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了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關于此次中央城市會議,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特別邀請專家學者深刻領會與思考會議內容,共同探討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本文字數:1599字
閱讀時間:5分鐘
作者 | 張文忠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
宜居城市就是適宜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與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的完整的統一體,是城市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宜居城市是2005年1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把“宜居城市”和“城市的宜居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加以論述,明確指出要“提高城市發展宜居性”,并把“建設和諧宜居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本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把“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作為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七大任務之一,可見,宜居城市是在新時期黨中央對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要求。
回顧10年來,我國宜居城市規劃建設方面有以下特征:一是宜居城市從理念走向實踐,從概念、目標走向具體的行動,上百個城市開展了宜居城市規劃、建設和項目實施,我們的城市在環境的宜人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利性、歷史文化的傳承等方便等等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二是宜居城市建設由關注物質和實體空間規劃建設,轉向重視人本空間,強化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塑造。我們的城市正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有序推進城市的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和城市文化中心等已經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重要場所,城市的歷史建筑和傳統文化街區則是網紅打卡必去之地,城市的精神文化建設取得巨大的成效。三是宜居城市更加關注社會民生和居民生活質量。近年來,在宜居城市建設上,我們的城市突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極大地滿足了群眾對生活、工作、出行、休憩、社交等基本需求,同時也尊重了每個人的發展意愿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四是宜居城市建設更加關注街區和社區的宜居性。街區和社區是城市的最基本單元,其設施和服務供給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最具有溫度的空間單元,也是宜居城市建設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積極推進背街小巷和老舊小區改造,增加街角綠地和街區公園,完善社區停車、養老、托育、運動休閑等服務活動,街區和社區的宜居性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提升。
通過學習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踐行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思想下,個人認為宜居城市需要進一步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宜居城市建設要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保留城市自然山水脈絡,保持城市和街區的風格,創造更多、更適宜人們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間,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是宜居城市建設要充分體現人民群眾對追求生活質量和品質的需求。宜居城市就是要建設環境舒適宜人、生活舒適便利、社會和諧、尊重城市歷史文化、具有開放和創新精神的高品質城市。三是宜居城市建設需要維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延續城市的文化和歷史,保持城市的創新與活力,促進城市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個系統協調運行。總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重磅 |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解讀 | 張文忠:立足城市體檢,科學推進城市更新行動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張文忠:基于多尺度城市體檢的城市更新路徑研究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