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號剛訪華,26號便迫不及待見到特朗普?
7月24日,馮德萊恩還在熱情闡述同中方交流的未來,短短72小時后,她卻坐在特朗普的談判桌前,準備“滑跪”?
周旋在中美之間的馮德萊恩,如今又是打著什么算盤?
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的訪華之旅,表面上是中歐建交50周年的隆重慶典。雙方在氣候變化領域達成聯合聲明,中方更是以“相互尊重、開放合作、多邊主義”三點主張定調中歐關系。
但當轉向實質議題時,歐洲卻是依舊面對電動車關稅僵局未解,市場準入談判停滯階段,
更微妙的是,馮德萊恩前腳剛走,歐盟委員會竟突然向西班牙發(fā)難,要求其撕毀與華為價值1200萬歐元的設備合同,美方更威脅重新審查對西情報共享。這種矛盾炒作,暴露了歐盟在戰(zhàn)略自主權上的精神分裂。
而戲劇的是,剛訪問完中國,馮德萊恩主動撥通特朗普的電話。
僅僅2天時間,便讓馮德萊恩大變臉,對美態(tài)度和對華態(tài)度的天壤之別,卻是瞬間撕裂了歐盟偽裝的強硬。
不過歐盟為何如此卑躬屈膝?看看美國動作就明白了。
美國對歐關稅鐮刀早已層層加碼,4月20%,7月直跳30%,3700億歐元貿易命懸一線,遠超中國在歐貿易總量。而軍費訛詐早在6月就已開始:歐洲多國被迫簽下GDP5%軍費的賣身契,其中64%的份額注定回流美國軍工集團。
而特朗普7月14日的新指令更令人窒息:強制采購美制武器“援烏”再次榨干歐洲財政。
更殘酷的是,特朗普的關稅屠刀早有分級,盟友也要分三六九等。日本、韓國、歐盟15%“盟友價”。東南亞國家20%+轉口附加稅。
歐盟最后的掙扎,是爭取汽車、航空零件等關鍵行業(yè)豁免。但特朗普撂下狠話:“20多個分歧點,成功概率五五開”,所以這哪是談判?分明是最后通牒。
若8月1日前未達協議,歐盟商品將面臨30%的毀滅性關稅。
那歐洲這一次當真舉白旗了?
歐洲“不得不”
馮德萊恩的搖擺外交早露端倪。
6月G7峰會,她曾高舉磁鐵向特朗普表演“中國稀土威脅論”,卻被提前退場的特朗普晾成尷尬獨角戲。甚至訪華前她向日本遞出橄欖枝,試圖組建稀土聯盟取代中國。
殊不知歐盟78%的稀土依賴中國供應,而日本自身難保。
而這種“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走鋼絲策略,在美中同時施壓下徹底崩盤。當中國商務部淡定宣布“溝通渠道暢通”,暗示不懼施壓時,特朗普的關稅大刀劈頭砍下,布魯塞爾終于嘗到兩頭落空的滋味。
但真正令歐盟妥協也絕非偶然,背后是成員國撕裂的地緣政治傷口。
德國車企因美國關稅威脅面臨年損70億歐元的噩夢,大眾、寶馬生產線瑟瑟發(fā)抖,法國卻沉迷于“對華強硬表演”,在華為5G問題上橫加阻撓。
東歐國家更指望中國投資救命,僅2024年前四月,中國對歐投資就激增23%,寧德時代匈牙利工廠已成歐盟電動轉型命脈。
而這種分裂讓馮德萊恩的談判桌“難辦”,一邊要向特朗普乞求鋼鋁關稅豁免,一邊又要配合美國打壓華為,精神分裂式外交自然要敗。
另外,俄烏沖突已讓歐盟經濟失血兩年,如今再挨關稅重拳堪稱雪上加霜。特朗普深諳此道。
當德國經濟部長警告“60%關稅將摧毀企業(yè)”時,美方反而加碼要價。
不過歐盟手中并非無牌:千億級報復性關稅清單瞄準波音飛機、哈雷摩托,但布魯塞爾遲遲不敢亮劍,恰暴露其外強中干。
當馮德萊恩在蘇格蘭談判桌上妥協時,她賭上的不僅是歐盟貿易尊嚴,更是全球產業(yè)鏈重組中歐洲的卡位賽,自然接受15%關稅,等于默許美國將盟友鎖進“二等經濟圈”。
而耐人尋味的是,就在馮德萊恩北京碰壁的同一天,特朗普突然宣布全球關稅“簡易套餐”對多數國家統一征收15%。
這種倉促政策轉彎,暴露出美國單邊主義的力不從心,印度汽車關稅硬頂不降,巴西拒當棋子,連日本簽完協議都有75%民眾罵“喪權辱國”。
所以當馮德萊恩在蘇格蘭簽字接受15%關稅時,她或許能暫保歐盟企業(yè)不被30%大棒擊垮。但歐盟或許更加分散,尤其是單極霸權時代,美國GDP全球占比從31%滑至24%,中歐雙雄并立共占40%的格局,早已不是“盟友”二字能捆住手腳。
而馮德萊恩這招險棋怕是太自信了。
參考資料:
馮德萊恩將于7月24日訪華——直新聞
外媒:馮德萊恩要與特朗普面談關稅——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