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深夜,燈火搖曳】“委員長,延安來的飛機路線已經核對完畢。”戴笠話音剛落,蔣介石抬頭,一字一句:“記住,毛澤東抵渝之前,任何差池都要你的命。”短短一句對話,實際上勾勒出那段撲朔迷離的政治博弈。
八月中旬,日本天皇準備宣布無條件投降,外界普遍以為民族抵抗的大幕落下。但在重慶官邸,蔣介石清楚:戰后中國走哪條路,比打完仗更棘手。國統區通貨膨脹、民主黨派議論沸反盈天,美國和蘇聯的電報也一封接一封——“避免內戰”成了中外輿論的合唱。蔣若不先聲奪人,局勢就會失控。
于是,他決定邀請毛澤東赴渝談判。對外,他宣稱這是“兄弟鬩墻、同室操戈”必須避免;對內,他卻讓軍統密議兩套方案:其一,若共方不來,立即輿論圍剿;其二,若毛到重慶,則重點圍繞“軟禁、逼簽”做足文章。有人當場提議“干脆除掉”。蔣沉吟片刻搖頭:殺一時痛快,卻失天下人心。
不能不說,他想得很細。首先是國際壓力。蘇聯紅軍在東北尚未撤離,美國又在促成國共合作,他若讓談判代表出事,不僅華府翻臉,莫斯科也會借機做文章。其次是國內民意。當年西安事變的張學良仍被他扣押,西南知識界對此頗有怨言,如果毛再出事,重慶街頭的“倒蔣”標語分分鐘就會刷滿墻。
毛澤東也看得透。延安延長油燈下,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圍坐商量,各自言辭謹慎卻表情嚴肅。有人擔心重慶是鴻門宴,毛卻擺擺手:“不去,蔣能把我們說成躲避和平;去了,他不敢胡來。”一句話定下基調。為了給對方出難題,他特意讓《新華日報》提前在渝披露張學良被扣押、葉挺下落不明的細節,輿論壓力瞬間轉回到國民黨。
蔣介石急了,立刻召見警備司令部,命令憲兵二十師晝夜巡邏,又把戴笠叫到書房,“誰敢動毛——格殺勿論!”那晚,他甚至罕見地把命令抄進手令簿,以免日后誰來追責時,有跡可循。對外他在扮演好客東道主,對內則時時提醒軍統“只許周旋,不許越線”。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登上美機,從延安直飛重慶。機場上,孫科、張治中列隊迎接,戴笠悄悄跟在最后,眼神如鷹般掃視四周,防止任何不速之客。坊間傳言,只有毛走下舷梯的一刻沒事,戴笠才算保住飯碗。
此后的43天里,談判桌成為針尖對麥芒的舞臺。蔣在日記里羅列“共黨十一罪”——“另立政權”“破壞統一”等等,刻意要在法理上占據高地。毛卻反問:“你我若無合作,救亡何來?抗戰誰扛?”據陪席人員回憶,蔣一時語塞,手指輕敲桌面,強作鎮定。
蔣確曾動過扣留毛的念頭。十月初,他讓警衛處起草預案:若毛拒簽停戰方案,即“禮送”至溪口“休養”。然而方案在軍統會議上遭否,大多幕僚認為這招既失信用又引外患,得不償失。蔣躊躇多日,最終按下不表。10月10日《雙十協定》終于簽署,看似煙消雨霾,實則暗流翻涌。
談判桌剛散墨,后院已調兵。蔣命令胡宗南固守西北,何應欽坐鎮南京,閻錫山暗中擴編晉綏軍。他心里盤算:一旦美援到位、東北換防,便以“清剿匪患”名義全面動手。1946年6月,第一槍在中原響起,《雙十協定》成了廢紙。美制M1步槍、C–47運輸機源源不斷,蔣自認籌碼充足。
但戰場是最誠實的考官。三大戰役里的潰敗,不僅折損兵員,也扯下國民黨“擁兵自重、魚肉鄉里”的遮羞布。前線士兵吃糠咽菜,后方高官卻在上海外灘夜夜笙歌,軍心動搖由此而來。毛一路從防御到反攻,解放軍通過土改吸收巨大民眾資源,“小米加步槍”愈戰愈勇。
1949年4月21日午夜,長江兩岸炮聲轟鳴,鐘山腳下的南京城燈火閃爍。當天清晨,蔣介石在臺北寓所接到電報,“總統府已撤離”。他沉默良久,放下手中菸斗,回憶起四年前那句“格殺勿論”。彼時,他以為自己掌握主動;此刻,他明白真正勒住他的是民心、是形勢,而不是戴笠的手槍。
如果沒有那道“嚴令”,毛澤東也許不會踏上渝中半島;若沒有毛的從容赴會,輿論焦點可能轉向另一條軌道。一道殺令,一趟遠行,看似生死對峙,實際折射的是當時復雜的政治生態——國共兩黨斗爭技巧、國際力量制衡、民眾情緒起伏,共同塑造了那段難解的歷史拐點。
今天回讀檔案,我們依舊能體會到那句“格殺勿論”背后的矛盾心理:既要擺出強硬姿態,又不得不顧全局面。蔣介石的算盤精,卻精不過時代;毛澤東的膽魄大,卻更得民意支持。勝負分明,并非只在兵鋒交錯的戰場,也在一次談判、一紙令下、一呼一吸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