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離京甩硬話:中歐破冰釋放關鍵信號 美國該緊張了
馮德萊恩北京行結束留下句硬話:中歐做生意不看美國臉色。
這趟旋風式訪華藏著太多意外,以往看美國臉色的歐盟,這次居然敢當眾劃清界限。
24小時會談里的三個細節,把國際格局變遷說得明明白白。
7月的北京亮出罕見場面:歐盟委員會主席凌晨抵達的飛機剛停穩,中方三位核心領導人就集體出動接待。
合影環節三人挽手展露的笑容,跟去年冷冰冰的站立會談形成鮮明對比。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次見面絕非走形式。
馮德萊恩在記者會上特意提到兩個重點:中歐貿易關系不受第三方干擾,雙方將設立經貿對話特別通道。
話里有話的聲明,直接甩開美國暗中鋪設的絆腳石。
美國這兩年沒少給歐盟添堵。
特朗普拿著關稅大棒逼盟友簽不平等條約,萬斯副總統更是在國際場合指著歐洲鼻子罵街。
北溪管道被炸斷后,歐盟企業花四倍價錢進口美國液化氣。
馮德萊恩這次訪華前腳剛定行程,白宮馬上放話要查中企在墨西哥建廠。
可歐盟這次沒接茬,反過來跟中國商量起新能源車合作計劃。
貿易數字最能說明問題。
歐盟今年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暴增五成,反觀美國市場已經三個月連跌。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剛宣布在湛江投建全球最大基地,法國電力集團把核能技術談判桌搬到西安。
資本家最懂選邊站,政客再怎么喊口號,企業早用真金白銀投票了。
馮德萊恩這次態度轉變絕非偶然。
俄烏沖突這把火燒了兩年多,歐盟發現跟著美國制裁反而把自己飯碗砸了。
工業用電價格漲三倍,五十萬家企業被迫遷離歐洲本土,老百姓超市賬單上的數字翻著跟斗往上漲。
轉頭看看中國這邊,產業鏈紋絲不動,港口貨輪排隊等著卸貨。
當生存都成問題時,價值觀大旗還能扛多久?
中方給足了臺階下。
稀土出口管制設了三個月緩沖期,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主動提出磋商。
這些舉措背后藏著大智慧:與其跟歐盟硬碰硬,不如給足空間讓他們自己算賬。
果然不出所料,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回國后表態,要重新評估《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半年前還被政客們批成“危險文件”的協定,現在倒成了解困良藥。
美國現在腸子都悔青了。
過去用軍事基地和輿論霸權鎖死歐洲的路子行不通,G7峰會上馬克龍帶頭反對制裁中國半導體。
北約秘書長最近跑遍歐洲各國,張口閉口就是"中國威脅論",結果被荷蘭首相懟回來:"先把欠的軍費補上再談威脅"。
說到底,世界早就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的時代。
這次破冰透出個重要風向:大國博弈已經從你死我活的淘汰賽,變成各憑本事的持久戰。
中國不搞拉幫結派那套,就看準歐盟現在最需要什么。
德國急需穩定能源供應,我們給出十年天然氣保供合同;法國惦記國際話語權,亞投行立馬增設歐洲副行長席位。
這套打法看似退讓,實則把主動權牢牢攥在手里。
回頭看看南海那些上躥下跳的小國,再看看死活不愿下談判桌的歐盟,明眼人都知道怎么選更劃算。
馮德萊恩臨走那句"合作大于分歧",其實已經出賣了歐洲的真實態度。
當布魯塞爾的官員們開始翻看中國提供的合作清單,華盛頓的某些人該睡不著覺了。
世界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這趟北京會談不過是個序幕。
歐盟能不能走出困局,關鍵就看敢不敢擺脫附庸思維。
至于美國,是時候重新學習怎么當個正常國家了——畢竟指手畫腳的時代,早該結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