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杜布菲
Jean Dubuffet
1901.7.31-1985.5.12
“繪畫是一種更為直接和即時的語言,
比‘哭’更接近哭本身,
比‘跳舞’更接近跳舞本身。”
——讓·杜布菲
讓·杜布菲是二戰后法國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對戰后歐洲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1901年,杜布菲出生于法國諾曼底海岸的勒阿弗爾,一個家道殷實的酒商家庭。小時候,他曾在當地的一所美術學校就讀。高中畢業后,便前往巴黎的朱利安學院(Académie Julian)學習繪畫。生性的叛逆,以及對于循規蹈矩的學院派教學的排斥,使得杜布菲很快便退學,開始了獨立創作。但由于家族的紅酒事業,讓他在近20年的時間里多次中斷自己的創作。不過,對于藝術的執著與熱愛,又毅然決然的使他最終重新開啟了自己的藝術生涯。并在自己的藝術世界里堅持耕耘,直至晚年。
他開創了原生藝術(Art Brut)這一藝術流派,因其如兒童般大膽、天真的畫法,和多樣化的表現材料及質感,受到人們的狂熱稱贊和敬佩。
杜布菲的創作,來源于一種似乎是未開化的原始心態,這更像是一種無意識狀態下的直覺反應,他沒有刻意遵循某一種表現技法,也沒有限定某一類創作材料,他會使用任何一種我們所意想不到的日常媒介,用一種我們誰也想不到的方式去進行藝術創作,從沙子、焦油、干草、卵石、繩子、再到玻璃碎片等等,無所不用其極。而這些本來極為平常乃至廉價的日常廢棄材料,在杜布菲的手中,通過多元化的組合,卻轉而變成令人驚嘆的藝術,在視覺上,它充斥著原始與粗糙,但卻不乏遒勁的生命力。
他開創的“原生藝術”可以理解成是“ 被原始神經觸動的最純粹形式的藝術 ”。這個概念最早是被用來描述那些未經訓練的人創作的藝術品,在這些創作者群體之中,可能有兒童、民間藝術家,也可能是出自于精神疾病患者。
德國精神病醫師 —— 漢斯·普林茨霍恩
Hans Prinzhorn
1886-1933
杜布菲曾經被德國精神病醫師漢斯·普林茨霍恩的藝術收藏所震動,那是一批屬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創作。杜布菲也曾走訪過精神病院,在那里,他同樣驚奇的發現很多精神病患者隨意創作的涂鴉式畫作蘊藏著驚人的藝術生命力。他一度沉迷于挖掘這些非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的作品,并從中獲得許多靈感與啟發。他認為這些作品,比陳列在美術館里的莊嚴作品更加真實,更加貼合人的本性。在感性的表達中迸發著強大的生命力。
《吃石頭的男人》
讓·杜布菲
石版畫,1944年
《小吼叫者》
讓·杜布菲
布面油畫,1944年
正如杜布菲所說: “那些出于孤獨、純粹和真實的沖動而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受競爭、贊譽和社會晉升等因素的影響,因為這些事實,比專業更珍貴”。
《Grand Maitre of the Outsider》
讓·杜布菲
布面油畫,1947年
杜布菲非常抗拒傳統的學院派藝術,和根生蒂固的審美準則,面對當時派別林立的各種藝術流派他也不為所動,而是堅持尋找、開創屬于自己的藝術世界。
《建好的房屋》
讓·杜布菲
布面油彩, 1961年
《參觀的夫婦》
讓·杜布菲
乙烯油彩, 1964年
《酒吧》
讓·杜布菲
紙本繪畫, 1965年
杜布菲強烈倡導通過自然的藝術沖動去創作,尋求一種發自本心的表達方式。充滿精神靈性、原始而真實、率性而為的情緒抒發,這樣的特性在杜布菲的作品中隨處可見。
在杜布菲的原生藝術理念中,是希望我們不要用過多的理性去干擾我們的思考。曾有一些評論家提到,在杜布菲的作品中看到了強烈的“酒神精神”,這或許和他早年從事經營紅酒的事業有些許關系。這樣的說法雖然有些許調侃之意,但事實上,在杜布菲的藝術創作中,我們確實不難感受到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提到的關于“酒神精神”的論述。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0.15-1900.8.25
尼采曾說過:“理性主義是最該被拋棄的理念,因為它是生命衰敗的象征,是對生命本能的破壞”。在他提出的“強力意志”理念里,世間萬物不只是一個求生存的過程,更是一種生命力擴展的過程,而這種生命力的擴展實際上正是需要這種“酒神精神”的加持。
這種酒神精神正是對理性、秩序的對抗,它不僅包含著一種原始的沖動、癲狂與野蠻,也是一種人與自然合而為一時,煥發的生命力。在這樣一種精神支配下產生的藝術才是從生命的本能中迸發出來的藝術。
《繁忙街區》
讓·杜布菲
紙本丙烯,1981年
《三人之地》
讓·杜布菲
紙本丙烯,1981年
所謂的“藝術”究竟應該是一種怎樣的表達?沒有任何一位藝術家曾給過我們答案。但在讓·杜布菲充滿童趣和野性的作品背后,我們感受到隱藏著人類最真實而豐富的性情,洋溢著不可言說的熱情和活力,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平凡而真實的生活之熱愛,以及他在畫中傾注的原生力量。
像他曾說到的那樣,“藝術家最重要的任務是去想象,想象那些不可預期的、令人驚訝的世界,這樣的藝術作品才能豐富,才能更多的表達。才能在作品中看到我們的真實現象世界,而不是去偽造支票似的假冒自然或人的樣子”。藝術或許需要一種美,但也更需要一種野性。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