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后,偶遇《人物》公眾號的一篇推文《馬原的城堡》,因下午要去開一個評審會,只看了三分之一。評審會結束,已是晚上,在酒店用自助餐時,閑著無聊瀏覽微信朋友群,意見發現馬原已成了“熱點”。
于是,我重新找來那篇《馬原的城堡》,讀完全文后,不得不認為:馬原的那個根本不是“城堡”,而是一個“魔窟”。至于他為何成為“熱點”,這里我不再贅述,轉來一篇微博截圖,從中大家應該可以了解個大概。
對于此事,文友趙瑜發公眾號推文(已被屏蔽)稱:“馬原的自私和狹窄,與他是不是一個作家并無關系。他也是這樣一個時代的一個病人。”我不以為然:“馬原的病,是上個世紀末太把作家當回事,慣出來的?!?/strong>
對于他的小說,我則認為:“整體感覺只有形式沒有實質?!蔽宜值倪@種觀點,不是今天產生的,早在20多年前,在我隨手寫的閱讀札記里和在《鴨嘴獸》(現《西湖》)新銳小說研討會的發言中都曾表達過。
其中,《鴨嘴獸》新銳小說研討會上的那個發言——《寫作,一切從心靈出發》,后來先后被收錄于本人散文隨筆集《行走的寫作者》(知識出版社,2011年10月)和《靈魂的指向》(知識出版社,2016年3月)。
——盧江良,2023.3.22于杭州
附——
關于馬原“小說”和“閱讀隨筆”的閱讀札記
□盧江良
關于我對馬原及他的一些推崇者的小說的認識
前段時間我狠啃了馬原的作品——小說,覺得一些作家對他的推崇似乎有些過了,他很多小說只不過在模仿西方現代派作家的作品,而且可悲的是他模仿得遠遠不到位,換而言之只模仿了作品的形式,離作品的內核相差得實在太遙遠!因為他創作時缺乏他們創作時的心境,而這偏偏是模仿不了的。
當然馬原沒有錯,錯的是那些吹捧者,我很懷疑他們到底懂不懂小說?
而更使人深感寒心的是,眼下的一些作家依然在作這種無聊的模仿,老實說我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的意義何在,因為他們的作品只注重于玩弄技巧,而沒有真正融合自己的生存狀態及對社會人性的思考,是為模仿而模仿,難怪很多人反映根本不知道在寫什么。
我認為一部好的作品首先要讓人看懂,并在此基礎上讓人深思,卡夫卡等一些西方現代派作家的作品大都如此。可惜馬原及他的一些推崇者的作品缺乏的恰恰正是這種品質。當然這是眼下大部分作家所缺乏的。所以從本質上而言,真正代表中國現代派的作家,我個人認為只有余華,其他的或許還有,比如鬼子之類的,但名聲還不是很大。
2002/1/24
再補充一點關于我對馬原的閱讀隨筆的認識
我這里說的閱讀隨筆是指馬原對一些西方現代派作家作品進行剖析的文章。我讀的是他的《虛構之刀》而不是《閱讀大師》,讀了以后我同樣感到失望。我個人認為除了那篇寫海明威的分析得還透徹之外,其余的大都泛泛而談,只注重在橫向上做文章,縱深方面做得是遠遠不夠的,實在不能帶給讀者實質性的東西。在讀他的《虛構之刀》的前三個月,我讀了余華的同樣是剖析西方現代派作家作品的文章,我覺得兩者在這方面確實存在質的差異,打個比方:如果余華剖析那些作品時拿的是手術刀,而馬原操的無非是剃頭刀而已。余華是將那些作品的內核都剖開來讓我們看,而馬原只削了削它們的皮毛,如果一定要贊揚馬原的話,那他削的時候還帶來了一些些肉,只能是如此而已了。
當然,我這樣認識馬原的閱讀隨筆,是直接源于他的那本《虛構之刀》,也許馬原寫那本隨筆前已確定讀者群為大學生——因為它原本就是大學課堂上的講稿,所以故意放低了姿態,那就另當別論了。
2002/1/24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