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行業迎來開年首單收購。
1月8日,建發股份發布公告稱,廈門建發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籌劃通過現金方式協議收購紅星美凱龍家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凱龍”)不超過30%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本公司可能成為美凱龍控股股東。
根據公告細則,截至2022年12月31日,美凱龍總股本4,354,732,673股,包括A股3,613,447,039股(占總股本比例82.98%)及H股741,285,634股(占總股本比例17.02%)。紅星控股直接持有美凱龍2,618,081,007股股份,占總股本的60.12%,紅星控股的一致行動人西藏奕盈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車建興、陳淑紅、車建芳等合計共持有美凱龍18,607,640股,占總股本的0.43%。
值得一提的是,資本市場對這筆買賣顯然不看好。截止1月9日收盤,建發股份報收13.50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9.58%,早盤一度跌停。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
行業第10伸援手
建發是繼華發接盤融創深圳冰雪文旅城、華潤置地拿下華夏幸福南方總部資產后,第三個向出險房企伸出援手的“國家隊”成員。
建發所從事的主營業務包括供應鏈運營和房地產。其中,房地產行業政策調控期間,建發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順利實現“彎道超車”。
據克而瑞公布的2022年銷售排行榜,建發全口徑銷售額為1703.2億元,較2021年上升11位,排名第10。前10強中的綠地、恒大、融創已經不見蹤影。
而據中指研究院公布的2022年房企權益拿地金額與面積排行榜,在行業普遍減少拿地的同時,建發逆勢加倉,以544億元權益拿地金額從行業第10名升至第4名,在多城集中供地市場上亦留下了身影。
建發為什么看上了美凱龍?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家居第一股”,紅星美凱龍擁有大量商場,據美凱龍最新公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美凱龍經營了94家自營商場,284家委管商場,通過戰略合作經營8家家居商場,此外,公司以特許經營方式授權57家特許經營家居建材項目,共包括476家家居建材店/產業街,對建發商業地產來說無疑是優勢互補。
同策研究院資深分析師肖云祥表示,從業務層面上,公司收購后,有利于業務之間的銜接和合作,比如紅星美凱龍的家居商業服務、建造施工及設計服務、家裝相關服務等均可與房地產開發業務進行銜接整合。
但收購也存在不足,首先,完成收購,公司或將承接紅星美凱龍的部分債務,這將增加建發的債務壓力。其次,此次收購是以現金形式收購,在當前“現金為王”的市場環境下,此方式或將壓縮公司資金騰挪空間。
據南方財經報道,1月9日,建發股份投資者關系部門對股票跌停進行了回應,目前收購屬于籌劃階段,董事會還沒有審議過,具體條款和交易具體情況還沒定,只是在籌措,依據交易所規則,公司需要先發信披公告。關于紅星美凱龍高額的負債,上述人士稱,公司收購30%股權,不可能將所有債務接過來。
而在建發回應后不久,紅星美凱龍亦公告稱,股權轉讓事宜或涉及公司控制權變更。鑒于該事項正在商洽,尚存在不確定性,
家居賣場的“諸神黃昏”?
2021年7月,紅星控股以40億元價格將紅星地產70%股權售予遠洋集團、遠洋資本;同年10月,美凱龍將子公司上海美凱龍物業管理服務80%售予旭輝永升服務,現金代價6.96億元;如今紅星控股欲出售美凱龍股權,面臨的債務壓力可見一斑。
美凱龍三季報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9個月,公司營業收入為104.84億元,同比減少7.67%;凈利潤為13.18億元,同比減少36.17%。期內,公司短期借款為22.75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73.42億元,公司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有51.92億元,無法覆蓋債務。
根據企業預警通統計的數據,美凱龍在2023年有一筆中期票據、兩筆公司債到期,分別是2023年1月20日到期的余額為5億元的“20美凱龍MTN001”、2023年6月10日到期的余額為0.01億元的“19紅星02”及2023年10月30日到期的余額為0.30億元的“20紅星03”;母公司紅星控股方面,2023年有三筆公司債到期,其中日期最近的是2023年5月29日到期的余額為18.30億的“20紅星03”,另兩筆是2023年11月7日到期的余額為10億元的“17紅星02”和11月26日到期的余額為25億元的“20紅星05”。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行業“逆風”的不止紅星美凱龍,還有居然之家、宜家等。據公開報道,2022年7月,宜家中國正式關閉上海楊浦商場;同月,濟南居然之家北園店發布閉店通知,表示商場與經營業主合同于2022年5月31日已到期,要求商戶于5天內撤場;12月,武漢紅星美凱龍遭商戶集體發難,因疫情影響、客戶減少、溝通減租未果,各品牌一致行動人決定在紅星美凱龍武漢五大賣場統一關停賣場店面,不再營業。
曾經家居賣場讓消費者發出“在宜家可以逛一天”的感嘆,為何遭遇客流量減少、關門的局面?貝殼研究院美好生活研究院中心負責人閆金強表示,地產轉型及產業變革帶來的渠道分化,疊加疫情影響,導致大賣場商業模式遭受了嚴峻挑戰。具體而言,其一,房地產下行承壓的大背景下,作為下游的家居建材行業,必然受到沖擊;其二,整裝公司、新零售大店、線上平臺及短頻直播等提供更多元化及個性化的消費選擇,直接挑戰甚至顛覆了大賣場的傳統獲客模式;其三,疫情對線下門店生意造成了直接影響,增加了賣場商家的經營成本。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新興商業模式對大賣場獲客模式的沖擊,導致賣場趨勢下行已成必然。站在賣場商家角度考慮,賣場線下客流減少帶來的低利潤與高租金已嚴重失衡,又要增加線上獲客成本投入,長期來看,必然不可持續。
不過,家居賣場也在尋求“自救”。如2021年以來,紅星美凱龍持續推進“輕資產、重運營、降杠桿”戰略,發力委管商場等輕資產業務,出售旗下的紅星地產股份;2022年12月30日,居然之家宣布成立行業數字化營銷聯盟,參與品牌包括定制、建材、軟體、智能、國際五個項目類別,聚焦零售終端,搶奪增量銷售。至于最終效果如何,只能由時間來驗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