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造黃謠更離譜的是造車謠。前者或許只是吃瓜后的個人精神傷害,后者帶來的企業、社會及商業傷害真不知道該以什么工具來計算。
7月24日,四川天府機場一輛小汽車繞圈事件迅速引爆熱搜。網傳車輛失控的猜測引發恐慌,但警方和比亞迪澄清后真相浮現。
當日,一段小汽車在成都天府機場停車場持續繞圈的視頻在網絡上以幾何倍速掀起輿論。首先,“車輛失控”的標簽迅速沖上微博熱搜,緊接著,“車輛系統故障?”“司機突發疾病?”的猜測持續引爆。
各種視頻在社交平臺上互動轉發,雖然沒有矛頭清晰指向“比亞迪車輛問題”,但種種壓在各類視頻上的標題字幕多少有些把節奏往“產品質量”上帶的意思。
24日晚間,警方通報和比亞迪澄清,讓這出“鬧劇”有了一則定性:司機蔣某,僅僅是因為長時間聯系不上客人,情緒急躁之下在停車場內繞行發泄。沒有酒駕,沒有毒駕,車輛剎車系統也一切正常,更沒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現場的熱鬧是散了,網上的輿論哪有那么容易“劇終”?
重新追溯事件起源,始于某短視頻平臺的一段模糊畫面。畫面中,機場工作人員似乎在緊急疏散旅客,配以“重大安全事故”、“多人傷亡”等聳動文字。這則15秒的視頻在發布后2小時內獲得超過10萬次轉發。隨后,多個自媒體賬號迅速跟進,并開始伴有“知情人透露”、“內部消息”等未經證實的細節開始大量涌現。更重要的是,這些內容往往帶有強烈情緒色彩,如“震驚!”、“太可怕了!”等措辭,進一步放大了傳播效果。
與其說是網絡看客和傳播者對事態的不恰當情緒定性,不如說是面對信息時,判斷力“斷層”。為何一個簡單的“繞圈”動作,在社交媒體的放大下,被解讀成了“失控”,并引發集體恐慌?
我們簡單從視頻中分析,車輛確實在快速進行繞圈行駛,但面對連續兩節減速帶要做到“70邁”(網絡傳播稱)過彎,我們要么得佩服司機的車技了得,要么必須承認比亞迪漢的底盤承托及平衡效力超凡。
其次,網傳“車輛剎車失靈”,很明顯,彎道處車輛剎車燈正常亮起,且車速明顯減緩后,待過彎心,又是明顯的再加速操作……哪來的“失控”?這不妥妥司機“炫技”嗎。
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位吃瓜群眾都有閑心來專業地分析視頻細節,但也請不要利用社交媒體的傳播機制來滋生謠言。
大數據時代,算法推薦機制像一個“精準投喂”系統,根據你的瀏覽偏好,不斷強化你已有的認知,不僅沒有得到信息拓展,卻反復陷在精心編制的莫比烏斯環當中。當社交媒體平臺的算法在無意中充當了謠言的幫兇,那些帶有強烈情緒、引發大量互動的內容就形成了“病毒傳播”。這種機制下,真相往往跑不過謠言。
造謠、傳謠、辟謠之后,本該是事件的句號。但滾燙的流量總有余溫,有些事情可以蹭熱度,有些純粹是依仗“嘴硬”硬吃硬蹭。
即便是在24日四川機場公安警情通報和比亞迪官方澄清之后,網絡上仍有不少好事者質疑警情通報,諸如“通報為何沒有蓋公章”的問題……7月25日,中央網信辦通過微信公眾號再次為事件辟謠,同時再次轉發了四川機場公安的警情通報。
如此,官方再官方的辟謠,還不夠蓋棺定論?正是因為網絡低成本的傳播,讓真相的“辟謠跑斷腿”顯得格外艱難,也讓我們的社會信任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當每一次“反轉”都消耗著公眾對權威信息、甚至媒體的信任時,真正的信任危機便悄然降臨。長此以往,人們對官方通報的質疑、對權威信息的麻木,將削弱社會共識,甚至影響到面對真正危機時的集體行動力,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蝴蝶效應”。
當然,此次事件之外,我們也看到了當今企業輿情管理的模范式升級。
早年,企業面對謠言往往采用冷處理,認為“公道自在人心”,“解釋就是掩飾”。但在社交媒體時代,“沉默就等同于默認”,就是給謠言留白。比亞迪的做法提供了新樣本:在事件發生后4小時內完成技術核查,6小時發布聲明,24小時啟動法律程序,用 "黃金時間窗" 壓縮謠言擴散空間。更值得關注的是其長期布局 —— 設立專門的新聞打假辦公室、建立 500 萬懸賞基金、與公證機構合作開發電子證據存證系統,將輿情防御從 "事后滅火" 轉向 "事前筑墻"。
畢竟,在這個萬物皆可“熱搜”的時代,我們“失控”的,不應是對真相的耐心和對理性的堅守。年輕的我們,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更應成為“數字素養”的踐行者。讓每一次點擊、每一次分享,都成為理性的選擇,而非盲目的沖動。
瀟湘晨報記者毛傳
(來源:瀟湘晨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