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那么一本書,在打開第一頁,讀到第一行的時候,就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地細細品讀呢?答案是肯定的,《麥田里的守望者》就是這樣一本能讓讀者靜下心來去閱讀的書。
《麥田里的守望者》如同涓涓流淌的清泉一樣的開場白,精妙的敘事方式與生動的故事情節,一下子就勾起了讀者的閱讀欲。
20世紀五十年代初,《麥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國出版。小說出版后,大中學學生爭相閱讀,家長和教師也視小說為“必讀教材”,讀者把它當作理解當代青少年的鑰匙。這本小書也被讀者譽為“不朽的青春文學經典”。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的小說代表作,它也是他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一問世,霍爾頓這個對周圍環境心存排斥的少年形象被萬千讀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崇尚自由的親切語言受到熱烈歡迎。
自《麥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以來,它給全世界無數彷徨的年輕人以心靈的慰藉,時至今日,這部“不朽的青春文學經典”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主人公霍爾頓的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
《麥田里的守望者》借一個16歲精神幾近崩潰的少年霍爾頓之口,用“你要是真的想聽我聊,我就跟你聊聊”的語氣,以“你”為傾聽者,講述了他從離校到紐約的一天兩夜經歷,以及內心豐富而復雜的感觸與體驗。
《麥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十六歲,就讀于賓夕法尼亞州埃吉斯鎮潘西中學,他出生于紐約一個中產家庭。父母、老師要他好好讀書以便將來出人頭地,而學校里一天到晚所做的事,在他看來是那樣無聊。他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無心學習。
他整日穿著風衣,戴著獵帽,游游蕩蕩,16歲個子卻接近一米九,頭發半邊花白好像少年白頭,很多人看見他不會覺得他是一個未成年人。他曾經也是學校擊劍隊隊長,他曾經也是學校擊劍隊隊長。由于離經叛道的性格和成績多次不合格而被學校開除三次,第四次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時,他決定自己逃離學校。
不過,在故事的開頭,霍爾頓并未立即離開學校,而是觀看了一場橄欖球比賽后才離開潘西中學的。故事的開頭寫道,霍爾頓和他的擊劍隊隊友到紐約參加比賽,但他把劍和其他設備全都忘在地鐵上了,導致比賽無法進行,所以他們在下午兩點半提前打道回府,一路上,隊友們都不理他。下午三點,他站在湯姆遜山頂觀看了潘西中學的橄欖球比賽。
看完比賽,霍爾頓去跟歷史老師斯潘塞老師道別。這當然不是他主動去拜訪老師,而是因為斯潘塞老師特意留下便條要求見面。其實,霍爾頓去見斯潘塞老師的時候,內心是很糾結、很矛盾的。霍爾頓雖然看不慣周圍的一切,但他對這位歷史老師沒太多反感,哪怕是斯賓塞先生拿不及格的試卷羞辱他。
他們談起了上午的擊劍比賽,當斯潘塞老師看到霍爾頓對一切不以為意時,還語重心長地叮囑:“人生的確是場比賽,孩子。人生的確是場比賽,你得遵守比賽規則。”
面對老師的循循善誘,霍爾頓無動于衷,甚至對此嗤之以鼻。他認為自己參加的是競爭實力弱的一隊,根本沒機會上場;因此他固執地拒絕嘗試,拒絕規則。而霍爾頓對世俗理念的鄙視,已經根深蒂固,想讓他理性客觀地審視問題,并非易事。于是霍爾頓編了個理由,逃離老師家。
回宿舍后,他剛要享受一段靜謐的時光。不久,霍爾頓的另一個室友沃德·斯特拉雷德也回來了。他們因為一些事情而發生口角,進而扭打在一起。最終,霍爾頓負了傷。
就這樣,霍爾頓在室友的冷漠與無情中,黯然離開了學校。第一天他在外面旅館住了一晚,去了酒館等地,那些地方烏煙瘴氣,霍爾頓嘴里不說心里還是不自在的。當天深夜,霍爾頓住進了一家小旅館,在旅館里,他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大人們,看到了紙醉金迷的成人世界,這一切都讓他感到無比的震驚和惡心。
煩悶的霍爾頓去夜總會呆了一陣子,回到旅館的時候,還是覺得十分壓抑,然后就稀里糊涂地被旅館電梯工唆使,叫來了一個叫薩妮的妓女。只有16歲的霍爾頓一看到妓女就感到緊張和害怕,趕緊給了她五美元要打發她離開,可薩妮卻要十美元,霍爾頓不給,被她和電梯工暴打了一頓。
本來,霍爾頓對為生活所迫而自甘墮落的薩妮充滿了同情,然而換來的卻是薩妮的不解與憤怒,甚至是痛打和勒索。霍爾頓又一次感受到社會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
礙于父母的威嚴,霍爾頓又不敢提前回家,于是就在街上漫無目的地繼續游蕩,第二天上街看見有修女在路上便捐了一些錢。后來,他約了曾經要好的女友薩莉·海斯看演出,去滑雪,但是上流社會的虛偽和勢利全在她身上浮現的時候,他感到了厭倦,于是便跟她分了手。
次日,霍爾頓繼續上街游蕩,看戲,溜冰,看電影,最后他來到一家酒吧喝酒,并且喝得酩酊大醉。此時的霍爾頓苦悶又無助,他好像一直在摸索前進,卻又找不到歸屬,他迫切地想找個人理解他,給予他指引,可誰都給不了他答案。
霍爾頓在身心沒有歸屬之際想到了家,想到了妹妹菲比。于是他做了個決定,冒險回家看妹妹。晚上,當他精疲力竭地溜回了家,發現父母都出去玩了,家里只有妹妹一人。
“爸爸會打死你的!”當得知霍爾頓又被學校開除時,菲比十分擔心哥哥,她不斷重復著這句話。面對妹妹的責問,看透成人世界的虛偽和骯臟的霍爾頓,瞬間打開了話匣子,向她述說了自己的苦悶。他訴說著學校老師的勢利、同學間的欺凌,然而聰明的妹妹直接點中了霍爾頓的要害:“你對發生的任何事都不喜歡。”
霍爾頓還告訴菲比他將要在第三天離家出走,去西部謀生,靠自己生活,不想念書,不想再面對那些虛偽的人。而在聽說霍爾頓要去西部時,妹妹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零用錢都給了他。怕他自尊心受不了,還說:“你全都拿去好了,你可以還我。”
一瞬間,霍爾頓哭了。已經失去了心愛的弟弟,如今又要離開自己最愛的妹妹,一想到這些,霍爾頓的心都快碎了。他向菲比袒露自己的想法:
霍爾頓說,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他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他就把他們捉住。他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他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抓住。他整天就干這樣的事。他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霍爾頓的愿望很簡單,與現實世界形成了對比,現實的世界是虛無的,到處充斥著混亂、惺惺作假、欺騙。霍爾頓對這一切都喜歡不上來,他唯一喜歡的就是小孩子了,所以他很愛自己的妹妹。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后來,霍爾頓的父母回來了,他嚇得躲進壁櫥,等父母離開,他趕緊溜出家門,半夜拜訪了自己的英語老師——安多里尼。安多里尼是霍爾頓很尊敬的一個老師,即使他總是給霍爾頓講很多他并不感興趣的人生哲理。
安多里尼先生的人生信條是“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個事業英勇地死去,而成熟男子的標志是愿意為某個事業卑賤地活著”。霍爾頓不認可這種隱忍的中老年人的人生信條,當然,安多里尼先生也否定了霍爾頓“成為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年輕人的理想。
可是睡到半夜,霍爾頓覺得老師可能是個同性戀者,他害怕極了,于是半夜醒來就離開了安多里尼先生的家,又到街上游蕩,最終選擇到車站候車室過夜。此時的他,內心充滿了不安的情緒,而且對現實世界的恐懼感已經達到了極點。
霍爾頓決定一個人去西部謀生,逃離這個可怕的城市,但他想在臨走前和妹妹再見一面,卻沒想到菲比也要離家出走。他開始勸說妹妹不要沖動,不能跟著他一塊去,但是妹妹菲比很倔強,什么也聽不進去。
這讓霍爾頓很是頭疼,但這也讓他開始思考:倘若自己不滿現實,而選擇去西部做一個又聾又啞的加油工人。那么等妹妹長大后又能怎樣呢?和他一樣逃離現實去做一個又聾又啞的工人?
不,他寧可自己這樣,也決不讓妹妹菲比過這樣的生活。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恭地活下去。
于是霍爾頓只好放棄這個去西部的想法,接著,霍爾頓帶著菲比去了動物園和公園游玩,后來,外面下起了大雨,霍爾頓坐在長椅上一動不動,看著妹妹菲比在旋轉木馬的快樂模樣,霍爾頓笑了。
他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回到童年,看著大雨里非比天真的笑容,他心中的痛苦倏然消逝,仿佛得到了永久救贖。但他要守護妹妹、讓這些孩子開心地享受純真。他在心里暗暗發誓: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
那一刻,霍爾頓終于在一瞬間成熟了。或許,霍爾頓是這樣思考的:唯有回歸人生的賽道,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直面現實的殘酷,才能做夢想的事,成為想成為的人。這才是成熟的標志。
也是在這之后,霍爾頓便決定不再出走了,因為這一場大雨,他也生了病。接著,霍爾頓被送到了一家療養院,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至于霍爾頓是否會接受父母的安排重新去另一所學校讀書,誰也不知道;讀者只需要知道,霍爾頓的三天過完了,故事也就結束了。
故事的結尾處,霍爾頓并沒有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告訴讀者他的現狀如何,他未來的計劃如何,他的未來依舊是迷茫的,同時他發現自己開始想念以前的同學。
這是小說的作者塞林格設置的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開放式的結局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全書的點睛之處,也是讀者的遺憾之處,讀者想要知道最后霍爾頓到底過上了怎樣的人生。
霍爾頓會是那個麥田的守望者嗎?麥田需要守望者嗎?答案是需要。這個守望者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這個守望者的名字就叫“善良”。
霍爾頓在與斯潘塞老師告別時,心中還總惦記著中央公園南頭淺水湖里的鴨子如何過冬?他向出租車司機請教,雖被嘲笑,可他一直很認真,就是擔心鴨子會被凍死;他不愿意破壞生活中的美好,這是他善良的一面,也是他對這個虛偽世界的抵抗。
天性善良的他,沒有真正沉淪、沒有對生活報之以哭泣,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熱愛著現實。霍爾頓會因為在街頭聽到小女孩的歌聲而點燃希望;會因自己吃雞蛋和咸肉、而別人吃面包喝咖啡而難過;也會在自己為錢發愁時,為兩位修女慷慨解囊,盡管他的錢包里也所剩無多。
去美術館、博物館時,霍爾頓感覺那里最好的地方就是所有東西都在原位不動,沒有什么是會變化的,它們永遠就掛在那邊,展示在那邊。唯一有變化的東西就是你自己,因為你在走來走去。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些博物館里的珍品,你就會感到不同的感受。
霍爾頓是個純真的理想主義者:他外表冷酷,內心柔軟,傷痕累累;他質疑陳腐、庸俗和虛偽,他害怕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人;他時常感到莫名的迷惘,他的內心十分孤獨,他想逃離喧囂、擁擠、冷漠的城市。
霍爾頓說自己只想做個守望者,守望天真者自在的棲居地——麥田。在“你要是在麥田里遇到了我”的音樂聲中,霍爾頓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在一片廣闊的麥田里看著孩子們自由玩耍,自己則守在懸崖邊,只要有孩子奔向懸崖的方向,他就幫他們扭轉方向,防止他們受傷。
這個守望者的工作讓霍爾頓非常向往,他覺得與孩子在一起度過的時光就是他向往的時光,因為他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感受到人性的純真、善良。這也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核心主題:主人公要成為麥田里的守望者,本質是成為善良和純真的守衛者。
主人公霍爾頓的原型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雖然創作這部小說時塞林格已經32歲,但小說主人公霍爾頓的生活經歷是作者塞林格成長經歷的一種虛構的文學性映射。
塞林格出生于紐約曼哈頓,就讀過好幾所學校,雖然成績平平,但他對寫作有著極大的興趣,而且在這方面展現出了極高的天賦,他在大學期間就陸續發表了各類短篇小說。
二戰期間,塞林格應征入伍后參加了諾曼底登陸行動,并參與了“赫特根血地”戰役,而就在此時,塞林格卻陷入了嚴重的戰爭心理創傷,一度接受心理治療。此時,他已完成了《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前六章。
戰后,塞林格一邊克服戰爭心理創傷,一邊回歸創作,歷時十年終于完成小說。出版次年,塞林格攜妻子回到家鄉,全身心地投入文學創作中,而且余生都在那里度過,真正意義上踐行了小說里霍爾頓“用自己的錢蓋一座小木屋”的夢想。
從某種意義上說,塞林格就是霍爾頓的原型,除了年齡上的差異,兩者的成長軌跡非常相似。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塞林格書信中,塞林格本人不止一次對友人提及《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自傳體小說”。
每當有人追問《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含義時,塞林格都只說一句:“沒什么可說的,都在書里。”而塞林格的兒子馬特·塞林格也說:“父親就像霍爾頓,我仿佛能看到父親裂變成無數個自我,出現在不同的小說里。”
小說的寓意
時至當下,對《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讀層出不窮,抓住塞林格在小說的兩個寓意,也就真正拿捏住了小說的主題。
“人生的確是場比賽”,這句話是小說的第一個寓意。小說的開頭,霍爾頓丟棄了比賽用劍。退出人生賽場的霍爾頓,想起自己丟了劍的同時,看到了商店櫥窗里的紅獵帽。
他戴著這頂充滿隱喻味道的紅帽子,感覺自在。因為這紅帽子象征著霍爾頓的自我和自信,也是貫穿整本書的重要符號。
《麥田里的守望者》書名原文The Catcher in the Rye,Catcher意指棒球捕手。霍爾頓早亡的弟弟艾里生前是一個棒球隊的捕手,他在自己的手套上寫滿了詩歌,當別人比賽時,他還在讀著手套上的詩歌,與比賽格格不入。而塞林格的弟弟和小說開篇里那個不被老師和同學理解并接納的霍爾頓一樣,也是一個置身賽場卻處于邊緣的局外人。
艾里去世后,霍爾頓珍藏著他的手套,發愿要做麥田里的“棒球捕手”,帶著這樣的敘事藝術和敘事口吻,小說里的霍爾頓和小說外的塞林格這兩個人物形象又似乎重合在了一起。艾里的逝去,也許意味著霍爾頓一部分人格的凋零。換言之,他拒絕參與人生的一切競爭,選擇做一個局外人,一個旁觀者,一個清醒地游走在邊緣的人。
妹妹菲比乘坐的旋轉木馬是小說的第二個寓意。霍爾頓深知自己已無法重返童年,拒絕了乘坐旋轉木馬的邀請。但他看著馬背上的妹妹,突然感到快樂,他戴著紅帽在大雨中笑著,仿佛對一切釋懷了。此時的霍爾頓已經在一瞬間成熟了,這也預示著他與此前深惡痛絕的虛偽的人以及人生的和解。
《麥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之初,曾配有一段介紹文案:“這少年太簡單也太復雜,以至于我們無法對他和他的故事輕易做出評價。關于霍爾頓,也許最保險的說法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僅深深迷戀著美,甚至是被無可救藥地釘在了美的十字架上。這本小說里有許多聲音——孩童的聲音、大人的聲音、隱秘的聲音——但霍爾頓的聲音是其中最有力量的。”
霍爾頓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是一個逐漸從天真幼稚到成熟的過程,而他想象的理想世界則象征著他的成熟。霍爾頓的世界展示了他本人的心路歷程,他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與他對理想社會的想象是一種人類生活的頓悟。
霍爾頓對成人世界虛偽性的認識本身就加深了他的精神危機,他只能從想象中的理想世界中找到一絲絲安寧。顯然,塞林格倡導的是一種健康、正義與包容的世界,這也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題意義所在。
不管霍爾頓后來最終的命運如何,盡管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想知道的,盡管塞林格設置了開放式的結尾,但《麥田里的守望者》毋庸置疑是一部發人深省的作品,能給讀者帶來高級的閱讀體驗和閱讀啟示的小說。
不管是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及,亦或是青少年想要保留純真美好、不想長大的心愿,都可以參考霍爾頓的經歷,他自我心理成長的不同階段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
總結
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以怎樣的視角去讀這部作品,都能得出讀者想要的答案。
這部作品所展現的青少年心理活動細膩真實,是每一個時代青少年都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成長問題,這部小說引起的討論持續不斷,即使已經出版了很久,但其帶來的影響經久不衰。
所以,讀者只要覺得《麥田里的守望者》值得被重溫,有翻開就抑制不住地一口氣讀完的欲念就很好了,只要知道還有人和我們一樣,盡力向往著內心的純真和善良,就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