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劍門,雄峙千年;滔滔嘉陵,奔涌不息。
翻開歷史長卷,廣元,這座佇立于蜀道咽喉的歷史文化名城,如同青銅器上斑駁的饕餮紋,將歷史的厚重與生命的韌勁熔鑄進每一寸土地。
從先秦苴國的古老傳說,到三國蜀道的金戈鐵馬;從女皇武則天的傳奇人生,到紅四方面軍的革命烽火;從7000年前的中子鋪文化,到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元的文化基因,既厚重深邃,又生機勃發。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四川視察,首站就來到廣元市劍閣縣翠云廊。總書記囑咐大家,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囑托重如千鈞,行動刻不容緩。兩年來,廣元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勇擔文化傳承使命,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創新傳承路徑,讓千年文脈綿延賡續,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守護賡續文脈
構筑文化保護新高地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
廣元文化遺產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有劍門蜀道遺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有黃貓埡戰斗遺址等省保單位85處,全市不可移動文物總量達1079處。
劍門關景區“姜維開關”沉浸式演藝現場。 廣元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時光無聲,石器、文字、佛窟等文化遺產卻耀世千年,見證了一座城市從起源、形成到發展的歷史脈絡。
1990至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朝天區中子鎮營盤梁發現中子鋪遺址,證明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廣元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2019年,中子鋪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廣元市有序開展蜀道、嘉陵江流域、川渝宋元山城防御體系等考古調查勘探,蒼溪縣大獲城遺址、利州區三堆商周遺址考古取得重大發現,推出“蜀道釉雅 瓷化萬千”——廣元窯文物展等特色展覽,提升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傳承。
從單點保護到體系構建,廣元市全力編織文化遺產保護“立體網絡”。全省首家生態博物館、全國首家細石器考古博物館相繼落成;翠云廊保護項目獲評2024年度全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穿越蜀道 問窟千年》等影像作品、《廣元石窟內容總錄》等20余部專著,讓文化傳承有了理論與傳播支撐。
如今在廣元,蜀道文化、三國文化、武則天歷史名人文化、紅色文化交相輝映,歷史的回響無處不在——
翠云廊古柏參天,每道樹紋都深藏著古人與天地對話的密碼,“劍閣老兵”古柏保護志愿服務隊學習科學護樹,從“門外漢”變成了古柏保護的“土專家”。
木門會議舊址斑駁的墻壁上,紅色記憶仍在激蕩,研學團的學員深切體會到革命先輩篳路藍縷、創建新中國的艱辛歷程,紅色血脈在此賡續傳承。
皇澤寺的則天殿內,女皇武則天的真容石刻像威嚴而神秘。
文化傳承,不僅要“守得住”,更要“走得遠”。廣元市深度挖掘文化遺產資源,釋放時代價值。目前,推動3項工作納入國家級規劃,承辦國、省重要活動8項,爭取和實施省級試點2個,保護傳承蜀道文化遺產工作經驗被中辦、中宣部刊發。
激活歷史基因
傳統文化出圈出彩
廣元,這顆鑲嵌在千年古蜀道上的璀璨明珠,孕育了源遠流長、絢爛多姿的地域文化。靜默千年的文物,見證滄桑變遷,還原歷史本真;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活態傳承中百花齊放,煥發出蓬勃生機。
麻柳刺繡以“針線傳情”,代表性傳承人張菊花之女王心萍,大膽創新針法,將傳統挑3針、豎3針的架花工藝與十字繡巧妙融合,研發出獨特的雙面異色繡,該技藝已成功獲得專利。
川北薅草鑼鼓將音樂與勞作完美交融,在青山綠水間傳唱古人的智慧。青川縣成立川北薅草鑼鼓藝術團,將其搬上舞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為非遺注入新活力。
白花石刻。廣元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白花石刻“以鏨為筆,以石為紙”,鐫刻蜀地千年靈韻。代表性傳承人唐駿廣泛收集史料實物,建立非遺展示中心,編纂出版《廣元白花石刻》,科學系統地梳理總結了這門技藝兩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助力古老技藝的存續。
截至目前,廣元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分別為5項、34項、118項,涵蓋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活動等門類。這些燦爛瑰寶在形式多樣的傳承下,名聲越發響亮:麻柳刺繡走進達沃斯經濟論壇;白花石刻收獲海外訂單;羊嶺布藝童帽赴馬來西亞展出;喚馬剪紙、歧坪真絲地掛毯亮相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日新者,久而無窮”。廣元正以創新和創造,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科學、藝術、教育等多重價值,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態傳承之道。
深耕創作,多維度演繹蜀道傳奇。打造沉浸式實景劇《葭萌春秋》、紅色情景劇《信仰之城》等,拍攝首部蜀道題材院線電影《人間尋味劍門關》,引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歷史澎湃。推出詩詞蜀道、背《蜀道難》免門票等文藝活動,歌曲《走過劍門關》等2部作品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蜀道問窟》等3部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古蜀道徒步游活動累計吸引游客超過70萬人次。
文旅融合,傳統文化以鮮活姿態走進現代生活。國際鳳舟賽,來自白俄羅斯、巴基斯坦、俄羅斯3支國際隊伍在嘉陵江劈波斬浪,廣元女兒節從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成為走向國際的亮麗名片。文化進校園、進景區、進鄉村,群眾合唱音樂季、大蜀道文化旅游活動周等活動精彩紛呈,劍門關文學獎、萬人誦讀《蜀道難》等文化IP出圈出彩。打造蜀道翠云廊世界級步游道,定制“重走古蜀道”“武則天歷史名人文化尋蹤”“紅色精神傳承”等主題精品線路,構建高品質的旅游矩陣。
科技賦能,切實增強文化表現力和傳播力。中子鋪細石器考古博物館,通過實物陳列、互動體驗、場景再現與數字技術的結合,生動還原細石器時代的生產生活場景。明月峽棧孔電子編號、皇澤寺摩崖造像57個龕窟數字化掃描、七盤關遺址1:500地形圖、棧道三維建模等技術成果,成功實現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凝聚傳承合力
文化血脈奔涌向前
中國蜀道史,也是文化傳承發展史。
作為中國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現地、三國歷史文化的核心走廊,廣元堅持“保護、研究、傳承”并重,加強蜀道的原真性保護,既有官民齊上陣的“歷史傳承”,又有制度漸完善的“現代治理”,也有科技再賦能的“智慧呵護”;同時,加強蜀道系統性研究和宣傳,深挖更加彰顯蜀道價值和內涵,讓蜀道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2024年以來,“名家走蜀道”社科普及活動持續開展,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共同探尋蜀道文化保護、傳承和利用新思路。2025年1月,“中國蜀道叢書”首批成果在北京發布,中國第一檔歷史檔案館與廣元市建立館地合作。
蜀道納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蜀道入選全國重要大遺址清單,蜀道考古研究、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分別納入“考古中國”、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等國家級重點項目。
蜀道文化傳承的歷程正是廣元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縮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需要各方凝聚合力,方能奔涌向前。
廣元攜手成都、南充等四川省內8市組成“大蜀道”文化旅游發展聯盟,共同推動蜀道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川渝陜鄂黔五省市共同成立巴文化區域協同發展聯盟,廣元作為成員之一,積極參與巴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大計;廣元、漢中兩地蜀道專家攜手編纂的“中國蜀道方志叢書”首批成果122冊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發行……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廣元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文化傳承的廣闊未來。
下一步,該市將堅持完善機制、做實保護、深耕研究、創新利用,推動廣元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取得更扎實的成效。
構建系統全面保護體系。建立市縣貫通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工作機制,成立市縣聯動的蜀道博物館建設工作專班,為廣元豐厚的歷史珍藏提供更廣闊的展示舞臺。
探索文化資源價值延伸。依托四川省蜀道研究會,對蜀道文化、武則天歷史名人文化、紅色文化進行系統闡釋與深入研究,持續辦好“蜀道大講堂”“名家走蜀道”等活動,深化公眾對文化遺產時代價值的認知與認同。
健全文藝創作扶持和激勵機制。精心打磨一批承載廣元故事的“拳頭”力作,開展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活動,持續擦亮城市名片,推動文化遺產融入時代、惠澤民生,提升城市影響力。
嘉陵江在山巒間激蕩纏綿,廣元文脈如滔滔江水,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向著更加遼闊的未來浩蕩前行。(李家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