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大學校內信息門戶報道,從10月31日到12月5日這36天時間里,北大送別了15位教授。12月13日至12月22日,又新增9則訃告。這還不包括北京大學藥學院12月20日發布的魏樹禮教授訃告。
據騰訊新聞報道:有網友搜索了清華大學訃告,從11月10日到12月10日這一個月時間里,就有18位65歲以上的老教授去世。12月15日以后,清華又有多位教授辭世:
12月15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發布訃告,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退休教師史其信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15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12月20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發布消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栗德祥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0歲。
栗德祥教授
12月21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發布訃告,清華大學教授、“福娃”創作組主要成員吳冠英逝世,享年67歲。
12月22日,土木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龍馭球,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盧強,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其他見諸于報道的還有如下:
中國石油大學重質油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原石油化工學部教授林世雄,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2022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杰出校友、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劉統教授,2022年12月21日因病去世,享年71歲。
中國當代國際貿易學科的奠基人之一、首都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薛榮久教授于2022年12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我國風濕免疫學的先驅和開拓者、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蔣明教授因急性心肌梗死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18日逝世,享年92歲。
蘭州大學藥學院董鈺明教授于2022年12月19日7時37分因病醫治無效,在蘭州不幸逝世,享年51歲。
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原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院長、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康篤倫教授于2022年12月20日凌晨1時50分不幸與世長辭,享年87歲。
激光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國防科技大學趙伊君教授于2022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著名刑法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王作富教授于2022年12月15日下午因病逝世,享年94歲。
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胡鈞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0日19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著名經濟學家、西南財經大學趙國良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18日逝世。
著名學者、蜚聲中外的性學研究專家、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劉達臨教授于2022年12月17日凌晨4:56分鐘在上海六院ICU搶救無效去世,享年90歲。
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工程系原系主任、我國光電成像技術領域知名專家倪國強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15日8時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專任教員歐陽麗斯老師,因病于2022年12月19日在廣州去世,終年43歲。
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黃登航同志,因病于2022年12月14日7時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著名光纖通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梓森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15日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
開國大校、北京理工大學離休干部、原北京工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陳信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0日在河北逝世,享年103歲。
據澎湃新聞報道,截止2022年12月22日,共和國今年已痛別44位兩院院士,其中12月6日至22日短短6天時間,就有6位,他們分別是:
12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家、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教授黃克智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12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光纖通信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梓森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湯鴻霄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12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激光技術專家趙伊君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12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稀土冶金專家張國成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12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專家顧真安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而在12月24日,澎湃新聞再次發出報道,僅12月23日這一天,又有4位院士撒手人間:
著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張友尚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3日4時0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7歲。
著名藥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蔣華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3日15點54分在上海逝世,終年57歲。
著名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盧強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著名生態學和森林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3日逝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作家、藝術家也在這幾天先后辭世:
2022年12月24日,《中國新聞周刊》刊文《春節前后全國或達感染高峰,無癥狀感染者到底有多少?》指出,近日,“發燒指數”一詞頻上熱搜,大數據專家結合百度搜索指數、經過復雜計算后預測出不同城市第一波疫情的達峰日期,數據平臺“數據團”12月23日的最新預測顯示,全國最早達峰的城市是河北保定,已于12月14日達峰,疫情仍處高位的北京也于12月17日達峰,預測累計感染比例達到48.4%,上海、深圳、廣州幾大千萬人口城市緊隨其后,在12月21日剛剛達峰。
北京衛健委最新數據顯示,12月21日,全市發熱門診接診患者6.5萬人次,較近日接診高峰7.3萬人次減少11%,發熱門診就診需求總體趨于緩和。就在10天前的12月11日,涌向各醫院發熱門診的患者還只有2.2萬人次,但這已經是在此一周前的16倍。北京一家主要收治輕癥和普通型患者的二甲醫院醫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上周醫院發熱門診平均每天接診300人次左右,這周已降至100人次。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流行病學家對《中國新聞周刊》推測,北京感染發病人數應該已經達峰,但重癥和危重癥還在繼續增長,還沒有到最高點,三級醫院還要經受二三十天“非常非常艱難的苦日子”……這一輪北京疫情的增長速度超乎很多人預期。一位流行病學家分析,疫情一旦失控,上升曲線會非常陡直,各國情況大都如此。假設傳播指數是10,防控措施松動時有1000人感染,三天后,就會有11000個感染者。
專家預測,2023年春節前后,全國疫情會形成一個“真正高峰”,不同地區有所差異。總體而言,在春運期間會迎來感染小高潮,1月31日后開始緩慢下降。
附:新冠轉陰后要知道的幾件事(轉自《人民日報》)
痊愈的標準是什么?為什么轉陰了還在咳嗽?嗅覺和味覺什么時候恢復?可以去鍛煉運動嗎?抗體到底是啥時候產生的?你關心的“轉陰后的熱點問題解答“,這張圖都說清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