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魯比奧口氣超大:中國崛起若不按規矩來,美國不同意)
本周三(19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參加了保守派主持人休·休伊特(Hugh Hewitt)的播客節目。在涉華問題上,這名始終對中國抱有惡意的美國政客不出預料繼續大放厥詞。他狂妄至極地說道,美中關系對當前國際政治局勢具有重大影響,美國如何應對“中國崛起”這一挑戰至關重要,“美國不能允許中國在不遵守規則的情況下崛起,否則這將是美國的責任。”
根據美國國務院官網公布的采訪實錄,魯比奧聲稱,過去20年間,西方國家在經濟和貿易規則上放任中國“作弊”,讓中國逐漸擴大了其全球影響力,但事情的后續發展并未如一些預測所說的那樣——“有些人認為,(這種縱容)能夠讓中國變得富有,然后他們就會變得和我們一模一樣”。
“我認為,中國人相信他們的國家正在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他們覺得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他補充道。
美國媒體報道視頻截圖
魯比奧沒有具體說明何謂“西方的模樣”,但他的這一觀點頗為耳熟,幾乎與他過去在擔任佛羅里達州參議員期間,一再翻炒的“資本主義沒有改變中國,中國卻改變了資本主義”的論調如出一轍。
作為“反華急先鋒”,他在議員生涯中不時污蔑中國以“犧牲美國為代價崛起”,稱美國以為讓中國人像他們一樣“吃漢堡喝可樂”,就能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長期目標,于是讓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工作崗位、重要產業和工廠涌入中國。但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并沒有如他們預期那樣購買美國產品,而是拿這筆錢去購買中國制造的產品,結果導致美國的工廠關閉,美國工人失去工作,美國從食品到藥品再到先進技術都依賴于中國供應鏈。滿腹牢騷,卻愣是閉口不提美國制造業“空心化”的真正原因是其國家政策失誤所致。
在與休伊特的連線中,如今“貴為”美國外交一把手的魯比奧試圖在對華措辭上有所收斂。他說,現在身為外交官的自己更傾向于將中國描述為“美國面臨的最大挑戰”,而非休伊特所謂的“美國最大對手”。他強調,美國需要與日益富強的中國建立關系,同時在接觸中保持警惕,避免對中國“過度依賴”。
“不互相接觸是不負責任的,但我們也不想生活在一個所有所需用品都依賴于中國提供的世界里”,魯比奧沒完沒了地碎碎念著。
就任后的首次外訪中,魯比奧也沒少向中國潑臟水,第一站便選在了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要“收回運河”的巴拿馬,還施壓巴拿馬終止了同中方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這顯然成了他炫耀功績的資本,在節目上夸夸其談。
魯比奧說,美國人修建了巴拿馬運河,和特朗普說的不一樣,美國隨后將運河交給了巴拿馬而非中國,“但有一天醒來,我們發現中國的影響力遍布整個運河區域”。
他進一步聲稱,運河的關鍵港口由中國香港的企業控制,這些企業必須遵循中國的法律,這使得中國在該區域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基礎設施深深根植于那里,讓中國人能夠從中獲益”。
關于巴拿馬運河的問題,中方已多次闡述己方立場。中方一貫尊重巴拿馬對運河的主權,承認運河作為永久中立國際水道的地位。中方尊重巴拿馬政府對運河的管理運營,從不插手運河事務。
在采訪結尾處,休伊特又提到臺灣問題。盧比奧回應稱,盡管目前的局勢依然緊張,但美國對臺政策仍保持一致,反對改變所謂“現狀”。
無獨有偶,美國國務院官網2月更新中修改了“美臺關系事實清單”,雖然保留了“美國長期以來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的表述,但刪除了華盛頓不支持“臺獨”的立場,同時添加了臺灣問題的解決“必須是臺海雙方都能接受的”的說法。最新表述為:“我們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我們期待兩岸分歧能夠以和平方式、非脅迫方式、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得到解決”。
2月17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郭嘉昆指出,美國國務院修改“美臺關系事實清單”,在涉臺問題上立場嚴重倒退,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這是美方頑固堅持“以臺制華”錯誤政策的又一例證。
他表示,我們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慎之又慎處理臺灣問題,停止“以臺制華”,停止升級美臺實質關系,停止助臺拓展國際空間,停止縱容支持“臺獨”,避免對中美關系和臺海和平穩定造成進一步嚴重損害。
延伸閱讀
媒體:特朗普想給中國下"毒計" 自家人卻先遭殃了
特朗普政府威脅對中國船只征收高額“服務費”,但還沒實行,自家人先遭殃了。
據路透社3月19日報道,特朗普希望重振美國造船業,但此舉導致美國出口商難以找到船只將貨物運往國外。如今,美國煤炭庫存激增,早已陷入困境的農業市場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特朗普政府威脅對中國船只征收高額“服務費”,自家人卻先遭殃 資料圖
特朗普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船只最高單次收取150萬美元的所謂“服務費”一事,在美國業內引發軒然大波。美國主要出口商和運輸供應商在接受路透社采訪、致美國官員的信函以及下周美國貿易代表聽證會前的評論中所說,此舉限制了他們運輸農業、能源、采礦、建筑和制成品所需的船舶數量。
美國煤炭商Xcoal能源資源公司首席執行官厄尼·斯拉舍在3月12日致美國商務部部長盧特尼克的一封信中表示,由于擬議的高額“服務費”,許多船東已經拒絕為未來的美國煤炭運輸提供報價。
斯拉舍在信中表示,制定并收取這些費用,可能會在60天內導致美國煤炭出口中斷,使價值1300億美元的出口煤炭面臨風險。他表示,這種收費結構可能會使美國煤炭的交貨成本增加35%,繼而使其在全球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并導致“災難性的直接和間接就業崗位流失”。斯拉舍稱,他尚未收到來自商務部的回復。
滿載集裝箱的貨船停靠在美國加州奧克蘭港 奧克蘭港網站
美國西弗吉尼亞煤炭協會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漢密爾頓對路透社表示,由于未售出的煤炭庫存不斷增加,西弗吉尼亞州的煤礦業正準備裁員。
美國石油行業游說團體美國石油協會在3月10日提交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的評論中表示,擬議的費用還可能使美國出口石油、液化天然氣和精煉燃料等其他能源產品變得更加困難。
美國知名集裝箱船運營商及其零售業、制造業客戶一直在直言不諱地表示,這些費用可能帶來危害。有專家警告稱,運輸食品和燃料等基本貨物的散貨船和油輪可能會受到更大影響,因為它們無法像集裝箱船那樣將成本分攤給數十名客戶。
同時,美國農業局聯合會表示,美國農民不僅飽受來自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報復性關稅的沖擊,還陷入了中國船舶費用糾紛的泥潭。
三家美國谷物出口貿易商向路透社表示,由于5月份及以后無法確保海運運輸,限制了他們銷售玉米、大豆和小麥等大宗美國農產品的能力,因為出口商不確定最終成本是多少。
路透社援引數據指出,2024年,美國出口了價值超過640億美元的散裝農作物、散裝動物飼料和植物油。若“服務費”生效,大宗農產品出口商每年可能額外面臨3.72億至9.3億美元的運輸成本。這將意味著美國農業在全球市場利潤率大幅下降,因為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通常是由幾美分的單價決定。
美國大豆協會負責政府事務的執行主任亞歷克薩·康貝利克表示,美國農產品出口商通過利用成本效益高、高效的國內運輸系統將產品運往市場,在與全球競爭對手的競爭中占據優勢。他指出:“ 因此,當你給這個高效的系統增加成本時,它就不再高效,我們也不再具有競爭優勢。”
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尋求提高造船能力,以對抗中國的造船業。3月4日,特朗普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宣稱要“重振美國造船業”,“讓這個行業回歸美國,這是它應有的歸宿”。他計劃在白宮設立造船辦公室,并提供特殊的稅收優惠。
到2023年,中國建造的商船噸位已占到全球50%,美國則為0.1% 美媒Axios制圖
今年2月下旬,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使出一條“毒計”,宣布計劃對中國制造船只進港征收最高150萬美元的所謂“附加服務費”,并計劃于當地時間3月24日就提案內容舉行公開聽證會。
美方這一擬議方案在整個航運業以及更廣泛的供應鏈參與者中都掀起軒然大波。
在公開意見征詢期間,USTR網上留言板被反對聲浪“屠版”。據美媒報道,幾乎(留言板上的)所有意見都指出,這項提案會造成物流混亂、對美國企業和更廣泛經濟產生損害。
同時,不少業內專家表示,特朗普此舉難以振興美國航運業。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貿易與物流教授阿爾貝特·文斯特拉表示,這是一個“奇怪的想法”,因為受到中國造船業崛起最大影響的是日本和韓國。數據顯示,日韓兩國在造船業的共同市場占比在過去十年從65%降至45%。
丹麥航運分析公司Xeneta首席分析師彼得·桑德也認為,現在點名中國“為時已晚”。他表示,美國征收“服務費”等只會導致船運成本增加,從而推高進口商品價格,成為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的一個因素。“很少有進口商能吸收這樣的額外成本而不轉移給客戶,由此,消費者的購買力受損,最終需求降低。”
《日本經濟新聞》曾刊文指出,在制造業衰退、勞動力短缺等因素影響下,近年來美國的船只建造和修理能力嚴重下滑,已難以正常建造最尖端的艦艇。如今,中國的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00倍以上,特朗普政府振興造船業的計劃將面臨巨大的困難。
3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指出,征收港口費、對貨物裝卸設備加征關稅這一類的措施損人害己,推高全球的海運成本,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也會增加美國國內的通脹壓力,損害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最終也無法振興美國的造船業。
毛寧稱,敦促美方尊重事實和多邊規則,立即停止錯誤做法。中方將采取必要措施,捍衛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