曾遭遇中國嚴格審查。2025年1月,由于檢測出農藥殘留與蟲害問題,中國曾暫時終止5家巴西企業的進口資格,引發了巴西國內對其農業可持續性模式的廣泛反思。
聯邦米納斯吉拉斯大學(UFMG)的專家戴安娜·沙伊布(Diana Chaib)指出,巴西亟需在質量控制和監管體系上加大投入,避免重蹈覆轍。
在中美貿易戰重塑全球農產品流通格局的當下,巴西和阿根廷既面臨拓展對華市場的巨大機會,也必須應對來自中國日益嚴格監管的挑戰。
阿根廷大豆事件是一記警鐘:在全球化的貿易體系中,產品的透明度與可追溯性,已與商品本身同等重要。信任,是國際市場最稀缺的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