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文化的基本內涵、精神實質與時代價值是什么?
第一,開拓創新精神。當時人們播五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發明新式農具,推進農業,作衣裳,蓋住房,吃熟食,興醫藥,以改善民生。造車、行商,以解決出行困難和發展問題。觀天象,觀地形,尋自然規律。他們造文字,繪圖畫、定音律,做樂器,創建文化。建軍隊,作兵器,設營房,布邊防,保家衛國,建城市,任官員,創立政本。
第二,民本精神。《黃帝四經》說,吾畏天愛地親民,吾愛民而民不往,吾愛地而地不荒,吾愛民位不失,為什么?愛民,表現出親民愛民思想,炎帝嘗百草,為民尋藥,創造農具,以教天下,為了天下的蒼生。市場經濟,從炎帝那時就開始了,日中開市,到那一天大家把東西都拿出來,進行交換。黃帝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都反映以民為本思想。
第三,崇德弘道精神。據文獻記載,黃帝成為部落首領之后,便去峨嵋山詢問天皇真人治政之道,欲治天下,必先身之,自己要帶頭做好。黃帝終身沒有違反,古文獻也記載,神農之時,男耕而食,女織而衣,刑政而不用治,這種以德修身,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在炎黃文化中多有表現。
第四,勤奮節儉精神。我覺得這一條很重要,而且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有這樣一句,是贊美黃帝文字,說黃帝一生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黃帝本紀》里面有那么一句話,司馬遷是贊揚黃帝這方面的行為和思想的。說黃帝非常勤奮、操心、用力,而且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注意觀察社會的變化,表現出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的精神。同時還節約使用水火之物,以保障民生愛惜錢財,保護生態,特別是對于水火這兩種人類生存必需的東西要求節約水,那個時候黃帝已經提出來要保護,這是人離不開的,這兩個大的物質要節約,要節用水火財物。炎帝同樣有黃帝這樣的勤勉奉獻精神,《越絕書》中有記載,他勤奮工作,治理天下,不妄圖獲得別人報答,也不貪財,所以天下共治,得到族人尊敬。
第五,協和天下精神。炎帝部落后面慢慢衰敗了,怎么辦?這個時候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盟,當然黃帝部落強大,戰勝炎帝,是在阪泉之戰,按照過去的做法,黃帝肯定要把炎帝殺掉的,黃帝沒有這樣做,而是和炎帝握手言和,雙方結成聯盟。所以首先中原地區最大的兩個部落,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就結盟了,在此之后,又發生了涿鹿大戰,戰勝蚩尤。由于蚩尤非常殘暴兇殘,所以把蚩尤殺了。進行了合符釜山,中原各部落統一。中原大地當時非常寬廣,東到大海,西至甘肅,北至內蒙古,南至長江各個部落,都連起來,和諧相處,和平共治,開創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初始天下,所以這是協和天下。
以上是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這里還想強調一下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內涵即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奉獻不已精神,是黃河文化和炎黃文化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最鮮明的特色,最有價值的內容。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養育了炎黃及周邊廣大地區的中國人民,惠及整個中華民族,在五六千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不愧為偉大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之所以培育了那么偉大的民族,之所以涌現了那么偉大的創造,總書記說,四大發明都是在黃河流域出現的,完全是世世代代兩岸人民和杰出的英雄人物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奉獻不已的結果,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才斗出來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人民。所以,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奉獻不已的精神是黃河文化、炎黃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最本質的品格、最有時代價值的精神。
黃河文化、炎黃文化時空相融,時間空間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都在黃河流域,都在五六千年這個時間。黃河文化的五種思想和炎黃文化的五種精神,本質相同,價值相當,作用相映。在中華民族發展進步中有著重要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傳承和弘揚。
編輯:王志群 陳雁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