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映那天,北京一位影院經理在朋友圈發了一句話:看完散場沒人走,都在鼓掌,我干了十五年第一次見。陳佩斯上一次出現在大銀幕是二十年前。很多人記得他和朱時茂在春晚演吃面條,卻不知道他后來為了版權官司賠光積蓄,連房子都抵押。離開電視圈,他帶團隊扎進小劇場,一張票賣八十塊,演了十五年話劇。把話劇搬上電影,最難的是節奏。舞臺可以停五分鐘讓觀眾笑,電影不行。
陳佩斯把三小時戲砍到一百分鐘,刪掉三分之二臺詞,用鏡頭補情緒。拍片現場他親自給演員示范怎么在特寫里抖肩膀,一條拍十八條,七十歲的人陪年輕人熬大夜錢是最大的坎。立項時八家投資方,五家中途跑路,理由出奇一致:老演員沒流量,喜劇不賣座。劇組賬上最緊張那天,賬只剩六萬塊,黃渤帶著早餐沖進組里,吃完把合同簽了。他沒要片酬,把片酬折成投資,后來票房翻了十五倍,這筆投資成了年度最賺。黃渤在片場干的不止出錢。他幫年輕演員順臺詞,教攝影怎么拍喜劇反應,連盒飯加雞腿的預算都盯。
票房逆襲背后,是市場對真誠的回應。暑期檔七部喜劇,六部靠流量明星,評分過6分的只有兩部。戲臺用老派方法講老派故事,卻擊中當下最缺的東西:認真。認真寫劇本,認真演戲,認真做后期,觀眾能感到溫度。一位院線排片經理私下算過賬:如果這部戲首日排片給到10%,票房至少再多兩千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