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姚瑞鵬
7月26日清晨,錦江之畔薄霧微散,宋冬梅身著簡潔利落的白色運動套裝,胸前繡著精巧的成都世運會徽章,穩穩握住手中的火炬。當金色火焰在她面前燃起,這位平日與精密儀器和復雜數據打交道的科技工作者,今天作為第94位火炬傳遞者,眼神里跳動著一簇同樣熾熱的光芒——這不僅是一束體育圣火,更是她數十年如一日,在科技創新征途上奮力傳遞的“火種”。
宋冬梅正在傳遞火炬
從實驗室到傳遞臺的初心共振
“接到確認電話時,我正在調試設備參數。”回憶當選火炬手的瞬間,宋冬梅笑意溫煦,“電話那頭說‘恭喜您成為世運會火炬手’,我下意識重復了一句‘火炬手?’確認后,心里像被點亮了一盞燈。”這份意外之喜,于她而言遠不止個人榮譽:“它像一座橋,讓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從實驗室幕后走到城市慶典的臺前,讓科技創新的力量被看見、被傳遞。”
作為四川機械研究設計院的高級工程師,宋冬梅敏銳地將手中火炬與科研生涯的精神內核相連。“圣火象征光明、希望與生生不息。這和我們科技工作者追尋的‘火種’何其相似!”她目光堅定,“每一次技術攻關,都是在未知領域點燃探索的火把;每一次成果轉化,都是讓這簇火苗真正溫暖人間。”她穿著純白運動服迎接火炬傳遞,“白色是實驗室最熟悉的顏色,簡單純粹,代表著科研人的專注本色。我想讓這抹‘科技白’與世運圣火交相輝映。”
創新突圍點燃自主星火
科研之路從來并非坦途,宋冬梅的“火炬”曾無數次在技術攻堅的暗夜中倔強燃燒。2015年,當目睹市政污水處理核心設備——潛污泵幾乎被國外品牌壟斷,國產產品因效率低、故障多而備受冷落時,研發更精良國產潛污泵的決心在她心中破土而出。
“潛污泵是系統的‘傳輸者’,但水力設計、雙機械密封、復雜曲面制造……處處是關卡。”她與團隊迎難而上:為攻克纖維纏繞難題,葉輪結構歷經上百次優化;為提升能效,數字化仿真晝夜不停模擬流體形態;為延長壽命,材料工藝配方被反復推翻重來。
2016年寒冬,樣機在達州泵廠迎來嚴酷測試。“整條毛巾、抹布、塑料袋……我們模擬最惡劣工況,一次次扔進泵體。”宋冬梅清晰記得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當所有雜物被樣機徹底吞噬粉碎,車間里爆發出歡呼——我們成了!”這款性能比肩國際頂尖水平、價格僅為進口三分之一的國產潛污泵,如今已守護著十余座污水處理廠,一位老師傅樸素的反饋讓她倍感自豪:“這泵,三年沒拆修過!”
宋冬梅在潛污泵測試現場(受訪者提供)
讓科技之光溫暖煙火人間
火炬的光芒,最終是為了照亮前行的路與人。對宋冬梅而言,科技創新的終極價值,深植于能否化為潤澤民生的“活水”。
在攀枝花金沙江大峽谷,一座揚程高達1200米的太陽能提水泵站,終結了迤沙拉村“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世代困局。作為項目核心成員,宋冬梅對“水”的執念源于童年:“我的家鄉樂山也缺水,放學后背著水桶跟父母下山挑水是常事,坡陡水晃,灑掉的不只是水,更是力氣與期盼。”當村民擰開水龍頭,由衷贊嘆“水真甜”時,她眼含熱淚:“這聲‘甜’,是科技最動聽的勛章。”科技惠民的故事還在延續:田間地頭,萵筍收獲機與花椒采摘機器人引農民圍觀驚嘆;醫療領域,電子FLASH放療機器人讓腫瘤患者家屬重燃希望。每一個沾著泥土或帶著體溫的認可,都讓宋冬梅更確信:“科研的圣火,必須落在人間煙火處才能恒久明亮。”
如今,手握世運火炬的宋冬梅,依然奔忙在新質生產力的最前沿——研發如體操運動員般靈活的機器人關節,攻關川芎、丹參等川產道地藥材的智能采收裝備。“奮斗是基石,歡樂是動力,友誼是支撐,科研與世運精神本就是一脈相承的薪火。”火炬傳遞終有終點,但這位科技“火炬手”腳下的征途未有窮期。她將世運會的榮光與感悟深埋心底:“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能對社會有點用,這樣的日子很踏實。愿這束從世運會接過的火,繼續點燃更多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之光。”這束光,正從像她這樣的科研人員的掌心,照亮成都這座創新之城更遠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