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的核潛艇在交付部隊后,曾經歷過一段痛苦的磨合期,長期無法形成戰斗力,一度引起各方質疑。
我國核潛艇的工程代號,于1958年按海軍項目排序定為07。1959年一位海軍干部在“批右傾”的大會上,不慎泄露了07工程的性質。為了保密,海軍科學技術部決定更改工程代號,由于當時序號08已被占用,于是改為09,并一直延續至今。
今天的文章主題是:我國建造的第二艘核潛艇402號進行的長航試驗。
“09工程”啟動后,按照“先解決核動力問題,建造攻擊型核潛艇;再突破水下發射導彈的難點,建造導彈核潛艇”的規劃進行。首艘魚雷核潛艇于1968年在葫蘆島的431廠開工。
建造核潛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但要掌握核反應堆的小型化技術,還要解決大直徑艇體的結構強度、慣性導航系統和綜合空調系統等難題。這些對當時的中國來說,都困難重重。
據披露,首艘核潛艇的建造共涉及幾百個研究所和相關工廠,以及20多個部門,僅建設葫蘆島工廠就動員了3000人。
經過不懈努力,歷經坎坷后,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終于在1970年12月26日下水,并于1974年8月1日服役。它被命名為“長征1號”,舷號401。但這艘被寄予厚望的潛艇,卻遲遲無法離開“襁褓”。
一
401艇服役后,由于可靠性不足,導致問題頻發。所以它不是靠泊在港口,就是返回船廠檢修。別說作戰,連基本的訓練都無法進行,這種尷尬的狀況持續了整整7年。
直到1981年,核潛艇“趴窩”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改善。部分關鍵設備,尤其是蒸汽發生器一直不能可靠運行,部隊對裝備的信心嚴重不足。當時有人開始質疑:中國的核潛艇到底成功了沒有?!
1981年前后,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聯合下文,要求核潛艇盡快進行長航試驗和深水試驗,為正式定型打好基礎;副總長劉華清也來到核潛艇部隊檢查,他提出,北海艦隊和核潛艇基地要“自己管理,自己訓練,組織航行。”
1981年3月,海軍和六機部正式決定:由剛剛服役的402號艇承擔兩項艱巨的任務,先做長航試驗,再做深潛試驗。只有經歷過水下長航的“大考”,核潛艇才能算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402號是1980年剛服役的新艇,但部隊對它也還是提心吊膽。即將開始的長航要連續出航一個月,人和艇滿負荷運轉。這樣嚴酷的試驗海軍從來沒做過,402艇能不能扛得住,誰心里都沒有底。
時任海軍司令員葉飛對這次長航非常重視,他于1981年5月27日親自召開會議,對試驗作了非常具體的指示。
他說:“這是一件大事,一定要準備好,絕不能馬虎。”接著又指定北海艦隊副司令曲振侔(móu)為總負責人。葉飛說:“接到我的命令后,曲振侔就不要管其他事情了,一直到這艘艇返航,完成總結后,才算結束。”
葉飛特別強調了裝備的責任問題。
他要求艇上現有的“問題設備”都要盡快修理;要有431廠工程師簽字的設備保證書。只要不是因為操作而出了問題的設備,都要追責!
對隨艇人員葉飛也有安排:海軍司令部、海軍裝備部和431廠,都要派人隨艇出航;尤其是431廠要派工作組。
最后葉飛扔下一句話:“一切準備完畢后,曲振侔親自到北京向我匯報!”
在嚴格要求下,遠航前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始進行。
二
核潛艇對當時的中國海軍來說還是新生事物。由于401艇的設備一直不穩定,因此部隊對裝備始終有顧慮,長航時萬一發生意外,尤其是萬一出了核事故,后果不堪設想。
為了盡可能萬無一失,長航前北海艦隊組織了多次預先演練。
首先,402艇作了為期12天的基礎科目訓練,接著又進行了為期15天的攻擊和防御訓練。艇員們喊出“岸上多一分準備,海上少一分危險”的口號。
其次,對設備著重檢查,排除隱患;制定各種事故預案并進行搶險演練。
最后,402艇和拖輪、直升機進行了救援演練。為了應對突發情況,基地給402艇配屬了一艘拖船,船上有一個8人搶修小組,他們要和潛艇一起進行31晝夜的航行,并在必要時對潛艇進行拖帶和搶修。
在所有準備項目中,重點設備、尤其是故障頻發的蒸汽發生器最讓人不放心。
為了得到一個科學準確的判斷,海軍決定由核潛艇部隊、核潛艇總體研究所、431廠和駐廠軍代表四方,共同成立一個檢查組,對相關設備做詳細檢查,要求“拿出一份技術結論”。
1981年10月中旬,檢查組登上402號艇,他們的檢查結果將直接影響此次長航,是否能夠進行。
檢查小組登艇后,先對蒸汽發生器的使用情況做了詳細了解,接著又組織技術專家,制定了一個海上考核方案。
隨后,檢查組跟隨潛艇連續出海5天,進行了復雜工況交替航行和連續六七個小時的水面高速航行考核。
結果表明,艇上設備雖然還存在一些小問題,但基本運行良好。不過在最關鍵的蒸汽發生器問題上,廠家和部隊卻產生了較大分歧。
部隊認為,蒸汽發生器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而廠家則認為,已經“基本”得到解決。雙方一時無法達成一致。
經過反復討論,海軍裝備部的楊連新擬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結論:“蒸汽發生器略有滲漏,但工作尚屬正常,可以繼續使用。”
檢查組的報告,為核潛艇長航試驗掃清了最后的障礙。
一切準備就緒后,北海艦隊副司令曲振侔和核潛艇部隊支隊長王守仁專程赴京,向海軍領導作了詳細匯報。不久長航試驗被批準,代號“814”。
三
1981年11月14日是原定試驗開始的日子,但由于402艇反應堆排風機意外故障,只能推遲。2天后的11月16日早晨7點,402艇終于徐徐離開軍港碼頭,正式開始長航試驗。當時艇長是楊金奎,政委是藏貴旺。
參加這次長航的艇員,個個都經過嚴格篩選,人人都是骨干。隨艇“后援團”的規格也很高,北海艦隊副司令親自登艇坐鎮,核潛艇支隊長王守仁、副支隊長韓文運隨行。
此外還有海軍司令部和海軍裝備部派來參試人員17人,再加上艇員117人,跟隨402號艇出海參試人員一共134人。
試驗開始的頭10天最緊張,這段日子里每天都捏著一把汗,因為反應堆出現了連續停堆現象。
停堆,主要是因為“核保系統”出現異常,強行讓控制棒掉棒,導致反應堆停止運行。停堆時,主汽輪機、主電機也會跟著停轉。這種情況非常危險,被稱為“最黑暗的時刻。”
在長航初期,402艇一共出現了5次反應堆停堆,而且間隔很短,經常是剛剛恢復沒多久,警報又再次拉響。
好在出發前他們做了應急預案,所以每次停堆,都能在半小時內再次拉起。雖然有驚無險,但大家的精神卻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
直到10天后,設備經過磨合才逐漸穩定運行。
除了停堆,長航還要隨時面臨核輻射及放射性沾染的侵害。
艇員每天經過堆倉走廊的次數和停留時間都有限制,但實際航行時很難按規定執行。因為堆艙走廊,是連接首尾的必經之路,食物輸送和人員往來都繞不開這里,可以說和危險近在咫尺。
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受到輻射的危險會迅速升高。
有一次,反應堆堆倉溫度過高,經檢查判定是二回路高壓蒸汽管的接頭漏氣,如果故障不及時排除,后果會很嚴重。402艇立即保持低工況運行,并組織突擊隊進堆搶修。
這種緊急維修,突擊隊員們受到輻射的概率很高,但他們憑著一股“精氣神”奮勇向前,成功排除了故障。令人遺憾的是,返航后這些艇員并沒有得到特別照顧和優待。
四
核潛艇的優勢是能夠在水下長期潛航,但對艇員來說這卻是嚴酷的考驗。陸地上再簡單不過的衣食住行和垃圾處理,此時都變得困難重重。
先說睡覺。雖然核潛艇的工作居住環境相比常規潛艇略好,但和水面艦艇相比仍然非常局促。
402艇有幾個專用住艙,每個面積僅有8平米,卻要住進18個人。艇員睡在狹窄的三層床鋪上,想翻身都翻不了。而且長期水下潛航時,新鮮空氣進不來,100多人吃喝拉撒睡都在一條艇內。
艙內空氣本來就不好,在狹窄的住艙里更是如此,多人共處一室還都不能洗澡,因此異味很大。有人實在受不了,就只能去其他艙室自己找地方睡。
再說溫度。艇上蒸汽設備會釋放熱量,因此艇內溫度很高。雖然有空調,但正常溫度也達38度。如果空調故障,艙室溫度會在10分鐘內躥升到50度以上,這是常人難以忍受的。
吃飯更不容易。402號艇的冷藏庫雖然比常規潛艇大一些,但也只有12立方米,不能保證30天內都有新鮮食品,很多時候只能吃罐頭和壓縮餅干。
雖然罐頭會在廚房內二次加工,但厭食情緒還是很普遍。參加長航的艇員回憶,航行中最怕的就是吃飯,有時候從廚房門口路過都有想吐的感覺。
正是因為潛艇兵這種嚴酷的工作環境,因此各國潛艇伙食都很好,無論在艇上還是基地,都千方百計讓潛艇兵吃好,保障他們的戰斗力。60-70年代青島基地的潛艇灶,每天伙食標準是2塊錢,當時陸地灶每天才4毛5。
除了吃住,垃圾處理也是大問題。
在近海訓練時,潛艇的垃圾處理壓力不大,一般通過升降口直接排入大海;但長航時這個辦法就不行了。剛開始艇員們沒經驗,大量生活垃圾只能堆放在艙室內,很快就散發出異味。
后來他們把垃圾分類過濾再壓縮,通過殘渣拋出系統排出艇外,讓垃圾沉入海底,才徹底解決了垃圾問題。
此外,心理問題和負面情緒也都需要克服。
由于長期看不到陽光,加上氧氣濃度不足,人在艇內時間久了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剛出航時戰士們還情緒亢奮,精神十足,但隨著航期增加,很多人逐漸變得萎靡不振,產生厭倦情緒。
為了活躍氣氛,艇內定期舉辦杠鈴和拉力器比賽,但最受戰士們歡迎的還是看電影。在首艙的魚雷架上,會定期給不值班的人員放小電影,雖然這些電影他們都看了很多遍,但每逢放映依然場場爆滿,還有人會早早跑去占座位。
五
除了來自內部的考驗,試驗時402艇還要面對外界威脅。
雖然“814任務”已經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但在公海上他們還是被外軍發現。長航過程中,不斷有外軍偵察機和電子偵察船在附近海域活動,402艇就曾被對方聲納探測。有幾次還遭到主動聲吶挑釁。對方聲吶發出的聲波重重砸在艇殼上,發出叮叮的刺耳響聲,艇內聽得清清楚楚。
402艇副長張懷華撰文回憶:“敵對勢力還是聞到了味道,經常派偵察機飛臨我艇上空,經過偽裝的電子偵察船也頻繁在我艇周邊活動,并使用聲吶系統向我艇敲擊示威。因公海訓練航行自由,我艇未予理睬。”
隨著返航日期一天天臨近,一個月的任務就要圓滿完成,艇員和干部中也產生了一些浮躁情緒。一些隨艇首長想趁熱打鐵,進行水下高速航行試驗,再創新記錄。但經過認真考慮,402艇還是堅持按原計劃,穩妥第一、絕不冒進。
正是這種謹慎務實的態度,讓他們規避了一次重大風險。
402艇副長張懷華回憶,返航后當人們檢查時發現,反應堆808加壓器中的電加熱器,有一些接觸點已經松動,還有的出現了融化現象。如果在海上時貿然進行水下高功率航行,他們還能否順利靠港就不好說了。
1981年12月17日上午8點,連續航行了31天的402號潛艇終于返回基地。碼頭上趕來歡迎的戰友們,打出了“歡迎你們凱旋而歸”的大幅標語。人民海軍核潛艇的首次長航試驗勝利完成。返航后第三天,全體艇員榮立集體三等功。
這次長航,人們最關心的蒸汽發生器并沒有出現損壞或泄漏,證明質量是可靠的。只要沒有人為誤操作,完全可以滿足水下長期航行的需要;艇上的主要電氣設備也工作正常,兩臺主變流機組在連續5次停堆后,成功保障了緊急用電和海上安全起堆;空調系統也工作良好,艇員在水下能正常生活;潛艇的操縱穩定,海上通信聯絡通暢。
我國首批三艘核動力魚雷潛艇帶有很強的試驗色彩,這次為期31天的試驗,堅定了人們的信心。4年后的1985年11月,403號艇又在東海海域完成了90晝夜最大支持力試驗,相當于繞地球赤道一圈,并打破了美國核潛艇創造的連續遠航83天的自持力記錄。
1987年10月27日,09I核潛艇的定型首制艇404號艇,正式入役。
參考資料:《我隨核潛艇首次長航》楊立新
《我親身經歷的核潛艇首次長航訓練》張懷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