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
編者的話:7月26日臺灣地區將舉行前所未有的首輪“大罷免”投票,相關選區的民眾將投票決定包括24名國民黨“立委”、新竹市長高虹安在內的25件罷免案。25日是罷免投票前的最后一天,國民黨大咖紛紛走上街頭進行最后的沖刺。臺“立法院長”韓國瑜指出,臺灣已經到了最危險的一刻,再進一步便是萬丈深淵,失去制衡的權力會像一頭怪獸般失控。他呼吁民眾睜大眼睛,“明天風雨很大,也呼吁大家風雨無阻”,反對這場不公不義的大罷免。
臺“立法院長”韓國瑜(前排右三)、“副院長”江啟臣(前排右二)、國民黨團總召集人傅崐萁(前排右四)與國民黨全體黨籍“立委”25日開記者會,呼吁選民投“不同意罷免”票。
民進黨的“司馬昭之心”
2024年1月臺灣大選,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擊敗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與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但在“立法院”選舉中,民進黨僅取得113席中的51席,未能過半。國民黨與民眾黨則取得多數席次,形成“朝小野大”的局面。為擺脫困境,民進黨煽動、支持一些所謂“民間團體”發動針對國民黨籍區域“立委”的罷免,并于今年2月至5月完成兩階段聯署,國民黨也發起“以罷制罷”,但因聯署份數不足等原因無一成案。
6月20日,臺“中選會”審定首輪罷免案,宣布24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成案,加上新竹市長高虹安,總計首輪罷免名單共25人,投票日期為7月26日。7月2日,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游顥的罷免案成案,將于8月23日投票。18日,臺“中選會”再度宣布,國民黨“立委”羅明才等5人罷免案成立,同樣在8月23日投票。
依據臺“選罷法”規定,此次罷免投票須符合兩項條件才算通過:同意票數須多于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須達到原選舉人總數的1/4以上。一旦罷免成功,被罷免人自公告日起(即投票后7天內公告結果)將立即解除職務。后續補選作業須在罷免案確定后3個月內舉行。反之,若罷免未過關,該被罷免人在剩余任期內將不可再被提案罷免。
島內有分析指出,此次民進黨發動大罷免,主要目的是想奪回對“立法院”的控制權。島內作家洛杉基近日以“大罷免背后的一石兩鳥”為題撰文稱,大罷免的真正目的就是想“一石兩鳥”:一是讓民進黨獨裁,可以提升軍備預算討好美國,然后挑釁對岸,讓兩岸沒有和平,臺海只有一觸即發的劍拔弩張;二是拿對岸“發動戰爭”作為宣布“臺灣獨立”的最好時機與借口,“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臺灣人,都很容易看穿民進黨的司馬昭之心”。
臺北市街頭宣傳“不同意罷免”
為了惡罷,綠營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贏得大罷免,綠營無所不用其極。3月一些團體發動第二階段罷免聯署后,民進黨隨即召開記者會宣布8場下鄉宣講,賴清德更召開“安全高層會議”,拋出恢復“軍事審判”等17條“抗中”措施,為大罷免造勢。此外,民進黨當局掌控的檢調機構大肆搜查國民黨臺南、高雄、臺中、新北、基隆、臺北、屏東等地方黨部,拘押及起訴了數十名國民黨黨工。
《新華澳報》刊文指出,檢調機構對國民黨地方黨部進行的搜查及羈押起訴黨工的作為,在客觀上是為賴清德爭取連任掃除障礙,“是大罷免的最大副產品,而且其價值還高于大罷免本身”。
6月,賴清德啟動所謂“團結十講”,意圖為大罷免造勢,不過其“雜質說”等錯誤言論在島內引發強烈反對,后六講暫時沒了下文。7月被賴清德定為所謂的“團結月”,臺軍9日至18日進行“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加入“灰色地帶襲擾”以及城鎮韌性演習,時長也比往年增加近一倍。島內質疑此舉意在升高沖突對立,為大罷免投票營造緊張氛圍。
國民黨“立委”林思銘稱,這分明是在罷免投票前操作“抗中保臺”,全力助攻大罷免。民眾黨“立委”林國成也表示,賴清德所謂“團結月”“團結十講”,都是為了大罷免,臺灣理性選民看得下去嗎?
為了大罷免,賴清德甚至不顧臺南的災情。臺灣《聯合報》21日稱,“丹娜絲”臺風掀翻南部一些地方的平房屋頂,逾2000戶居民苦等蓋上帆布,還有大量廢棄屋瓦、泡水家具甚至光電板等待清運,臺南的屋頂遭吹翻超過萬戶,造成死亡事故。但賴清德勘災時卻稱“要利用天災訓練解決小區問題的能力”,還稱“不能所有事情都需要軍隊”。文章質問道,如果賴清德只專注為大罷免催票,災民何時能脫離災后地獄?聯合新聞網22日又報道稱,中南部農漁業災情慘重,不少農民都在質疑民進黨當局為了大罷免,寧愿犧牲基層農民利益,有人痛批“真的很沒良心”。
日前,國民黨列舉綠營在罷免投票前可能出現的“十大奧步(花招)”,包括投票前以賭盤信息引導選戰方向、效仿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宣布“戒嚴”、借由制造所謂“外交突破”的假象推動罷免、刻意升高兩岸沖突制造“紅利”、“中選會”行政不中立、以虛假的影視作品散布仇恨與恐懼、自導自演走路工事件(小額買票行為)以及胡亂發送短信制造恐慌等。
《聯合報》稱,罷免團體結合民進黨,在最后關頭為了催票不斷火上澆油,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打“恐中威脅牌”,用極端言論召喚綠營基本盤歸隊;二是“錯誤信息牌”,如綠營側翼指控國民黨“立委”葉元之2023年多次上電視通告,根本無心“立法院”事務,但實際上葉元之2024年才當上“立委”。文章稱,“大罷免注定無法團結臺灣,且在罷免團體幾近瘋狂的政治猛攻下,大罷免走到今天這一步,也離‘團結’越來越遠了”。
島內各界人士也紛紛發聲反罷。知名音樂人羅大佑22日直言這次罷免根本是“賴皮罷免”。臺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林火旺稱,如果一個政黨為了一己之私,不惜愚民、進行仇恨動員、制造社會對立,終將在歷史長河中遭唾棄。
“無論結果如何,都將面臨一個傷痕累累的社會”
《聯合報》社論分析稱,盡管反對大罷免的民眾占多數,但許多人未必前往投票,因此投票率將決定最后的結果。一旦民進黨再度掌控“立法院”多數,勢必在“立法院”呼風喚雨,配合賴清德及行政部門為所欲為。國民黨“立委”洪孟楷也表示,如果不能擋下大罷免,民進黨嘗到甜頭,2026年和2028年將再度復制這種做法,社會將更撕裂,臺灣也無法恢復正常。
《聯合報》直言,從任何角度看,這場大罷免都是臺灣一個莫大的政治噩夢。首先,民進黨對“在野黨”發動如此大規模的罷免,不僅在民主社會前所未聞,更創下踐踏民主、推翻民意的惡例。其次,為了推動大罷免,許多政務處于停擺狀態,連司法檢調都被當成武器,社會理性因仇恨動員而萎縮。第三,8月還有一波罷免,年底前還得舉辦兩場“立委”選舉,以補選被罷免“立委”缺額。可以預見,罷免之后仍有長達半年的政治動蕩期。
“不同意罷免,臺灣才能續命。”《中國時報》刊登的一篇評論稱,賴清德上臺一年多來,完全不曉得其“政績”。先是動用檢調大肆搜查、偵訊、羈押及起訴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等人,再到國民黨的黨工,接著發動缺乏正當性的罷免,企圖動用40%選票合理化其殲滅反對勢力之心。
陸委會前副主委趙建民撰文稱,大罷免的背后還隱藏著“‘臺獨’建國”的企圖,但“賴清德搞得風風雨雨,其實無法改變任何主權現狀,‘臺獨’只有帶來災難,沒有機會之窗”。島內自由撰稿人衣冠城稱,這次大罷免牽涉的不只是國民黨幾位“立委”的職位,也不只是“在野黨”能否保住過半優勢,更是攸關臺灣社會相處、政治發展乃至安危的一次考驗。
臺灣聯合新聞網稱,這次大罷免中,模糊不清的指控借著影射與構陷,將大眾心中原本已經存在的政治偏見極大化,創造出“看到黑影就開槍”的恐慌。這個過程已經撕裂社會,“無論結果如何,執政者都將面臨一個傷痕累累的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