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連續寫了好幾篇文章,大概梳理了一下蘇27戰斗機在我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過程。文章發出后,后臺收到很多私信,評論區也有上千條留言,看得出大家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的。
“側衛”家族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衍生型號,也對我國國防極具意義。這就是已經實現了國產化的蘇30MKK和蘇33,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們的故事。
空軍高層提出新需求
蘇27在我軍服役后,空軍非常滿意。不過,隨著國際風云變幻,決策層很快又感受到來自美國空軍的震動。
美軍作戰飛機在90年代的一系列沖突中,展現出了強悍的對地遠程精確打擊能力,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差距。
同時,海峽對岸也在不斷更新超視距空對空導彈,東南亞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三代戰斗機,這些都對我國空防產生了新的壓力。
如果說1991年海灣戰爭時,美軍對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只是“牛刀小試”的話,到了90年代中后期,美軍對精確制導彈藥的使用比例已經大幅提升。而搭載這些武器的,以F15E為代表的多用途戰斗機,表現非常搶眼。
F15E攻擊鷹從F15發展而來,是一架能夠執行遠距離攻擊任務,對敵人后方施行戰場遮斷,還不需要其他戰斗機和電子戰飛機護航的“雙重身份戰斗機”。
1989年10月,F15E達到初始作戰能力,緊接著就在“沙漠風暴”行動中完成了上千次出動,深入打擊敵方高價值目標,展示出了強悍的精確打擊能力,對敵威脅非常大。戰爭結束后,F15E只損失了2架。
F15E的出現,充分證明了戰斗機多用途的價值,隨后各國紛紛效仿,戰斗機的“多用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而彼時的中國空軍,卻始終沒能突破多用途戰斗機的門檻,雖然海軍裝備了類似機型“飛豹”,但性能平平。
雖然也引進了蘇27SK,但它是用來爭奪制空權的“空優戰斗機”,對地攻擊能力并不如F15E攻擊鷹。
為了彌補木桶的短板,中國向已經合作多年,關系良好的俄羅斯提出要求,希望獲得一種比蘇27作戰半徑更大、航程更遠,并且能有效威懾地面目標的多用途戰斗機。
航程,依然是空軍考察多用途戰斗機的重要指標。我國國土和海疆遼闊,即使以航程見長的蘇27,在中國廣袤的領土上使用,航程也有些不太夠用。
在全面了解中國空軍的需求后,蘇霍伊設計局開始著手研制符合中國要求的全新戰斗機。
蘇30的概念來自一線部隊
俄方認為,他們已經有一種很符合中國要求的戰斗機——蘇30MK。蘇霍伊設計局將以這個型號為基礎,為中方設計一種全新的多用途戰斗機。
蘇30MK是蘇30的改進出口版,而蘇30則是蘇聯時期根據飛行員對蘇27的使用經驗,有針對性開發的一個升級型號。
自從80年代初蘇27進入蘇軍服役以來,裝備蘇27的飛行部隊中出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原本定位是高級教練機的雙座蘇27UB,卻被大量用來執行作戰任務。
這首先是因為,當駕駛遠程戰斗機進行長距離飛行時,一名飛行員非常容易疲勞,而兩名飛行員則大大降低了飛行強度。
其次,在最常用的4機編隊中,如果配置一架雙座戰斗機,就可以利用它的后座安排一位經驗豐富的飛行指揮員,由他來進行對編隊的觀察和協調指揮,這樣可以讓整個編隊在空中對抗時擁有更高效率。
此外,在80年代的技術條件下,單座戰斗機受飛行員精力所限,很難對抗兩個以上的目標。而雙座型戰斗機則能同時由前后艙飛行員協同,同時跟蹤多個目標并與之交戰。
因此,蘇27UB在蘇軍飛行團中被當成主要的執勤飛機,出動次數遠遠超過單座蘇27。
于是,在一線飛行員的經驗指導下,蘇聯軍工開發了一種“加強版”的雙座型蘇27,它不僅能空戰,還能對地、對海攻擊。它幾乎擁有蘇27的全部優點,還能干更多的活,這就是蘇30。
不過,正當蘇30緊鑼密鼓地進行研制時,蘇聯解體。此后俄羅斯經濟接近崩潰,航空工業急需補血,于是蘇30很快被推向國際市場。
1993年當中國空軍考察團來到伊爾庫茨克考察引進蘇27生產線時,俄羅斯曾建議,和中國聯合研制比蘇27更先進的“伊爾庫茨克的蘇30”,但被中國婉拒。
中方當時拒絕的主要原因是蘇30研制風險過大、投入資金也超出我們的承受能力,隨后這款戰斗機被印度接盤,研發得以繼續進行。
比蘇27更遠的航程
1996年底,中國和俄羅斯簽訂了一個大型軍售合同,其中包括以18億美元購買40架先進多用途戰斗機的意向性框架協議。
此后中俄雙方開始轉入對新戰斗機的技術細節討論。
1998年珠海航展期間,中俄雙方最終敲定了所有細節。1999年3月,雙方正式簽署了購買38架蘇30MK的協議,新飛機被命名為蘇30MKK,M代表多功能、K代表出口型,最后一個字母K,是俄文“中國”的首字母。
中方指定蘇30MKK由共青城飛機制造廠來試制、生產。雖然共青城飛機廠缺乏雙座型戰斗機的生產經驗,但該廠距離中國較近,并且擁有和中國合作的豐富經驗,這讓中方最終選擇和他們繼續合作。
共青城飛機制造廠非常珍視和中國的合作機會,蘇霍伊設計局也對該廠經驗不足的雙座前機身和座艙蓋提供了大量技術協助。
他們竭盡所能滿足中方要求,絞盡腦汁改善飛機性能,在6年內向中國交付了100架成品,這個生產速度也創下了該廠的紀錄。
蘇30MK原本就配備有加大油箱容量的全新機翼,還具備空中受油能力。為了能滿足中國對飛機超遠航程的要求,蘇霍伊設計局又引入了一些在蘇27M上使用過的新技術。
比如,蘇30MKK使用了和蘇27M同款的,又高又厚的平頂高垂尾。這種垂尾由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可以在內部設置整體油箱。
于是,蘇30MKK除了四個機體內部油箱、機翼內的擴容油箱之外,又獲得了垂直尾翼中新增的兩個油箱,儲油能力得到巨大提升。
一番改進之后,蘇30MKK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驚人的38噸,僅次于蘇34“鴨嘴獸”戰斗轟炸機。它僅憑機內油箱就可以飛行超過3000公里,空中加油后航程可達5000公里。
訂單紛至沓來
蘇30MKK具備和蘇27接近的空戰能力,并且可以對地、對海施行遠程精確打擊,但從外形上看,二者并沒有太大區別。不過,為了獲得多用途作戰能力,蘇30MKK的內部設備和機載武器,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按照中國的要求,蘇30MKK全部為雙座型,外掛點從原來的10個增加到了12個。新增加的兩個外掛點,可以承重2噸,專門用來掛載大型空對地導彈。
90年代后期,俄羅斯軍工已經解決了蘇聯時代沒有取得突破的鈦合金加工技術,這一技術在蘇30MKK上應用后,讓它的機體壽命從早期的2500小時,大幅增加到了6000小時。
由于航程超遠,蘇30MKK經常需要在空中連續飛行10個小時以上,因此就不得不考慮飛行員的飛行舒適度和生理需要的問題。蘇30MKK除了更加寬敞的駕駛空間之外,還在艙內設置了全新的供氧系統和排泄裝置。
1999年夏天,第一架全新生產的,編號為“藍色502”的蘇30MKK組裝完成,并于2000年11月參加了珠海航展。隨后第3、第4架也先后下線,并立即開始試飛。
首批蘇30MKK于2000年年底完成緊張的測試和試驗后,其中編號為“藍色503”和“藍色504”的兩架立即交付中國空軍,開始用于飛行員培訓。
2002年,中國海軍航空兵又向俄方下達了24架蘇30MKK2型的訂單,這批飛機被簡稱為蘇30MK2。海軍裝備的蘇30MK2,被國內媒體稱為“跨海神鷹”,它的雷達對空探測距離稍有提升,還可以發射增程型的反艦導彈。
蘇30MK2不僅能奪取制空權,還能殺傷各種地面、水面目標;它還具備小型預警機的能力,可以同時引導4架飛機并指揮其作戰。據俄羅斯資料稱,蘇30MK2的作戰效能要比蘇27高出1.5倍。
中國海軍在裝備蘇30MK2后,不但可以完成對祖國最南端島嶼的巡邏,還擁有了對美軍航母更完善的對抗手段。
2003年1月,中俄又正式簽署了購買第3批蘇30MKK的合同,俄方于2004年8月完成了全部中方訂貨的交付。
蘇30MKK買得值嗎?
中國先后花費45億美元,采購了大約100架蘇30MKK,這幾筆訂單成為我軍采購金額最高的戰斗機引進項目。與之相比,當年購買蘇27SK時只花費了大約26億美元。
那么,這45億美金到底花得值不值呢?答案是:非常值!
首先,100架蘇30MKK在我軍最需要的時候,解決了空軍的兩大難題。
一是超視距空戰能力不足,主要是缺乏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彈,而海峽對岸在這一領域擁有優勢;二是缺乏對戰役縱深進行有效空中遮斷的手段,而這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一個重要技術手段。蘇30MKK的對地攻擊系統直接從蘇24M移植而來,對地面目標擁有強大的摧毀能力。
蘇30MKK和與其配套的多種空地武器裝備后,讓中國迅速獲得了一種機體成熟、可靠性高,在重點領域(超視距空戰能力)有效彌補了短板的戰斗機。
100架蘇30MKK和MK2在交付解放軍后,以其高可靠性和高成熟度,迅速形成了戰斗力,成功抵消了潛在對手的技術優勢。
更重要的是,蘇30MKK對我國軍工工業產生了重要影響,幫助我們跨過了多用途戰斗機的研制門檻。就像當年蘇27來到中國一樣,蘇30MKK也是我國研制多用途戰斗機的敲門磚。
蘇30MKK讓中國軍工獲得靈感,發展出了成熟的多用途戰斗機平臺。2019年國慶閱兵中和殲-20、殲-10C一起接受檢閱的“炸彈卡車”殲16,它的成功就完全得益于對蘇30MKK的引進。
印度版蘇30
說到蘇30,就不得不提它的印度版——蘇30MKI,I是India的第一個字母。雖然編號和中國的蘇30MKK只有一個字母的區別,但它們實際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型。
印度的蘇30MKI是蘇30的深度改進型。從外觀上看,二者最大的區別是蘇30MKI多出了一對鴨翼,這是因為它安裝了更重、更先進的相控陣雷達;飛機停放時,蘇30MKI的尾噴口會呈一定角度下垂,這是因為它使用了當年很前沿的推力矢量發動機。
僅憑這兩項,蘇30MKI就在技術上領先于中國的蘇30MKK。
堆砌了大量先進技術的蘇30MKI,一度成為航展上的明星戰機,經常在飛行表演中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空中機動動作,而當時只有美國的F-22A有此能力。
1996年11月,印度和俄羅斯簽署了價值15億美元的蘇30MKI采購合同,俄羅斯將向印度提供40架蘇30MKI。第一架蘇-30MKI于2002年交付印度空軍。
和印度合作的是俄羅斯伊爾庫茨克飛機制造廠,他們為滿足印方需求,使用了一些蘇37上的先進技術。不過印度人不放心俄羅斯航電,因此決定把航電系統分包給法國和以色列,所以蘇30MKI實際上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
2000年10月,印俄兩國簽署諒解備忘錄,俄方許可印度自主生產140架蘇30MKI,印度組裝的蘇30MKI于2004年服役。2011年,首架完全由印度生產的蘇30MKI正式交付。如今,蘇30MKI已經成為印度空軍的主力戰機。
不過,紙面性能先進的蘇30MKI,卻在印度顯得水土不服。
來自法國的雷達和以色列的火控系統,帶來了性能指標的提升,但也帶來一個大麻煩:可靠性差。
要把俄羅斯的機體、二元矢量發動機和西方航電整合在一起,對航空大國來說也并非易事,印度更是缺少足夠的把控能力,并由此造成嚴重后果:蘇30MKI裝備后事故頻發,平均每年墜毀一架,持續長達十年。
最終印度不得不一再降低技術指標,耗費整整10年才初步解決可靠性的問題。
反觀中國采購的蘇30MKK,雖然升級有限但技術成熟,因此可靠性很高,裝備后迅速形成了戰斗力。服役20年后,這批飛機已經完成自己的使命,接近退役。這一時期我們經過技術消化,戰斗力更強的殲16也已源源不斷地交付部隊。
飛鯊殲15
要說殲15,首先讓我們看一張著名的照片。
照片中戴帽子的是正在沈陽飛機研究所參觀的顧誦芬院士,陪同的有李天院士和孫聰院士。在他們身后,靜靜地停放著一架蘇33的生產型原型機——T10K-3,也就是研制中國航母艦載機時的重要參考對象。
眾所周知,我軍的兩艘航母原型都是前蘇聯的瓦良格號,而蘇聯為這型航母平臺配套的艦載機是蘇33。
蘇33艦載機項目開始于1975年,首飛時間是1987年,人稱“海側衛”,它繼承了“側衛”系列的全部優點和缺點。
蘇33擁有出色的空中機動性,但雷達和電子系統既落后又笨重,中距空空導彈也只能使用R27這種比較老舊的型號。
蘇33首飛時,相比美軍航母艦載機,在綜合作戰能力上已經基本不占優勢。到了九十年代二者差距更大。但即使這樣,俄羅斯仍然拒絕了中國購買蘇33戰斗機的請求。
這是因為,俄方希望至少出口40架蘇33改良型,而中方則希望先要2架。于是俄方認為中國只要技術,無意購買成品。因此,俄羅斯決定拒絕出售當時已經不算先進的蘇33。
這時,中國再次把目光投向烏克蘭。
中國專家頻繁訪問烏克蘭,洽談購買烏方庫存的一架T10K-3,這是蘇33生產型的第三架原型機,又被稱為“第一架生產型”。
之所以這么稱呼,是因為這架飛機和標準的蘇33幾乎沒有任何區別。甚至蘇聯時期對T-10k-2進行的一些修改,在這架飛機上也得到了體現。
更重要的是,這架蘇33機體的主體結構和早期的蘇27基本一樣(蘇30以后的側衛系列戰斗機,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這架飛機對僅僅具有蘇27基本型制造能力的中國來說,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005年,烏克蘭非常愉快的把這架飛機賣給了中國。對他們來說,航母都賣了,更何況一架庫存戰斗機。
獲得這架寶貴的蘇33原型機后,我們以此為參考,在殲11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艦載機——殲15,并于2007年開工試制。
殲15和殲11在外觀上最主要的區別,是它增加了一對鴨翼,尾部還多出一個著艦鉤。此外,殲15的主翼、平尾、尾椎和空速管都可以折疊,前起落架更粗壯、采用雙輪直立設計,還具備空中加油能力。
殲15最主要的特點是,換裝了國產新一代機載設備,同時具備國產先進導彈的發射能力,這樣就彌補了蘇33最欠缺的部分,作戰能力完全超越蘇33。
2009年8月31日,殲15首飛成功。2012年11月25日,飛行員戴明盟駕駛編號為552的殲15,在遼寧艦上完成了首次起降。
截至2017年10月,遼寧艦已經滿編24架殲-15。2018年4月,央視公開了第二個殲15飛行團在遼寧號上起降作業的消息。隨后,這批新殲15于同年12月17日隨“山東艦”一起入役。
后記:
蘇27“側衛”家族已經進入中國30年,幾乎陪伴了整整一代中國人。
它不僅出色地完成了中國軍民賦予它的歷史使命,在最關鍵的時刻讓解放軍一舉扭轉空中局勢,恢復戰略均衡,更讓中國航空工業完成了從二代機到三代機的跨越。
因此,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蘇27戰斗機家族對中國來說,都稱得起“偉大”二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