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73歲的美國華裔老太太,如今住在美國,早已退休安享晚年。
看上去再普通不過,卻沒人知道——這是陳凱歌的第一任妻子,也是建筑大師孫芳垂的女兒。
想不到吧?
丈夫是大導演,父親是名建筑師,自己還是世界頂級化工集團的高管和科學家。
這樣一個人,卻低調得讓人幾乎遺忘了她存在。
可她年輕時,真是光芒萬丈。
01
孫加林出生在北京,家里是標準的書香門第。
父親孫芳垂,設計了中央電視塔、首都劇院等地標,被稱為“站著的歷史”。
小時候聽父親講遠征軍的故事,看著他手繪建筑藍圖,一種自豪感從骨子里長出來。
可風平浪靜的生活,很快就被打斷。
那年父親因為“歷史問題”被關進牛棚,哥哥被下放,家里只靠30多元生活費撐著。
每天放學,孫加林都提著飯盒去看父親。
牛棚臟亂,父親身上常有淤青,那是被打的。
那時候,她學會了隱忍,也學會了倔強。
02
1976年,她進了北影洗印廠工作。
在車間里,她遇見了一個男青年。
他高高的,皮膚黑黑的,拎著扳手走來走去,是廠里的水暖工。
平時不怎么說話,總是一個人看書,還記筆記。
這個男青年叫陳凱歌。
兩人都是北京孩子,家境相仿,也都有過家庭動蕩的經歷。
孫加林寫的一首唐詩和一手好字,引起了陳凱歌的注意。很快,兩人就好上了。
陳凱歌追她,寫情書,還在信里抄詩。孫加林笑著說,“文藝得不行。”但心里卻認了。
那年冬天,兩人結婚了。
沒有彩禮,也沒辦酒席,只是在父親家9平米的小屋里,簡單鋪了一張床。
婚后沒多久,全國恢復高考。
孫加林做了個決定:先別要孩子,先考大學。
這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
03
兩人白天上班,晚上復習。
陳凱歌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才如愿進了北影導演系。
而她,早早考入了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后來又去加拿大留學,拿下化工博士,還被杜邦公司以高薪聘請。
她做科學家,年薪幾十萬美金,住別墅,有司機,公司里是人人敬佩的女強人。
再回頭看當初那個洗印廠的小屋,恍如隔世。
可感情的裂縫也在慢慢拉開。
孫加林想讀書,想出國深造。
陳凱歌卻覺得,“你是女人,為什么非要那么拼?”
吵了一架后,她飛去了加拿大。
陳凱歌一頭扎進拍《黃土地》,幾個月沒寫一封信。
兩人聚少離多,越走越遠。
到了1986年,孫加林在溫哥華等著陳凱歌,而陳凱歌,卻已經有了新女友——洪晃。
這段婚姻,沒了。
離婚那天,沒有爭吵,也沒有眼淚。
只是一起吃了頓飯,把十年的情分,小心收了起來。
04
后來,陳凱歌三婚娶了陳紅,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導演。
孫加林再婚嫁了一個白人工程師,生了一兒一女,做了亞太區總裁,還給丈夫買了套房。
兩人的路,徹底分開。
陳凱歌拍《梅蘭芳》《霸王別姬》,拿獎無數。
孫加林做科研、管企業、養孩子,過自己的生活。
這些年,有人找她做節目,說想聊聊“陳凱歌的第一任妻子”這段過往。
她一笑:“都過去了,說這些干什么?!?/p>
父親孫芳垂晚年在北京去世,葬禮那天,她回國奔喪,安排得井井有條。
人說,她比很多男人還果斷利索。
親人問起當年的婚姻,她只說:“沒有誰對誰錯,人生本來就不可能兩全。”
是啊,年輕時要夢想,中年后要成就,老來只求安穩。
愛過,錯過,也活過。
05
現在的孫加林,不上熱搜,不談八卦。
早上在花園種花,下午和老伴散步,晚上給孫輩講中國故事。
她曾是陳凱歌的第一任妻子,也曾是杜邦公司的華裔高管。但這些身份加在一起,都不如一句話來得踏實——
“我是孫芳垂的女兒,是孫加林,我自己。”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也許她還會選擇那條更難的路。
可正因為不怕走難路,才活成了真正的贏家。
婚姻也許失敗過,感情也許疼過,但人生,不只是一場愛情。
——有些人,離開了聚光燈,卻活成了最亮的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