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實踐團師生合影
炎炎夏日,淮南師范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師生冒著酷暑,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走進安徽淮南壽縣小甸鎮“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在中共小甸集特支紀念館的蒼松翠柏間,學院團委書記李振、輔導員趙敏帶領學生黨員與青年學子,以“探小甸集歷史,傳紅色革命魂”為主題,開啟了一場跨越百年的精神對話與扎根大地的實踐修行。
實踐團隊開展紅色教育活動
在歷史現場觸摸信仰溫度 從文物到精神的沉浸式解碼
紀念館內,泛黃的書信手稿、銹跡斑斑的步槍、定格著戰火硝煙的黑白照片,將曹蘊真、徐夢周等革命先輩建立安徽首個農村黨組織的歷程徐徐鋪展。講解員口中一個個革命先烈的事跡,讓“小甸星火何以燎原江淮”的命題變得可感可觸。
在“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碑”前,師生們與紀念館負責人展開深度訪談。深刻理解“革命理想如何轉化為群眾動員的力量”,思想的交鋒讓“忠誠、奮斗、為民”的精神內核愈發清晰。隨后,師生代表敬獻花籃的鞠躬禮、全體黨員高舉右拳的宣誓聲,將歷史場景與現實責任交織,學生黨員司杰的感悟道出了眾人心聲:“在革命先烈面前才真正讀懂‘為人民服務’不是口號,而是用生命踐行的承諾”。
實踐團隊深入小甸集鎮村戶開展調研
從革命往事到振興新篇 在鄉村中續寫初心答卷
離開紀念館,實踐團的腳步轉向小甸集鎮的尋常巷陌。在87歲的革命后代王大爺家中,他的口述與紀念館的宏觀敘事相互印證,讓“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作風有了具象注腳。鏡頭記錄下的不僅是故事,更是革命精神在民間的活態傳承。
田間地頭的調研則勾勒出另一幅圖景:光伏電站在稻田旁鋪開藍色矩陣,手工作坊里傳統農具與電商包裹共處一室,村民用“紅色旅游+特色種植”的新路子解釋著“鄉村振興不是口號”。從革命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新時代的“產業興百姓富”,實踐團成員在對比中深刻認識到:紅色基因的傳承,正是要在解決時代問題中延續奮斗姿態。
以青年姿態激活精神力量 讓星火穿越時空照亮前路
實踐尾聲,團隊制作的《小甸集特支故事匯》系列短視頻上線。鏡頭里,學生們用動畫還原特支成立場景,用視頻記錄調研見聞,將“革命先輩的青春選擇”與“當代青年的人生考題”并置討論。“我們想讓同齡人知道,百年前的青年如何用熱血回答‘中國向何處去’,而今天的我們該如何用奮斗回應‘民族如何復興’”,司杰的話道出了創作初衷——這不是簡單的歷史復述,而是一場跨越代際的精神接力。
“行走的課堂最動人,腳下的土地最有力量?!陛o導員趙敏的評價點出活動的育人深意:當學生們在紅色沃土理解“信仰的重量”,在鄉村振興一線看見“奮斗的價值”,個人成長便與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自然相連。
此次實踐,既是對“安徽紅色源頭”精神密碼的解碼,更是青年一代以實際行動踐行“國之大者”的宣言?;茨蠋煼秾W院機電學院將持續以“三下鄉”為紐帶,讓紅色教育走出紀念館、走進生活場,引導青年在觸摸歷史中堅定信念,在扎根大地中擔當使命,讓小甸集的星火,在新時代青年的手中繼續照亮前行之路。
王孟軍 趙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