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近日,由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主辦的“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學習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研討會以線上方式順利召開。此次會議匯聚了來自高校、科研機構、媒體界的十幾位專家學者,大家圍繞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這一核心議題,展開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討交流。會議由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沈體雁教授主持。
作為本次會議的主辦方代表,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俞可平在會上發言。他指出,依據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我國城鎮化進程正從快速增長期平穩過渡到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模式也由大規模增量擴張轉變為存量提質增效。在此背景下,會議著重強調,要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導向,將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作為主題,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把推進城市更新作為重要抓手。通過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以及治理增效,并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探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現代化發展新路徑。這一目標的提出,無疑為城市治理的研究與實踐帶來了全新的課題與挑戰。
在研討環節,各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從不同維度為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建言獻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創新城市的布局是“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一戰略決策的生動體現。讓創新成為驅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讓城市為創新提供肥沃的土壤,能夠持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激發經濟社會的活力與動能。他建議構建“多中心、多形態嵌套”的現代化城市體系,以城市群作為頂層框架,在其中嵌套都市圈、中心城區以及周邊城鎮。通過合理布局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實現大中小城市的協調共進、共同發展。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表示,我國城市發展理念已經發生了深刻轉變,從過去的“物質空間規劃”逐步轉向“人的需求導向”。未來,城市發展需要進一步聚焦環境舒適、社會包容以及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既要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兼顧他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系教授田莉介紹了人工智能(AI)技術在城市規劃領域的創新應用實踐。她提出,可以借助“超級智能體”來模擬城市的復雜系統,促進公眾參與和專家決策的協同合作,從而提升城市治理的精準度和科學性。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建南提出,創新城市建設應以創新生態圈為核心。通過打造創新街區,將校區、園區和社區有機整合起來,充分利用存量空間發展新興產業。同時,結合15分鐘生活圈的建設理念,降低創新成本與風險,強化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地位和作用。
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陳文認為,我國城鎮化發展需要轉變方式,從資源稟賦等五個維度深入挖掘增長動能。推動城市從同質競爭等傳統發展路徑向特色發展等新路徑轉變,實現城市的差異化、高質量發展。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規劃學院副院長彭翀指出,韌性城市建設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在未來的建設中,應注重主動性與系統性的結合,積極探索風險理論與技術,兼顧管理與工程思維,特別要關注超高層建筑的運維風險,提升城市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
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劉倫表示,構建現代化人民城市評估體系需要緊扣七大任務,聚焦六個維度。同時,要借鑒現有的相關指數,運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評價問題,為城市建設提供客觀、準確的評估依據。
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沈體雁介紹了研究院近幾年的主要工作,研究院一方面重點從事城市治理基礎理論研究,包括“中國城市治理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等工作,另一方面通過“中國城市治理創新優秀案例”評選活動,深入城市治理實踐。研究院已在建設案例庫,并希望通過深度挖掘案例價值,推動城市治理創新知識中心建設。
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為專家學者們提供了一個思想碰撞、交流合作的優質平臺。大家從多個角度對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討,為我國城市治理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豐富的思路和有益的參考,有助于推動我國城市向著更加現代化、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