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寫了好幾篇隨筆了,今天好好寫一篇論文。
正文
在中國古代家天下的帝制社會,皇權的交接是最核心與敏感的問題。為了爭奪權力,甚至發生過很多父子反目、手足相殘的事例。有趣的是,這段極富現實主義色彩的權力斗爭史,卻有著一個理想主義的開端。那就是“禪讓”。
所謂“禪讓”,就是統治者自愿以天下讓賢。有關堯舜禹禪讓的事跡,恐怕每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權力交替是在“禪讓”的名義下進行。那禪讓作為上古之事,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呢?堯舜到底是自愿禪讓,還是逼迫禪讓呢?由于不同史料記載矛盾,也使這一問題成為了爭論不休的歷史懸案。
為方便論述,我搜集了先秦時期所有關于“禪讓”的史料,并按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周代——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
(譯文:從前唐堯稱帝的時候,耳聰目明,有計謀,他的光輝充滿天下。后來,他打算把帝位禪讓給虞舜。史官根據這些情況寫作了《堯典》。
《尚書·堯典》(周代皇家典籍)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總朕師。”...禹拜稽首,固辭。帝曰:“毋!惟汝諧。”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譯文:舜說:“您來呀,禹!我居帝位三十三年了,年歲體衰被勤勞的事務所苦。你當努力不怠,統帥萬民?!?..禹跪拜磕頭,不愿意接受。帝舜說:“不要這樣!只有你適合!”正月初一早晨,禹在堯廟接受帝舜的任命,像舜當時那樣統率百官。)
《尚書·大禹謨》(周代皇家典籍)
——春秋——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br/>舜亦以命禹。
《論語·堯曰》(春秋)
1.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
2.故古者圣王唯能審以尚賢使能為政,無異物雜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賢》(春秋末期戰國初期)
——戰國——
1.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
2.孔子曰:‘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
《孟子·萬章》(戰國)
1.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2.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
《莊子·秋水》(戰國)
堯以天下讓與許由...(后文略,被許由拒絕)
《莊子·逍遙游》(戰國)
夫曰“堯舜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荀子·正論》(戰國)
“堯授能,舜遇時”“舜授禹,以天下”
《荀子·成相》(戰國)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韓非子·說疑》(戰國)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黎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歃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韓非子·五蠹》(戰國)
1.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
2.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今見有囚堯城
《竹書紀年》(戰國魏國史官)
堯放舜于陽
《汲冢瑣語》(戰國小說)
“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愛親故孝,尊賢故禪。孝之施,愛天下之民。禪之傳,世亡隱德。孝,仁之冕也。禪,義之至也。”
《郭店楚簡·唐虞之道》(戰國儒家)
“堯乃老,視不明,聽不聰,堯有子九人,不以其子為后,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后。舜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不得已,然后敢受之。”
《上博簡·榮成氏》(戰國儒家)
孔子曰:昔者而弗世也,善與善向授也,故能治天下,平萬邦。
《上博簡·子羔》(戰國儒家)
@上博簡
史料呈現的特點如下:
一、支持“自愿禪讓”的史料多于支持“逼迫禪讓”的史料
支持“自愿禪讓”的文獻有《尚書》《論語》《墨子》《莊子》《唐虞之道》《榮成氏》《子羔》《韓非子》等
支持“逼迫禪讓”的文獻有《竹書紀年》《韓非子》《汲?,嵳Z》
有爭議的文獻有《孟子》《荀子》
二、支持“自愿禪讓”的史料早于支持“逼迫禪讓”的史料
否認禪讓制的文獻直到戰國中晚期才出現,承認禪讓制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雖然《尚書》有部分偽作之嫌,但還有《論語》《墨子》等早期文獻佐證,仍然整體早于“逼迫禪讓”的文獻。
三、支持“逼迫禪讓”的文獻出現自相矛盾的問題
《韓非子·說疑》中有舜逼堯,禹逼舜的記載。說明禪讓不存在,只有政變。但是在《五蠹》中又說:“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古代謙讓天子,是因為當天子太苦了,所以禪讓也不值得稱贊。)又說明禪讓存在,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接下來,我們逐一分析史料出現的疑點。
一、韓非一會說禪讓存在,一會說禪讓不存在。他是人格分裂,自相矛盾嗎?
韓非沒有自相矛盾。
韓非作為早馬基雅維利1700年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是一個完全站在君主立場上的君主論者。他這篇《說疑》也不例外,其通篇講的是君主與臣子的關系,君主應該怎樣駕馭臣子的問題。其中舜逼堯,禹逼舜的記載,并非韓非本人觀點,而是假設奸臣的勸進話術,原文為:
夫奸人之爵祿重而黨與彌眾,又有奸邪之意,則奸臣愈反而說之,曰:“古之所謂圣君明王者,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構黨與,聚巷族,逼上弒君而求其利也?!北嗽唬骸昂沃淙灰玻俊币蛟唬骸八幢茍?,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譯文:奸臣位高祿重,黨羽越聚越多,又有篡奪君權的野心,其他奸臣就會迎合他的心意而勸他,說:“古代的所謂圣明君主,并不是父子兄弟依次傳承王位;而是依靠在朝廷內組織黨羽、在朝廷外勾結地方勢力,威逼和殺害君主而謀求利益的?!彼麜f:“你們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勸進的人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這四個王就是以臣子身份殺害君主的,天下的人都稱贊他們。)
由此可見,韓非不支持“逼迫禪讓”,而且抨擊“逼迫禪讓”。他是把舜逼堯,禹逼舜,當成奸臣的歪理邪說來看待。側面印證了舜逼堯,禹逼舜在戰國是一種小眾說法。韓非本人是承認“自愿禪讓”的,但他有自己的見解。禪讓是由于上古的君主太辛苦了(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所以讓天下也沒什么值得稱贊的(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二、除卻《韓非子》,支持“逼迫禪讓”的主要史料只剩下《竹書紀年》,《竹書紀年》可信嗎?
《竹書紀年》源出于戰國魏襄王的墓,出自魏國史官之手。秦統一六國后焚毀了各國的史書,《竹書紀年》深埋地下逃過一劫。因此被后人認為可信度很高。但《竹書紀年》的記錄就一定是真的嗎?
我認為可以結合《韓非子》的記載來看,按韓非子的說法,舜逼堯,禹逼舜是當時奸臣的勸進話術。魏國作為三家分晉的國家,就是家臣謀篡上位的國家。晉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晉幽公淫婦人,被盜所殺。魏文侯以兵誅晉亂,立晉幽公的兒子公子止為國君,是為晉烈公。這段晉公德衰,為魏文候所囚的歷史不正好與《竹書紀年》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的記載相吻合嗎?魏襄王的父親是魏惠王,是中原諸侯第一個稱王的。魏國自然需要一套話語體系為自己的合法性辯護,而《竹書紀年》就是這種歷史背景下的產物。綜上筆者認為,竹書紀年并不完全可靠。他很有可能就是《韓非子·說疑》中的歷史原形。
三、孟子的“天與之”是否定禪讓存在嗎?
孟子不是否定禪讓存在,而是深化了禪讓的精神內涵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有這回事嗎?)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很多人讀了這句后,認為是孟子否認禪讓的存在,但筆者認為,這其實是孟子的語言藝術。在《萬章》后文,孟子說到因為老天是不能顯靈的,所以還要通過禪讓這種形式實現權力交接(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孟子還說:“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短摹吩唬骸煲曌晕颐褚暎炻犠晕颐衤牎酥^也。””每當我讀孟子這段話時,都非常感動,因為它蘊含著寶貴的民主精神。這段話什么意思呢,堯死后,天下諸侯不朝見堯的兒子,而去找舜。老百姓不找堯的兒子打官司,而去找舜。老百姓不歌頌堯的兒子,而歌頌舜。所以這是老天把權力給舜了。這樣他才能在中國當天子。如果舜是住到堯的宮殿里,逼迫堯的兒子,那就是篡奪,不是天給他?!短摹氛f:“天的看法來自于我們老百姓的眼睛,天的聽聞來自于我們老百姓的耳朵”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孟子這段話是先秦思想精華中的精華。如果禪讓的標準,僅僅是統治者個人之好惡,主觀之賢與不賢。那天下本質上仍然是天子的私有物品,也就不是公天下,所以孟子認為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天子沒有把天下當成禮物送給別人的權力。只有老百姓有權決定把天下給誰,天反映了民眾的意志。因此,禪讓是表象,民主是本質。
四、荀子的“堯舜擅讓”該如何理解?
荀子的“堯舜擅讓”出自《荀子·正論》,原文是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笔遣蝗?。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于天下,夫有誰與讓矣?道德純備,智惠甚明,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天下無隱士,無遺善,同焉者是也,異焉者非也,夫有惡擅天下矣?(后文略)荀子表達了一種什么觀點呢?堯舜太賢明了,根本不用禪讓。天下本來就是他們的。如果堯舜死了,天下沒有圣人了,那就誰都不要當王了。那如果堯舜年老體衰,賢明程度下降呢?荀子說:不可能,人精神體力會下降,分析判斷的能力不會下降。(血氣筋力則有衰,若夫智慮取舍則無衰)。天子權力越大身體越好,辦事能力越強。(天子者,勢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無所詘)。最后得出夫曰“堯舜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的結論。
說實話,荀子的論述不夠使人信服。且帶有很強的詭辯論色彩。首先,如果天下沒有堯舜一樣的圣人了,帝位就會空著嗎?歷史告訴我們,不會,圣人可以坐帝位,庸人惡人也可以坐帝位。而且縱觀中國歷史,坐帝位的很多是庸人惡人。其次,人老了分析判斷能力不會下降嗎?肯定會,根據醫學常識,人老之后可能患有老年癡呆癥和各種腦血管疾病。誘發記憶力下降,思維混亂,理解能力下降等多種癥狀。開創貞觀之治的唐皇李世民,他年輕時經常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到了晚年卻昏庸殘暴,驕奢淫逸。怎么能說君主越老辦事能力越強呢?
五、關于顧頡剛先生認為《尚書》《論語》乃偽造,禪讓傳說為墨家編造的觀點,應該如何看待?
可信度較低,顧先生觀點見于1936年論文《禪讓傳說始于墨家考》。當時《上博簡》《郭店楚簡》還沒有出土,因此顧先生觀點帶有很強的時代局限性。根據新出土的材料,我們可以知道“堯舜禪讓”在戰國時期是非常流行的學說,且主要為儒家推崇,儒、墨、法、道等諸子百家對這一問題皆有論述。墨子是春秋晚期戰國早期人,他如何能在同時代編造傳說,并讓百家信服討論,這無疑是技術難度極高的事情。且戰國以前對“禪讓傳說”的議論也不只《尚書》《論語》,還可以算上《道德經》。老子:“不尚賢,使民不爭”的說法,是對讓賢于天下的第一次解構。老子作為周代王室的圖書管理員,能接觸到很多旁人不能接觸到的珍貴歷史資料和典籍。它對尚賢的評價某種意義可以是佐證堯舜禪讓見于《尚書》原文的證據。且墨子本人也在《尚賢》中將“尚賢”與“禪讓”聯系起來,(故古者圣王唯能審以尚賢使能為政,無異物雜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這可以與《道德經》《尚書》《論語》形成互證關系。
結論
綜上所述,堯舜自愿禪讓是先秦時期的主流聲音。逼迫禪讓是非主流聲音。自愿禪讓的聲音在前,逼迫禪讓的聲音在后。自愿禪讓帶有建構性,逼迫禪讓帶有解構性?!渡袝冯m然是孔子整理,但孔子是歷史學家,不是小說家,也不可能對尚書內容進行大規模的篡改和發明創造。堯舜禪讓的說法最早出自周代典籍,即使有不合人性之處,也是周人的歷史發明,而不可能是春秋戰國的歷史發明?!吨駮o年》更不可信,魏國人生活的時代距離堯舜已經過去上千年,怎么會比周人更清楚上古的真相?
至于堯舜禹事跡的真實性,其實并不重要。堯舜在原始時代壽命能超過100歲,就已經自證了不是歷史的原貌。堯舜是否確有其人我們不得而知,但周人將幾代人的事跡拼合在他們身上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我們可以假定堯舜禹是三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是對軍事民主制-家天下這一長期歷史演變的縮寫形式。歷史的傳承帶有篩選性,只有濃縮精煉的故事可以流傳。因此堯舜禹是縮略符號的解釋,或許更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
周人和儒家對“禪讓”的建構和推崇是偉大的。因為中國沒有超越一切的宗教,歷史學家承擔了伸張正義,維護國民道德和信仰的職能。我們拋去“禪讓”的真實性不談,僅去談“禪讓”作為禮法的意義。會發現解構禪讓對華夏民族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其危害程度不亞于篡改根本大法。周人是偉大的人本主義者,他們認為,即使如堯舜一樣賢明的君主,也有衰老糊涂的一天,退位讓賢乃是人本主義的勝利和對圣王本身的人格完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