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7月24日報道:7月24日,“紅色征程中的氣象風云 ——‘格物弘源’文物藏品鑒研會氣象專場暨紅色天氣日歷(二)發布儀式”在中共一大紀念館發布。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一大紀念館、上海市氣象局三方合作,為那些藏在歷史褶皺里的陰晴寒暑找到了清晰的注腳。
該份?日歷聚焦1921-1922年間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早期奮斗歷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嚴謹的氣象檔案研究為基礎,將抽象的歷史革命瞬間具象化為可感可知的溫度、濕度與風云變幻,為黨史研究注入獨特的氣象視角,也讓后人得以更貼近地感悟革命先輩在不同天氣條件下不畏艱難、勇毅前行的偉大精神。
活動現場,上海市氣象局向中共一大紀念館捐贈1921年7月23日至30日徐家匯氣象觀測記錄及東亞地面天氣圖電子版。同時,第一張東亞地面天氣圖等一批見證歷史的珍貴氣象檔案與文物也首次出庫展示,詮釋氣象學科在中國革命史研究中的獨特價值。
翻看這本特別的日歷,歷史與天氣交織的畫卷徐徐展開:在那個孕育希望的悶熱夏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開首日,最高氣溫33.1℃,夏風輕輕拂過興業路的石庫門。此后一周,高溫持續攀升,28日達到38.2℃的酷暑極值。代表們在悶熱中低聲討論,心中篤定的信念愈發熾烈。中國革命的火種,正是在這樣持續晴熱里,完成最初的燎原之勢。
在那個寒秋突降的危局,1921年10月4日,陳獨秀擔任中央局書記后第一次在上海被捕,天氣多云到陰,帶來深秋的肅殺,最高氣溫25.5℃,最低氣溫更是跌至11.2℃。正是在這寒意漸濃的時節,革命事業遭遇嚴峻考驗,突顯早期斗爭的艱險與先驅者臨危不懼的意志。
在那個寒夜中播撒火種的大年初一,1922年1月28日,當日陰冷潮濕,4.1mm的降雨量,最高氣溫僅6.5℃,最低僅3.8℃。濕冷的寒夜里,上海地方黨組織發動百余名黨團員走上街頭,散發六萬份賀年帖?!肮伯a主義到上海來了!”的驚呼,是革命火種在寒雨中頑強傳遞的回響。
在那個熱浪翻涌的盛夏,1922年7月15日,中共二大開幕前一日,申城氣溫已攀升至37.1℃。開幕當日,氣溫高達35.8℃,隨后三天持續35℃以上高溫??釤犭y當,卻難掩探索前路的熱情如火。代表們在蒸騰的暑氣中,討論并通過黨的歷史上第一部正式黨章和《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為中國革命規劃清晰藍圖。
當紅色歷史與氣象數據相遇,通過講述那些隱藏在歷史背后的“氣象風云”故事,曾被忽略的細節重現眼前。未來,更多塵封在紅色歷史中的“天氣記憶”將被喚醒,那些百年前的陰晴寒暑終將成為照亮時代的精神火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