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上過小學?
語文作業里有一類題曾是我最喜歡的,那就是改正短句里的錯別字。
這簡直是孩童時期的狼人殺:在知識有限的背景下,我有權懷疑每一個字是錯誤的。
沒想到過了二十年后,錯別字成了互聯網人離不開的日常,最荒謬的是,不少網民使用錯別字的初衷僅僅是為了完整的表達。
由于沒有明確的「限制詞大全」,外加每個平臺的的規范有所不同,違規詞便出現了人傳人現象,不斷堆疊下成了一場有趣的博弈;
“誰都不知道這算不算違規詞,但有人說是那就換個詞。”
傳聞各大平臺都開始要整治錯別字了,借這陣風來聊一聊「互聯網錯字」的標簽們。
#魔幻
地域、文化都會讓語言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互聯網作為新時代交流的承載體,網絡語言的誕生本是必然。
但與很多專家的預期不同,網絡用語不僅是娛樂至死的產物,還成了讓表達完整的「新話」。
“專家言論”
表達的范圍向來是有尺度的,但很魔幻的一點便是,上到制定規矩的平臺,下到使用的用戶,都不知道限制的邊界。
在這種誰也不知道的設定下,只要使用錯別字就能保障內容安全,那不冒險就成了所用人使用的原則。
所以更魔幻的一幕就出現了:使用奇怪的縮寫影響了閱讀性,但它起碼能完整發出,所以另一方面反而提升了閱讀性。
#魔盒
從誕生變成主流的原因很多,有的甚至借助“很奇怪,但很上癮”的形式爆火。
錯別字的爆火過程就像打開魔盒一樣,只要打開,就直接降臨整個互聯網世界,想關閉只能等下一個魔盒被打開。
這群“通假字”就像是一個個傳播鏈,用的人越多,不用的人也容易被感染,逐漸的漫布整個互聯網。
就像拿筷子夾菜的總是正常,拿手去抓食才顯得突兀;
錯別字自帶的「高光」,總能在喜歡特別的互聯網中擁有盎然生機。
想關閉魔盒是需要成本的,尤其是被授意散養很久的情況,畢竟表達和有趣的表達一直是種剛需。
#魔力
文明的第一原則是生存,錯別字能的茁壯成長,必然有令人癡迷的「魔力」。
在真實世界里,一個「錯詞」的出現除了是穩妥,更多是為了利益。
發明一個新詞就等同于營銷推廣,目的是為了授意,所以錯別字便有了從手滑到「故意」的開始。
影響傳播的效果,往往只需要一個字就能完成,一個錯誤的字,一個別人難以模仿的錯字。
畢竟,一個錯字既可以讓人產生輿論,也可以分散輿論,天下熙熙皆為利全在字里。
翻開錯別字下歪斜的釋義,扭捏的寫著新奇,利益,還有那字正腔圓的「表達」。
本文圖片源自互聯網
原創不易,如果可以歡迎關注與轉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