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催人淚下的中日甲午戰爭的內容,筆者介紹過很多次。我們了解歷史,不是為了替古人出主意,也不是為了爭對錯和給誰判罪,更不能因為像有些人說的“反正都知道結果了關我什么事”,而是要以史為鏡的,我們要記得來時的路,為了以后走得更穩。
筆者已經多次介紹過,我們現在沒有必要討論“怎么就打輸了”,這個其實根本不是燃煤的質量,也不是炮彈的問題,更不是那種非要讓一個“老太太過生日”給所有封建官僚背鍋的問題,因為這完全是日本堵上的國運,我們輸太慘了,大家要有個出氣的,罵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比較好辦。
當時清政府內部(帝黨與后黨)爭斗不休,
北洋水師自1888年后,未添新艦,彈藥不足,訓練廢弛。
綠營漢軍普遍狀態更加堪憂,根據目擊者說,他們出征的時候,馬鞍上晃晃蕩蕩的掛著煙槍,還有的也學著八旗子弟,拎著鳥籠子。 也就是說,有些人的狀態確實不是太好。
下面是甲午戰爭的時間節點。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開戰——9月15日平壤戰役——清軍潰敗——9月17日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受重創——大家都記得著名的鄧世昌殉國,犧牲之前還喊著要撞沉吉野。
第二年,1895年2月,威海衛陷落——北洋艦隊覆滅——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
大家可以參考筆者以前寫的各種章節,已經非常詳細了。
其實為什么打起來的話,就是有個深層的含義,由于朝鮮長期是清朝藩屬國,日本企圖通過控制朝鮮半島作為侵略中國跳板。
之后,看到鴉片戰爭以后這幾十年,中國已經變成這個慘狀,那么爬到列強餐桌上的日本就開始下手了。日本煽動朝鮮親日勢力,制造“甲申政變”(1884年),挑戰清朝宗主權,就是意思要把朝鮮劃到他們的手下了。因為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極其關鍵,所有的比較強大的國家都想“跟他建立緊密的關系”,現在日本就打算讓他換個主子。
筆者介紹過,因為東邊那一小條帶點兒白眼狼的脾氣,經常跟清朝要求幫助,但是在其國內文件上一直都寫著崇禎多少多少年……當時的我國一直到最后一刻都還在幫助他們,那個時代的絕大多數官兵也有一種樸素的精神,至少他們知道不能隨便讓敵人把國門打破,他們也是在保家衛國的。
說了它的根本原因之后,這次戰爭的直接導火索就是日本蓄謀擴張,這個完全就是它想好了的,并且一直在積極準備,明治維新后,日本推行“大陸政策”,將朝鮮和中國視為擴張目標,積極擴軍備戰。
有些國家的民族性和心眼兒跟自己的形狀很像,就是非常狹小,跳舞的時候動作也非常局促,但是殺起人來的話就大開大合、上躥下跳的。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因為這些人反抗了朝鮮的封建政府,朝鮮政府請求清朝出兵鎮壓。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同步派兵入朝,并拒絕撤軍。然后發生了豐島海戰的突襲!
歷史上的今天,1894年7月25日,日本艦隊在豐島海域偷襲清朝運兵船“高升號”,他們完全沒有國際法的概念,擊沉船只,并屠殺落水的清軍,對我國不宣而戰!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很多中華民族的資深官僚飽讀詩書,固然可能不懂西學,但是他們自認為對東邊的日本還是有一定了解,結果居然看不懂了,他們怎么膨脹成這樣了……通俗說就是,大家不太理解,怎么連它也敢這樣了?好像意思是說,其他西方列強我們不熟悉,過來侵略就算了,日本怎么都敢這樣了?過去應該是學生對先生執弟子禮,沒見過弟子把先生打倒的。所以清代的官僚對他們太不適應了。
(總有人會認為日本學中國學了1000多年,可是他們只學到了中華的皮相,里面全都是日本的骨髓,總之就是很多東西到他那塊兒真的就會完全變了樣……
就哪怕是有人吹捧“唐學在日本”、“大和民族保留很多中華文化的舊形”,但是又為什么會有《楢山節考》這樣的故事,也就是說那種人因為資源太少,天生的就容易比較刻薄吧。故事里講在那種山里,如果歲數大的人就會背到山里扔掉,這種蠻荒的習俗在中國早就沒有了,在中國的話,四代同堂叫做福氣,活到了很大的年紀,叫做人瑞。)
話說回來,這個一直恐怖自己資源不夠的民族,現在爬到大陸上了。它的前爪抓住了東北、它的胃里吞下了琉球、它的尾巴勾住了臺灣,嘴里還叼著朝鮮……
以前筆者已經講過了很多甲午戰爭的情況。
下面我們來簡單講幾個當時的歷史細節。日本艦隊懸掛美國國旗偽裝接近北洋艦隊,12:50定遠艦率先開炮,但主炮震塌艦橋致丁汝昌重傷,北洋指揮系統癱瘓。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艦體傾斜后下令沖撞日艦吉野,途中被魚雷擊中沉沒,全艦252人僅7人生還。 經遠艦遭4艘日艦圍攻,管帶林永升頭部中彈身亡,200余官兵與艦同沉。 超勇、揚威兩艘老式木殼包鐵艦(航速僅7節)被日艦集中攻擊。揚威艦管帶林履中拒絕撤離,將自己封入船艙殉艦;超勇艦管帶黃建勛拒絕了拋給他救援的繩子,自沉波濤。 定遠與鎮遠兩艦以重甲扛住日艦300余發炮彈,鎮遠艦主炮擊中日軍旗艦松島,致其喪失戰力……這些我們已經介紹過了。
之后的威海衛圍殲戰(1895年1—2月)之間,在絕境死守的北洋殘艦被圍于威海衛,定遠艦中雷后,劉步蟾為避免資敵,親自引爆炸藥沉艦,隨后殉國,這些也是原先介紹過的。其他將領結局也很悲壯!丁汝昌拒降,他也壯烈殉國了,可是死后遭光緒帝抄家問罪,全家流放,他的棺木鎖鐵鏈不許入土為安,等到了光緒帝死掉之后,宣統二年才平反。
當時的一些力量總是在宣傳光緒帝是如何的開明或者是愿意變法,事實上帝黨和后黨只是一些權力之間的爭斗,并沒有高明到哪去。在面對那些為他和國家肝腦涂地的大臣的時候,看他這種混蛋樣子吧,可以說沒有任何政治智慧,腦袋里頭簡直全都是湯圓餡(某一次太監故意說他膽子小,太后給他吃多少湯圓,他就接著)!拒不投降而壯烈殉國,居然還是一種罪過,就這樣的皇帝作風,忠于他才是太那個了……在這期間的政治斗爭,還有翁同龢的一些禍害,他一個勁告訴皇帝,不要擴大投資海軍,后來確實是有一些又老又舊的……李鴻章他們想要擴大投資的時候,就是被這些人“投訴”掉了。害得北洋主力艦定遠、鎮遠雖噸位(有7335噸)遠超日艦(最大5000噸),但日艦普遍裝備速射炮(每分鐘5-6發),北洋主炮射速僅1發/3分鐘,且炮彈多摻沙導致啞火。 1888年后清廷停購新艦,1891年停撥彈藥經費,戰時定遠艦305毫米主炮僅存3枚實彈……然后,確實有部分艦船老化嚴重,剛才說了,揚威、超勇航速因鍋爐老化降至7節,黃海海戰中成了活靶子,這太令人遺憾了。但是到了后世的一些傳說當中,不給海軍花錢的罪過就全都是要給慈禧太后修頤和園了。
鎮遠艦的幫帶楊用霖背誦著“人生自古誰無死”,以手槍自戕,成為北洋水師“最后一槍”……
清軍總兵力63萬面對日軍24萬,但八旗、綠營多無戰力,可以說兵力上是虛胖的。實際參戰的淮軍等5萬算是精銳,而日軍傾舉國之力投入……
不光彩的細節也有好幾個,比如以下。
平壤之戰中,清軍1.1萬 vs 日軍1.6萬,清將葉志超棄城夜逃,再看 威海陸防的話,日軍3.4萬人登陸,山東巡撫李秉衡坐擁萬余兵力卻拒援北洋殘部,致威海陷落……
《馬關條約》的連鎖反應有很多。
如同以前的章節講過的那樣,我國賠款2.3億兩白銀(含贖遼費),相當于清政府3年財政收入。為還債,海關稅收抵押列強,經濟命脈盡失……還被迫 允許外國在華設廠,引發列強資本傾銷(如英國占威海衛、德國占膠州灣),瓜分狂潮驟起……
戰敗打破“中體西用”幻想,梁啟超稱“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始”。 ……因為他當時還不知道中國考古會發現有更長的歷史,那個時代忽然有一些人覺得自己被打醒了,所以開始發現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傳統全拋掉,他們反而覺得有這么長的歷史是個包袱……
福州船政學堂的精英全損失了,參戰12艦管帶中,10人為同窗,有8名福州人,包括林永升、劉步蟾等精英悉數殉國!就是說,因為換湯不換藥的話,光提高技術,對救國是沒用的。
所以不用說,洋務運動是肯定失敗了!
部分學者認為,此一役實為戰術上的平手,但清廷畏戰避港,最終喪失海權。
黃海海戰雖被稱“慘敗”,但日軍旗艦松島遭重創,5艦重傷(赤城、西京丸后續沉沒),聯合艦隊率先撤離戰場……日方甲午戰爭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進了軍國主義思想的膨脹,為日本后來的侵略行為和戰爭責任埋下了伏筆……
甲午戰爭是日本「大陸政策」的第一次全面實施,標志著日本戰略重心從消化內部改革轉向對外擴張,對中國、朝鮮乃至亞洲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一定要記住,東方有一片海,曾經滿是甲午的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