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文俊
《沒有蘋果的那天No.1》傅文俊 數繪攝影 2011
《沒有蘋果的那天No.2》傅文俊 數繪攝影 2011
《沒有蘋果的那天No.3》傅文俊 數繪攝影 2011
與人類的文明發展密切關聯的有三只著名的蘋果:
第一個蘋果來自圣經創世紀與智慧有關。圣經開篇講天地之始,人類的創生:上帝以自我形象造了亞當,又抽取夏娃的肋骨造了夏娃。在蛇的引誘下,亞當夏娃吃下蘋果,人類獲得了智慧與道德,但也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第二個蘋果與上帝之“力”有關:牛頓被蘋果砸到,破解了來自“上帝”的神秘力量,發現了地心引力。而第三個則與喬布斯被咬一口的“蘋果”有關。
在象征體系中,蘋果是智慧,又是誘惑。但歸根到底,它是人類對未知探求欲望的象征。在作品《沒有蘋果的那天》中,關于“蘋果”的隱喻是我創作的重要線索。英國科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曾發出這一疑問:盡管人類的基因充滿了斗爭與暴力等許多足以導致人類滅絕的品質,但為什么人類文明仍舊可以蓬勃發展呢?就這一本原問題,弗洛伊德認為是“原欲”,而德斯蒙德·莫利斯則認為是人類無止境的好奇與探究欲望,正是它們真正支撐著人類的發展。
在《裸猿》一書中,德斯蒙德·莫利斯以進化論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這一種“動物”。在他看來,人類與其他動物相比較最大的進化優勢便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知欲望。正因為此,人類走出了伊甸園(德斯蒙德·莫利斯認為所謂的“伊甸園”乃是人猿從森林走向曠野,從“采摘猿”變作“狩獵猿”的原始記憶)。也正因為好奇和探索,牛頓發現了地心引力,將人類從對未知的神秘之“力”轉向了現實地心之“力”。到了21世紀,人類更在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究中持續推進著文明與社會發展的進程。
就作品創作手法來說,在《沒有蘋果的那天》中,我挪用了熱成像這一器械的視覺效果,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繪畫元素,最終畫面有著類似于野獸主義一般絢爛而近乎于抽象的色彩。在日常景觀之中,通過另一種技術化,許多日常事物獲有嶄新的形式與意義。這是技術之眼,是人類感官與知覺的延伸,而在好奇心驅動之下,人類正與科技一同走入進化新的紀元。
《沒有蘋果的那天》創作于2011年初,幾個月后,蘋果的首席執行官喬布斯就去世了,沒想到作品題目竟一語成讖。當喬布斯創立蘋果之初,他竭力避免科技獲有“神性”,而離距了人類自行發展。但歷史如此吊詭,當蘋果避免科技神化的時候,它卻演變成為成就了消費的神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