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31日,051型驅逐艦首艦終于加入了人民海軍序列。這型軍艦在建造時非常強調高速性能,雖然它并不是快艇,但其實也是在貫徹當時“空潛快”建設思路中的“快”。
為了能跑出高速,051延續(xù)了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的大長寬比船體設計。它滿載排水量3670噸,全長達到了132米,但最大寬度卻只有12.8米,設計最高時速32節(jié)。
客觀地說,051所沿用的蘇聯母型設計,并不完全符合我國的需求。船體如果能再寬一點,不管是設備搭載還是人員居住環(huán)境,都能得到較大改善。
事實上,穩(wěn)定性不佳和空間不足,也的確是二十年后051現代化改進的最大障礙。不過在1972年,人們還無暇顧及船型的優(yōu)化。擺在眼前最緊急的任務是:如何讓這艘只具備基本航行能力的軍艦,盡快形成戰(zhàn)斗力!
051首艦223號交付之后,其余6艘后續(xù)同型艦也相繼在大連、上海、廣州開工。但此時,首制艦仍有包括武器系統在內的很多設備沒有安裝。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后續(xù)6艘同型艦的舾裝也都無法進行。
為了統一建造標準,海軍和工業(yè)部門加快了各個分系統的研制和定型工作,并專門為此于1972年成立了“051型驅逐艦國家定型委員會”。據定型工作組統計,051共需國內原料700多種、相關配套設備1240項,其中新研制的有100多種。
這些設備需要10多個部委、22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幾百家工廠和研究所聯合研制。
國家定型委員會成立后,向全國派出了檢查小組,對051的全部配套設備及其技戰(zhàn)術指標,逐項進行核查梳理和重審,對已經安裝的設備,要考察是否真正達到了設計定型標準;對未上艦設備,要搞清完成進度和技術難題。
國家定型委員會成立后,051的各項定型工作進度得到明顯加快。
在眾多設備中,定型最順利的是動力系統。這套由哈爾濱污汽輪機廠和哈爾濱鍋爐廠生產的蒸汽輪機,在試航中除了最大轉速沒有達到設計指標,經修改后才達標之外,其余各項性能均表現出色,在海試的嚴格考驗中展現出了極高的可靠性,試航時233號艦跑出了36.5節(jié)的高速。
1974年7月動力系統正式生產定型,但051的武器系統和雷達電子設備定型,卻經歷了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
我們先來說武器系統。
051的主要作戰(zhàn)武器,是仿制自蘇聯冥河反艦導彈的海鷹一導彈,以及前后各一座雙聯76式130毫米主炮。
海鷹一反艦導彈早在60年代就已經裝備了我國的導彈快艇,雖然成熟但有一個缺陷:不具備扇面發(fā)射能力,作戰(zhàn)時導彈必須指向目標。
在快艇上這個缺陷并不明顯,因為導彈艇輕便靈活,調整航向的動作很快,因此導彈只需固定安裝就能快速指向目標。
但在驅逐艦上就需要安裝可以轉向的回轉式導彈發(fā)射架。當時蘇聯并沒有提供相關資料,我們只能獨立研制。
1968年3月,713所參照旋轉式魚雷發(fā)射管的設計,提出了把導彈按“品”字形布置,直接吊裝上艦、不設彈庫的設計。這個方案把導彈的存儲和裝填,都集成到了發(fā)射裝置上,結構緊湊占用面積較小,很快得到了上級批準。
1971年大連造船廠完成了發(fā)射架樣機的制造并安裝上艦,但發(fā)射架在和指揮儀聯動時,由于可靠性不足出現了嚴重故障,只能返廠修改。直到首艦試航,導彈發(fā)射架的測試和改進也沒有完成。
在對材料、設計結構和工藝全面修改,并耗時十年之后,1980年12月導彈發(fā)射系統終于設計定型。
除了發(fā)射架,海鷹導彈的大腦——5A-1導彈射擊指揮儀的研制,也同樣進展緩慢。為了發(fā)揮驅逐艦導彈數量較多的優(yōu)勢,實現短時間內對多個目標發(fā)起攻擊的能力,1968年為051配套的導彈指揮儀開始研制。
4年后的1972年,第一臺樣機順利完成,但在緊隨其后的測試中,樣機卻故障頻發(fā),出現了和導彈制導雷達不協調、計算機處理數據結果不穩(wěn)定等缺陷,無法正常使用。
又經過六年的緩慢改進,直到1978年12月,5A-1指揮儀才逐漸趨于可靠。
從1973年開始,5A-1指揮儀不斷試驗不斷改進,截止到1978年前后,它一共進行了19次導彈發(fā)射試驗,命中14發(fā),可靠性終于達標,并獲得了1978年的科學大會獎。
也就是說直到1978年,051的反艦導彈系統才真正形成戰(zhàn)斗力。
說完導彈,再來看主炮。
051首艦安裝的76式雙130艦炮,研制基礎是66型130mm岸防炮。而66式岸炮是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主炮的陸基簡化版。66式岸炮在仿制的過程中,省略了原形炮上陸地不需要的穩(wěn)定裝置、自動揚彈機和炮瞄雷達。
051型的主炮主要是恢復66型岸炮的艦上功能,需要我們自行研制火炮穩(wěn)定系統和揚彈機。1968年713所開始設計雙130艦炮及隨動系統,1969年完成了電氣液壓隨動系統的方案設計,1970年6月試制出兩門樣炮,最大射速16發(fā)/分,最大射程約30km。
但樣炮安裝上艦后,測試時只發(fā)射了448發(fā)炮彈,炮塔部分零部件就出現裂紋,瞄準機也發(fā)現推力軸承損傷;此外還有指揮儀和炮位儀互相干擾等問題,雖然此時火炮已經生產了8座,但還是被要求立即停產整改。
經過兩年多的改進,上述缺陷終于逐步解決。第9座艦炮在1974年6月的試驗中,一共發(fā)射1028發(fā)炮彈并通過了測試。
1976年2月29日該炮正式命名為“1976年式雙聯130毫米艦炮”。
但直到11年后的1987年,它配屬的炮瞄雷達才解決了和指揮儀匹配的可靠性問題,改良工作此時才全部完成。
除了主戰(zhàn)武器,051還在艦首裝備了兩座12聯204毫米反潛火箭發(fā)射器,它的彈艙就近設置在艦首艙底,裝彈時需要用揚彈機把火箭彈送到艙口,再由兩名裝填手人工推進發(fā)射管,有效射程約1200米。
作戰(zhàn)時先由艦首聲納提供潛艇方位,再由反潛火箭的射擊指揮儀計算出射擊參數,并控制發(fā)射器射擊。
反潛火箭深彈發(fā)射器于1969年由710所負責設計,1970年圖紙完成交由167廠生產樣品,1975年7月批準定型前后歷時六年,1977年量產。這個速度在051的武器系統中已經算很快了。
再來看另一個輔助武器高炮。
051在設計時,受到片面強調“對海火力壓制”思想的影響,安裝了兩門研制于五十年代末,但并不完全成熟的大威力57毫米高平兩用炮。
這種炮在試航和使用中,暴露出了精度差、振動大、故障多,等諸多問題,也和其他設備一樣開始進行各種改進。雖然在1976年該炮定型,但其實并沒有解決全部問題,一直廣受詬病。
到了70年代后期,海軍終于決定將其撤裝。
在后續(xù)建造的051上,全部放棄76式雙聯57毫米炮,換回了成熟穩(wěn)定的老式37炮。已經安裝了的軍艦也在后續(xù)改造時全部將其撤換。
說完武器,我們再來看看051的雷達和電子設備。
在所有系統中,051遇到困難最多的就是雷達和聲納。這兩種設備的研發(fā),都需要長期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積累以及持續(xù)的投入,這三樣都是我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所以在051立項時,很多電子設備只能通過逆向研發(fā)進行,但即使這樣也仍然舉步維艱。
051型設計了當時中國海軍最復雜的電子系統和水聲系統,包括8種雷達和兩部聲吶,但在首艦交付時,它們大部分都還沒有設計定型更談不上安裝。
此后用了20多年,這些雷達才逐步、漸次上艦,讓我們來看看其中有代表性的幾種。
首先是研制最順利354型對海警戒雷達,這種雷達主要用來探測水面和低空飛行目標,它1965年10月開始研制,1972年完成首部樣機制造。
雖然也遇到了電子元器件質量不過關的問題,但在軍代表和廠家的配合下很快得到解決,1974年1月354型批準定型,三個月后就由長安機器總廠開始了批量生產,共耗時9年。
其次來看看515型雷達,它是051型驅逐艦的一大亮點。
在051設計時有一個思路,就是希望通過驅逐艦在海上的部署,盡可能向外延伸防空預警范圍,獲得比地面雷達更遠的空中情報,甚至還希望051能夠完成適當的對空指揮調度任務,這就需要安裝一種遠程對空搜索雷達,515型雷達于是應運而生。
515型擁有380公里以上的最大偵測距離,還可以在60公里內發(fā)現高度50米的低空目標,是中國第一部半導體化、米波艦載對空警戒雷達。
515型雷達1967年5月由長江機器制造廠開始研制,1969年首臺樣機試制成功,1970年9月安裝在223艦進行試驗。但是它在實驗中卻表現欠佳,不但天線尺寸過大,而且穩(wěn)定液壓平臺還發(fā)生了事故,性能也同樣不可靠。
1971年4月,就在223艦上召開了一個現場工作會,解決515雷達的問題。這次會議決定,重新設計天線、拆除穩(wěn)定平臺。改進后的雷達更名為515乙型。
但在進行了三年的試驗,反復比較分析論證后,發(fā)現新設計的天線穩(wěn)定器始終不能滿足要求,只要船身搖擺就很容易丟失目標,1975年海軍不得不放棄乙型,恢復原始型號的設計并進行大規(guī)模整改。
1976年6月,改動量超過70%的515型樣機安裝在108艦進行測試,這一測就是五年。
1981年終于達到了設計標準正式定型,1982年8月開始批量生產,515型雷達的研制周期共計15年。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另一個重要設備,381甲型三坐標目標指示雷達。
三坐標雷達能夠連續(xù)測定空中目標的距離、方位和高度,捕捉目標快速準確,是現代艦艇不可缺少的關鍵裝備。我國于1967年3月決定研制三坐標雷達,代號381型。
但由于wg影響,原定研制單位不能正常工作,不得不于1970年8月把任務移交給724所。
381型使用了當時很先進的無源相控陣天線體制,部分電路數字集成化,數據信號通過計算機處理后,能夠自動指示給各個武器系統,是我國艦載相控陣雷達的開山之作。
724所在研制381型雷達的同時,為了讓性能更加完善,主動要求承擔新型三坐標雷達的研制任務,這就是后來381甲。
1972年381甲型雷達的研制計劃正式下達,隨著越南戰(zhàn)爭爆發(fā),雷達的電子對抗能力越來越重要,1974年4月總參召開“全國雷達電子對抗研制會”,確定了以381甲型為突破口,解決我國的雷達反干擾技術難題。
381甲在研制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曾經發(fā)生重要元器件連續(xù)燒毀的現象,但技術人員和工廠通力配合,研究國外雷達數據改進工藝結構,終于解決了可靠性問題。
經過7年努力,一個以計算機為中心,能夠實時分析干擾頻譜,并快速調整雷達工作頻率的反干擾系統終于研制成功。
1983年5月381甲型雷達在051型132艦安裝測試,1984年達到設計指標。1986年10月,第二臺381甲安裝在了110艦進行測試,此后又陸續(xù)生產了兩臺正式安裝在165和166艦。
381甲型雷達的定型,標志著051型驅逐艦的全部雷達和電子設備齊裝,此時052型導彈驅逐艦已經開工建造,距051立項已經超過20年。
說完雷達我們再來看看聲納。
051型的水聲系統由601型遠程探測聲吶,和675型收放式攻擊聲吶組成,這兩型聲納都是1967年11月開始研制,由706所、726廠和461廠共同承擔研制任務。
601型遠程探測聲吶的探測距離超過6公里,為了安裝601聲納,051設計了中國海軍第一種球鼻艏,在它內部裝進了直徑超過2米、重量超過4噸的大功率聲納基陣。
601型聲納一共進行了11次大型實驗,在1971年的實船測試中,航速18節(jié)水文條件較差時,有效探測到了潛艇。收放式攻擊聲納于1968年9月和11月進行了湖上和海實驗,1976年1月完成全系統聯調,1978年5月設計定型。
051整個反潛系統的研制用了17年,但這套好不容易搞出來的反潛體系,也僅相當于二戰(zhàn)后期水平,只能威脅在近海活動的潛艇,一旦進入大洋或者面對核潛艇則顯得無能為力。
客觀地說,051雖然裝備了很多全新開發(fā)的電子設備,但整體并不先進,不過已經是我們能做到的最好水平。
為了完成電子設備的開發(fā),全國十幾個研究所和工廠一步一個腳印,在技術儲備非常差還不斷被運動干擾的情況下終于走完全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從051開始,我國終于擁有了完整的艦艇研制和生產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