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2
7月24日,歐盟“兩巨頭”, 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到訪北京,并與中方共同主持中歐峰會。兩位的到訪,釋放何種訊息?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為什么歐盟應該選擇中國?
“兩巨頭”到訪,有兩個很大的背景。
第一,是歷史背景。50年前,1975年5月5日,當時已經重病在身的周恩來總理,會見了來訪的歐共體委員會(歐盟前身)副主席索姆斯,雙方達成建交共識。第二天(1975年5月6日),中歐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這么算來,今年就是中歐建交5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而從這個節點出發,雙方加強溝通、深化合作,正當其時。
第二,是現實背景。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后,無論是在防務、經貿還是價值觀方面,都給了歐洲巨大的壓力。
歐洲未來如何走?怎么避免淪為他人附庸?已經不再是策略層面的考量,而是戰略大事。此時,穩定對華關系,尋求多元合作,意義重大。
其實長期以來,從中方的視角來看,中歐是天然的伙伴關系。
原因也不復雜:第一,雙方分處亞歐大陸的兩端,不存在無法調和的地緣矛盾;第二,在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多邊主義等等全球性議題上,雙方立場接近;第三,經濟互補性強,產業層面的契合性遠高于競爭性。如果再考慮中美博弈的大背景,那么爭取歐盟,更是我們的一張“明牌”。
而從歐盟的角度來說,情況也是一樣的。
歐洲《現代外交》和半島電視臺的這兩篇文章,論述角度不同,但觀點很一致:無論是從貿易合作、戰略自主,還是全球治理角度去考慮,歐盟都應該選擇中國而不是美國。在特朗普政府的議程日漸危險的情況下,和美國結盟已經不再符合歐盟的最佳戰略利益。
幾個具體問題
歐盟應該轉變思路
按理說,基于這樣的現實邏輯,中歐關系應該加速發展才對,但從最近的情況來看,雙方關系又不那么順風順水,歐盟的操作時不時地給人一種矛盾的感覺。
一方面,歐盟似乎有著很強的溝通意愿。
比如說這次的峰會,有兩個細節很有意思:第一是地點的安排。疫情之前,中歐峰會,基本是每年一次輪流在中國和歐洲舉行。上一次,第二十四次中歐峰會的地點在北京,這一次依舊是北京,由此可見歐盟的溝通意愿,愿意積極配合中方的主場安排。
第二,是歐方的調門變化,都說馮德萊恩是“精神美國人”,但在這次的會晤中,兩位大贊中國的發展成就,強調歐中關系的重要性,并承諾“不尋求與中國脫鉤斷鏈”,愿意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
但另一方面,“兩巨頭”啟程前,18日,歐盟又宣布制裁部分中資銀行和5家中企,理由是涉及俄羅斯的軍事行動。
那么,這種“矛盾”,到底從何而來呢?
其實,在對華關系中,歐盟當下有幾個比較糾結的具體問題,我總結為:“一多”、“一少”、“一沖突”。
“一多”,指的是貿易問題。
1975年,中歐剛剛建交的時候,中國的經濟規模只有法國的一半。彼時的中國,憑借勞動力優勢,承接了歐洲部分產業的轉移。所謂“8 億件襯衫換一架空客飛機”的說法,就是那個階段,雙方經貿格局的一個縮影。
當然,50年后的今天,形勢發生了巨變。
中歐貿易額從當時的24億美元增長到現在的7800多億美元(2024年)。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算術題:中歐現在做一天的貿易,差不多等于1975年整年的貿易額。
貿易增長當然是好事,也是中歐建交50年來最亮眼的成績。但這其中有個數字,讓歐盟擔憂:3000億歐元,這是歐洲對華貿易逆差(歐盟統計局數據)。
換句話講,歐盟覺得,中國出口得太“多”了。7月8日,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演講時,指責中國“用廉價的、有補貼的商品充斥全球市場”。
但我想說,貿易不平衡是個復雜的問題。第一,中國并不刻意追求順差,反而想方設法擴大進口,否則為什么要每年舉辦進博會呢?第二,經貿往來,必須遵循市場規律,中國歡迎歐盟的產品,但這些產品必須具備競爭力。歐盟不能老是用一句“補貼”來解釋中國制造的崛起,或者說來掩蓋自身在產業升級、市場適應能力上的滯后和不足。
相反,歐洲有沒有想過,在特朗普政府高喊“美國優先”的當下,中國在數字經濟、新能源技術等領域的突破,反而是歐洲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借重力量呢?
“一多”之后是“一少”,歐盟另一方面又覺得中國出口的稀土“少了”。
今年 4 月,為了應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中方對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歐盟最近是跟著美國,抱怨個不停。
7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訪歐時,已經給出了非常詳細的解釋。他表示,中國商務部已經專門為歐洲設立了一個“快速通道”,也就是減少審批時間,保障歐洲企業的正常需求。中方正在做這件事,所以不要把稀土問題,炒作成中歐之間的問題。
中國特地為歐企開辟“快速通道”,這就是把歐洲的利益放在了心上。既然如此,歐洲還有什么理由跟著美國起哄炒作呢?如果真的為自身利益著想,那就應該珍惜這份務實安排,別讓中歐合作被無端的猜忌,特別是外部的挑唆給攪黃了。
第三個具體問題,是俄烏沖突,歐盟頻頻要求中國“限制對俄合作”。
這一點,中國的立場是明確的。中方致力于勸和促談,也沒有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中俄企業的正常合作,為什么要受到干擾呢?
反倒是歐洲,我覺得特別需要認清現實。從歷史上看,俄羅斯從來都是歐洲安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俄烏沖突一天不停,歐洲就會一直“失血”,反倒是美國可以從能源、軍售等各個領域“坐收漁利”。
歐洲被狠狠收割了好幾年,教訓還不夠深刻嗎?如果歐洲不能找到與俄羅斯相處之道,而是繼續被美國綁架,企圖通過擴張軍備來應對俄羅斯,那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走向更深的危險。
這三個具體問題,看起來相對獨立,但背后反映的,是歐盟最嚴峻的認知病灶——那就是“被綁架的戰略自主”。歐洲所謂的貿易、稀土、還有俄烏問題,思路都是跟著美國走。
的確,美歐關系,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和價值觀基礎,且慣性非常之深。過去幾年,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堪稱歐洲的“舒適區”,所以即便被美國收割,歐洲也是忍氣吞聲。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面對特朗普帶來的巨大沖擊,歐洲依舊缺乏“反抗”的意愿。面對關稅施壓,歐洲拿不出實質性的反制。北約峰會,更是淪為一場“諂媚秀”,只讓人記住了“叫爸爸事件”。
特朗普2.0時代顯然比1.0時代更加咄咄逼人,歐洲的處境也更為艱難,好不容易繞開四年的問題又繞了回來:是繼續緊跟美國,還是掌握自身發展?又能不能另尋出路,比如更多地向東看?
我想,歐盟真的應該捫心自問:困在一個不斷損害自身利益和價值的聯盟之中,到底是為了什么?
一直以來,中國堅持合作誠意沒有變。當然,這個合作有前提:歐盟絕不能觸碰中國核心利益,更不能跟風美國針對中國。在中歐建交50 周年之際,我們對歐洲依然有信心,相信歐洲可以成為中方信任的伙伴,共同開辟下一個值得期待的50年。
看看新聞記者: 章一葉
編輯: 樓崇星
責編: 章一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