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依克桑·塔依爾來說,這個暑假有點“忙”。7月20日,剛剛結束在北京藝術中心上演的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里》的演出,因尼摩船長而圈粉;之后又馬不停蹄地趕赴新疆,參加獻禮片《巴扎喜事》的路演。
作為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表演老師,依克桑是學生口中“拼命三郎”的硬核教師。從新疆童星到中戲講臺,他一點點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當演員,他拒絕一般化的喜劇套路,為尼摩船長注入孤傲赤誠;做老師,他把“做戲先做人”刻進課堂。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了依克桑,聽他如何將藝術實踐融入課堂,又如何在教學和生活中探尋藝術創作的真諦。
創作體驗
首次體驗黑光偶劇 解鎖新技能
作為2025年度“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精品創作項目,由中央戲劇學院、香港藝術節、抱風嶼Tempest Projects聯合出品的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里》于7月11日起在北京藝術中心上演,7月18日至20日,依克桑接棒演員保劍鋒飾演尼摩船長,兼具貴族氣質與神秘異域風情的形象也賦予了這一形象全新的情感維度。
在依克桑看來,他飾演的尼摩船長在法式喜劇的外殼下,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悲劇色彩。“這個角色是赤誠的,他的探索精神與對科學的熱愛源于內心,但生活的創傷又讓他陷入偏執。”依克桑拒絕用淺顯的方式消解角色的復雜性,而是通過細節設計傳遞尼摩的孤獨。在看原著時,依克桑被那場令人震撼的海底葬禮所打動,他將原著中尼摩對逝去隊友的悲慟,移植到新創作的角色弗利波斯身上,讓觀眾在科幻外殼下感受到人性的溫度。
《海底兩萬里》精妙的黑光劇形式與獨樹一幟的戲偶表演,為觀眾構建了一場視覺與想象力的雙重盛宴。各種有趣的海底生物被還原在了舞臺上,滿足了人們對于原著中描述的海洋的各種想象。“黑光偶劇我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讓我受益匪淺。”與傳統話劇不同,黑光偶劇要求演員不僅要完成角色表演,還要在黑暗中通過肢體操控偶具進行表演。因此,依克桑不僅飾演尼摩船長,還要扮演藍色石斑魚偶等“海洋角色”,“戲里的石斑魚被戲稱為‘憨憨魚’,總因吃不到魚餌而沮喪游走。”在排練的過程中,依克桑掌握了用手去扮演魚偶角色的新技能,“我們通過手部的活動來展示偶的性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手成了情感的延伸,為偶注入了靈魂性格的表達。”當依克桑和其他演員在后臺穿著黑色魔術服控偶,嘴里還在碎碎念著與偶性格匹配的語氣時,這種特別的表演方式讓偶具備了獨特的性格特點,讓現場觀眾充分感受到了戲劇的魅力。
成長之路
從新疆童星到中戲教師
依克桑的藝術之路,始于新疆烏魯木齊的普通家庭,卻因自身對藝術的領悟力和母親堅定的支持,逐漸綻放出獨特的光彩。
“我母親是電氣自動化專業的老師,但她對藝術的熱愛和對我的堅定支持影響了我。”依克桑回憶,童年時母親帶他參加央視《非常6+1》《星光大道》《音樂快遞》等節目,讓他在唱歌、跳舞、主持中初步接觸表演。7歲那年,他因模仿邁克爾·杰克遜的舞蹈被家人發現了天賦,在媽媽的支持下參加了全國青少年藝術新人選拔大賽,獲得了金獎,此后相繼演唱了《小巴郎》《快樂歌唱》《夸父追日》等原唱歌曲,并錄制了mv,參演了電影《勇敢少年》《至愛》《娜娜》,并出演了香港導演陳勛奇執導的電視劇《功夫小英雄》……這些經歷讓他在進入中戲前,已積累了一定的影視與舞臺經驗。
然而,真正改變他藝術觀的,是2012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后觀看的第一部話劇《紅白喜事》。“那天我被老師們不帶麥卻依然清晰的臺詞、熾熱的情感震撼了。于是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這樣有本事的舞臺劇演員。”因此,大學四年,依克桑每天的晨功、臺詞訓練從未間斷,并先后主演莎士比亞名劇《奧瑟羅》《李爾王》;中國經典話劇《曹操與崔琰》《花木蘭》;京劇《三打祝家莊——石秀探莊》片段等諸多經典劇目。并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獎學金、北京市三好學生等榮譽,最終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保送碩士研究生,成為中戲首位維吾爾族保送研究生,并先后獲得亞洲大學生戲劇節“表演獎”“世界大學生戲劇節”最佳表演獎“、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2018北京青年榜樣·時代楷模——“文化之星”稱號。
“中戲的老師用他們的人格魅力與專業學識,擊碎了我的盲目自信,也幫我建立了真正的創作自信。”在中戲學習期間所遇到的恩師們讓依克桑明白,表演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對生活的思考、敏感與共情。”2019年碩士畢業后,依克桑選擇留校任教,完成了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
這段成長歷程中,“選擇”與“幸運”是依克桑反復提及的關鍵詞。從滿懷憧憬報考中戲,到放棄商業機會專注學業;從童星時期的廣泛嘗試,到最終扎根表演教育,每一步選擇背后,是家庭嚴格的教育,是恩師們“做戲先做人”的諄諄教誨,更是他對藝術純粹的熱愛。
教育工作者的擔當
在創作與教學中傳遞藝術火種
作為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青年教師,依克桑始終將“教師”身份置于首位。“學生只有一次青春,我必須對得起他們的四年。”他深知,表演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因此從未停止創作實踐,從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里》,到中央戲劇學院與俄羅斯鮑里斯·史楚金戲劇學院“第二屆表演干部訓練班”的教學成果展演《海鷗》,從主演電影《巴扎喜事》到參與執導中央戲劇學院青年藝術劇團首部對外公演劇目《帶小狗的女人》,他通過一次次舞臺實踐反哺教學。
《海底兩萬里》中法合作的創作過程,讓依克桑體會到文化碰撞的奇妙。“經典作品的共識超越了地域,但具體表達上又有差異。”他提到,法方導演克里斯蒂安·埃克會根據中國演員的特點調整表演節奏,而中國演員也會在保留美學原則的基礎上融入本土表達,這種差異互補最終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質感。這場演出不僅讓依克桑突破了表演邊界,更讓他意識到藝術教育的責任。“如何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能從經典中獲得共鳴,是我們創作者需要持續思考的命題。”他將這些思考都滲透到了教學中,第一手的經驗讓學生們受益良多。
在學院進行表演片段教學與畢業大戲的執導時,他之所以會選擇排演經典作品,正是看中其中“扎實的角色土壤”,“學生需要通過經典作品學習創作方法,而我們在排演中不斷地試圖讓他們理解‘演員需要培養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利他思維”的培養,被他視為表演教育的重要一環。
教學之外,依克桑的創作選擇也體現著教師的社會責任感。2024年,他主演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禮片《巴扎喜事》,講述了兩代人追求真善美的故事。“作為新疆人,能為家鄉的電影事業盡一份力,是我的夙愿。”這部在喀什古城拍攝的院線電影意義非凡:它不僅代表中國參加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還作為開幕影片向全世界展現了大美新疆的美景與風土人情。尤其是在電影節開閉幕式現場依克桑見到了自己的學生,當學生們因看到他的作品而激動地與他擁抱時,他深感,“藝術的力量能跨越地域,連接人心。”
從學生到教師,從舞臺到講臺,依克桑始終踐行著中戲“傳幫帶”的傳統。“老教師們用身教告訴我,藝術教育是堅守。我希望能把這份對生活的敏感、對職業的敬畏,傳遞給我的學生。”在他看來,無論是操控黑光偶時的手部技巧,還是解讀尼摩船長內心的赤誠,最終都要回歸到“人”本身。“演員的使命,是讓觀眾在角色中看見自己,看見世界。”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