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 周年,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銘記光榮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臨沭縣委黨史研究中心、臨沭縣融媒體中心聯合開設“烽火印記·薪火永傳”專欄,以史為鑒、凝魂聚力,教育引導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抗爭,感悟“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民族氣節,汲取“團結一心、自強不息”的奮進力量。
臨沭一帶第一個中共黨員誕生
1927年4月,在濟南入黨的郯城、臨沂籍黨員劉之言、孫振國回到家鄉,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組織,先后建立了中共魯南第一支部、郯城縣委(不久改稱臨郯縣委)。這期間,在郯城縣立師范講習所求學的郯城縣第五區禹王城村(后屬于臨沭縣)學生馬峭峰,接受了革命教育,于1931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臨沭一帶最早的黨員。1932年春,馬峭峰受組織委派,去上海參加了“反帝大同盟”的全國代表會議,回縣后,通過本村在省立第三鄉村師范學校(校址在臨沂,以下簡稱三鄉師)讀書的學生馬培卿,向三鄉師黨的外圍組織“讀書會”提供了一批革命書刊,介紹了在上海購書的秘密地址,促進了該校進步讀書活動。下半年,臨郯縣委派馬峭峰、王培楨(后又繼派朱繼箴)到禹王城村,以教書為掩護,開辟郯城縣第五區(后屬臨沭縣轄區)工作,馬峭峰為主要負責人。1933年7月,臨郯縣委發動了著名的“蒼山暴動”。因一暴動隊員言行不慎,致使行動提前舉行,遭到國民黨軍隊的殘酷鎮壓,暴動失敗,臨郯縣委遭到破壞,縣委主要負責人劉之言、郭云舫等50多名黨員群眾慘遭殺害,臨郯地區的黨組織與上級黨失去了聯系。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馬峭峰根據自己掌握的地址,將暴動情況多次寫信報告給上海黨組織。是年冬天,按照上海黨組織的意見,馬峭峰又親赴上海匯報,從而使馬頭一帶的黨組織與上級黨組織建立了聯系。1934年春,這種聯系暴露,馬峭峰等人被迫轉移到外地。
編輯:劉杰 崔海明
快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小編披星戴月
賞個和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