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臺海問題這些年越來越熱,尤其是美國那邊,總是在邊上攪和事兒。從軍艦過海峽到賣武器給臺灣,動作一個接一個,就跟故意找事兒似的。可中國這邊呢,一直沒大動干戈,頂多抗議幾句,或者搞搞軍演示威。
這讓很多人納悶:中國實力這么強,為什么不直接硬剛呢?其實,俄羅斯總統普京說過一句話,就點破了這里的門道。他在2021年10月13日的俄羅斯能源周會議上講,中國解決臺灣問題,根本不需要用武力,靠經濟實力就夠了。
先說說美國這些年的動作吧。從2018年開始,美國軍艦穿越臺灣海峽的次數就明顯增多,到2023年已經超過10次,2024年上半年又來好幾趟。這些軍艦不是隨便逛逛,往往帶著偵察設備,雷達轉個不停,擺明就是在試探中國底線。
更直接的,是對臺灣的軍售。數據顯示,從2020到2024年,美國批準的對臺軍售總額超過了100億美元。像2020年的魚叉導彈系統,價值6億多美元;2022年又賣了多管火箭系統和愛國者導彈零件;2023年批準了NASAMS防空系統,價值20億美元;2024年10月,還批準了價值20億美元的先進地對空導彈系統,這是第一次賣這種高端貨給臺灣。
這些武器不是擺設,臺灣拿去就能提升防御能力,美國官員還公開說,這是為了維持臺海平衡。說白了,美國就是想用臺灣卡中國脖子,限制中國海軍進西太平洋。從1949年蔣介石退到臺灣開始,美國就沒少插手,那時候第七艦隊就堵在海峽,阻止解放軍渡海。現在呢,換湯不換藥,還是那套以臺制華的把戲。
中國面對這些,為什么沒急著動手?不是沒能力,海軍和導彈部隊早就升級了,軍演也越來越頻繁。但動武不是兒戲,得算大賬。普京那句話,其實戳中了要害。中國經濟總量按購買力平價算,已經是世界第一,2023年GDP超過18萬億美元,美國那邊也就17萬億出頭。中國出口全球第一,高鐵、5G、電商到處開花,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大陸,2023年對大陸出口占比超過40%。
用武力統一,短期內可能解決問題,但代價太大。
戰爭一打,供應鏈斷,股市崩,全球貿易亂套,中國好不容易積累的家底兒就得遭殃。相反,靠經濟拉近距離,兩岸交流越來越多,臺灣企業在大陸投資的越來越多,自然水到渠成。這不是空談,普京自己也承認,中國哲學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靠實力說話,不用拳頭硬拼。
再看歷史教訓,就更明白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軍隊2月17日從廣西和云南邊境出擊,推進到諒山一線,距離河內也就幾十公里。但3月5日,就宣布撤軍了。
為什么不繼續打?
因為當時中國剛改革開放,經濟起步階段,領導人清楚,長期戰爭會拖垮發展。越南那邊用游擊戰糾纏,消耗中國資源,中國選擇快速教訓后收手,避免深陷泥潭。
現在臺海情況類似,如果開打,美國肯定在背后推波助瀾,提供情報和武器,臺灣地形復雜,登陸戰難打,拖久了經濟損失上萬億。更何況,全球經濟動蕩,芯片短缺、通脹高企,中國作為制造業中心,一亂就影響全世界,自己也跟著遭罪。所以,按兵不動不是慫,是聰明。統一是早晚的事兒,但得在不毀掉發展的前提下。
美國為什么這么愛挑事兒?看看俄烏沖突就懂了。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美國沒直接出兵,但援助源源不斷。上半年,美國對烏克蘭軍援總額超過66億美元,包括標槍導彈、坦克和無人機。俄羅斯經濟被制裁,盧布一度暴跌,企業供應鏈斷裂,2024年勉強回升,但石油出口轉向亞洲,損失不小。
美國呢?從中賺翻了,天然氣出口歐洲翻倍,軍火商訂單滿天飛。俄羅斯專家分析,美國就是想用烏克蘭耗俄羅斯,就像想用臺灣耗中國。普京在2024年3月大選中連任后,還說西方想分裂俄羅斯,但俄羅斯適應了制裁,轉向中國市場貿易。
俄烏打到現在,烏克蘭東部部分地區被占,雙方傷亡慘重,但美國坐收漁利。這套路太熟了,中國要是上鉤,臺海一亂,美國就能賣更多武器,轉移國內矛盾。中國高層看得很清,不想重蹈俄羅斯覆轍。
中國策略的核心,還是經濟優先。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從貧困國家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4年基礎設施投資超過10萬億,高鐵里程世界第一,互聯網用戶超10億。
臺灣問題上,中國堅持一中原則,推動兩岸融合。2023年恢復部分直航航班,2024年又增加經貿合作,臺灣水果、電子產品大量銷大陸。
普京的話不是隨便說說,他看到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擴大影響力,2023年倡議覆蓋150多個國家,貿易額上萬億。中國軍力也在漲,航母編隊巡航臺海,但沒越界,就是威懾。
當然,有人說中國太忍讓,會不會讓美國得寸進尺?但事實證明,克制換來的是國際空間。2024年,中美高層會晤幾次,貿易戰緩和,中國出口美國還是第一大。
俄羅斯那邊,普京2024年11月重申支持中國立場,稱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中俄合作加強,2025年上半年聯合軍演,但不是軍事同盟。普京強調,國家利益不沖突,中國也沒卷入俄烏泥潭。臺海對峙中,中國空軍巡邏常態化,2024年繞島飛行上百次,但沒直接對抗。這是一種平衡,保持壓力,又不升級。
長遠看,普京那句話有道理。中國不需要學俄羅斯那樣冒險,經濟是硬通貨。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歷史事實擺在那。蔣介石退臺后,美國介入是為了冷戰需要,現在還是地緣戰略。但中國崛起改變了格局,2024年海軍艦艇噸位超美國,導彈技術領先。
統一不是靠打,是靠吸引力。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就業的越來越多,2023年超10萬。戰爭成本高,經濟損失、國際孤立、國內不穩,都不是鬧著玩的。中國選擇按兵不動,是為了更大目標:高質量發展,民生改善。普京看透了這一點,中國也清楚。
中國這些年走的就是這條路,穩扎穩打,不急不躁。未來臺海怎么走,取決于各方,但中國有底氣,等得起。說到底,大國博弈拼的是綜合實力,而不是一時沖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