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群服務中心作為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黨員群眾的重要陣地,其價值不僅在于物理空間的存在,更在于能否成為凝聚人心、傳遞溫暖、解決難題的“幸福驛站”。近年來,各地黨群服務中心不斷升級服務功能、創新服務模式,正從傳統的“辦公場所”向“服務樞紐”轉型,讓黨員找到歸屬感,讓群眾感受到溫度,成為基層治理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筑牢紅色陣地,讓黨員有“家”的歸屬感
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黨群服務中心首先要成為黨員學習成長的“紅色課堂”。通過打造標準化的黨員活動室、黨史學習教育長廊,定期組織“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讓黨員在莊重的儀式感中強化身份意識和責任擔當。同時,針對流動黨員管理難、學習參與率低等問題,許多黨群服務中心推出“線上+線下”雙軌學習模式,線上搭建學習平臺推送定制化內容,線下設立“流動黨員服務站”提供組織關系轉接、政策咨詢等“一站式”服務,讓每一名黨員都能找到組織、融入組織。
此外,黨群服務中心還是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實踐舞臺”。通過建立黨員志愿服務崗、認領“微心愿”等機制,引導黨員在政策宣傳、矛盾調解、社區治理中亮身份、作表率。當黨員在這里找到了價值實現的路徑,黨群服務中心自然就成了他們心中溫暖的“黨員之家”。
聚焦民生需求,讓群眾感受“暖”的服務力
群眾的需求在哪里,黨群服務中心的服務就應該延伸到哪里。從“一老一小”到“急難愁盼”,各地黨群服務中心以精準化服務破解民生痛點,讓群眾的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針對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不少黨群服務中心嵌入日間照料、健康義診、智慧助老等服務,設立“老年食堂”解決吃飯難題,開辦“銀發課堂”教授智能手機使用技巧,讓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對于青少年群體,通過打造“四點半課堂”“假期托管班”,聯合志愿者提供作業輔導、興趣培養等服務,為雙職工家庭解決后顧之憂。同時,整合政務服務資源,將社保辦理、醫保咨詢、證件補辦等高頻事項下沉到黨群服務中心,設立“幫辦代辦”窗口,讓群眾“少跑腿、好辦事”,這種“把服務送到家”的貼心舉措,讓黨群服務中心成為群眾愿意來、喜歡來的“溫馨港灣”。
激活治理效能,讓陣地釋放“聚”的向心力
基層治理的難點在于“分散”,而黨群服務中心的優勢在于“聚合”。通過搭建“黨組織+社會組織+居民”的聯動平臺,黨群服務中心正成為整合資源、凝聚合力的“治理樞紐”。
在化解矛盾糾紛方面,許多黨群服務中心設立“議事廳”“調解室”,邀請黨員代表、居民骨干、法律工作者組成調解隊伍,通過“有事好商量”的方式解決鄰里糾紛、物業矛盾等“小問題”,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在推動社區發展方面,圍繞環境整治、設施改善等民生議題,組織居民開展“圓桌會議”共同出謀劃策,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形成“大家事大家管”的共治格局。此外,通過引入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隊等力量,黨群服務中心還能提供專業化服務,比如聯合社工機構開展心理疏導、家庭關系調適等服務,聯合公益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就業幫扶等項目,讓多元主體在黨群服務中心的平臺上各盡其能、協同發力。
當黨群服務中心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服務功能,而是成為集學習教育、民生服務、治理聯動于一體的綜合性陣地,它便真正實現了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的跨越。在這里,黨員找到了初心使命,群眾感受到了黨的溫暖,基層治理有了堅實依托。讓黨群服務中心真正成為黨員群眾共同的“幸福驛站”,不僅是基層黨組織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實踐,更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舉措。唯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創新服務理念和方式,才能讓這一“紅色陣地”持續煥發活力,成為基層治理中最堅實的支撐、群眾心中最溫暖的存在。(高縣政協:何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