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在比賽中。
重慶又多了一位“金牌講解員”!7月22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專業組決賽在湖南長沙舉行。其中,來自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李婧獲得“金牌講解員”榮譽。
本次大賽歷時10天,設專業講解員組和志愿講解員組,分為初賽、決賽兩個階段,全國175名優秀講解員齊聚一堂展開激烈角逐。在為期4天的初賽中,李婧表現出色,成功晉級專業講解員組決賽。
初賽時,她以《脊梁》為題,深情講述了民族實業家盧作孚1938年深秋,指揮千名船員、萬名纖夫,趕在長江枯水期到來前,將10萬噸工業器材、3萬多名同胞從宜昌碼頭轉移到大后方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呈現了抗戰歷史背景下團結一心、百折不撓的人物群像。
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時期犧牲的川江纖夫有3700多人,活下來的纖夫多數也留下了終身殘疾,脊背彎曲變形,但他們展現出的精神代表著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他們轉移的設備也支撐起了重慶工業的脊梁。李婧憑借這一精彩講述,不僅征服了評委,更以“真誠”打動了全場觀眾。
李婧表示,自己始終堅信,講解員的核心素質在于“用真心換共鳴”,只有以情動人,才能引領聽眾穿越時空,真切感受歷史的溫度。
李婧在比賽中。
此次大賽匯聚了全國頂尖的講解人才,不同地域、風格的精彩詮釋為選手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李婧坦言:“高規格的比賽環境是絕佳的練兵場。”在備賽過程中,團隊對稿件的精煉度、語言的感染力、節奏的把控以及情感的濃度等方面都進行了極致打磨。這一過程極大地提升了她的表達精準度,讓她在舞臺上能夠更加自信、從容地講述紅色故事。
“視頻中的這位老人,名叫瞿獨伊,出生于1921年,和中國共產黨同齡。在她與黨的不解之緣里,始終回蕩著一首歌——就是我們剛剛聽到的這首《國際歌》……”決賽中,李婧通過隨機抽選,抽中“七一勛章”獲得者——瞿獨伊作為故事主角,通過飽含激情的講解鋪展開一幅動人長卷。她憑借細膩的情感表達和精準的語言節奏,引領聽眾走進瞿獨伊的世界,傳遞著瞿獨伊以行動詮釋的家國擔當,深深感動全場。最終,李婧憑借卓越的表現獲得第一名,并榮獲“金牌講解員”這一殊榮。
“金牌講解員”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李婧表示,大家對“金牌”的期待值更高,這無形中給她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但也激勵著她時刻保持最佳狀態,不斷精進自己的講解水平。她將以此次榮譽為新的起點,努力講好紅色故事,讓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實習生 張凱盈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