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
這三句出自李清照的《念奴嬌·蕭條庭院》一詞。這位多愁善感的女詞人是怎樣度過瑣碎的日常的呢?原來,推敲文字、沉迷寫作,寫作之余再來一杯小酒,從沉醉的酒意中清醒,無端愁緒重又襲上心頭——這成為了李清照的私房寫真。
其實,對于身在閨閣的李清照來說,能經自己的私房寫真見諸文字,已經是非常大膽的了。在李清照生活的那個時代,不管是待字閨中,還是嫁為人婦,矜持、賢淑、內斂都成為了女性的社會性標簽,而填詞飲酒幾乎成立了男性的專屬。
所以,李清照是那個時代里的一朵奇葩,她不僅在詞作藝術上取得了和男性詞人平分秋色的地位,甚至被后世譽為婉約之宗。而且她也敢于在詞中將醉酒、填詞與閨情一一爆料。而這一切都與李清照的人生際遇有關。
李清照的多愁善感
李清照出生于一個世代為儒的士大夫之家,從小受到家庭熏陶,對詩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之她天性聰慧,才情兼備,很容易就與文字建立了親密的關系。李清照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得她更深切地感受生活,體會生活的美好,這樣的家庭生活也養成了她熱愛生活、自由浪漫、開朗活潑的個性。
少女時期的她向往無拘無束的生活,寄情山水,享受她朝氣蓬勃的青春,而不是僅僅局限于閨閣之中。“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描寫的就是李清照少女時代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和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的往事。
李清照18歲時,邂逅趙明誠,并與之步入婚姻殿堂。李清照在新婚時期的作品大多是閨房昵語、伉儷情深、輕松閑適的歌詞,婚后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她也常將這種幸福感填進詞中,她總是將自己最美最動人的一面展示給丈夫。
她會以含情脈脈的目光和溫婉動情的話語為閨房生活增添情調:“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她也會以精致的妝容和撩人心魄的舉止點綴她們的情感生活:“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李清照還會將花斜插在如云的鬢發中,讓趙明誠對照看看,是人比花嬌還是花嬌勝人,如《減字木蘭花》中的“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通過撒嬌賣萌的方式表露出婚姻生活中滿溢的幸福感。
從這些詞中,完全可以看出李清照生活方式的瀟灑開放、心情的愉快以及對生活的自信與自足,此后,李清照與趙明誠在青州生活了一段時間,這是他們兩人生活的黃金時期,他們沉浸在二人世界的甜蜜與溫馨中:他們在歸來堂中讀書斗茶、鉆研金石、寫詩填詞,夫妻感情非常深厚。
李清照和趙明誠在青州生活期間留下了 “夫婦擅朋友之勝” 的千古佳話。后來,李清照還在《金石錄后序》中追憶這段生活時,仍然飽含著難以忘懷的深情:“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她們興趣相投,都愛研究金石文物,都有踏雪尋詩的興致,他們舉案齊眉,琴瑟和諧。所以,李清照將自己的愛毫不夸飾地填進詞中,大膽傾訴自己真實的內心情感,細膩動人。
新婚燕爾還沒好好享受美好的婚姻,丈夫趙明誠接到一紙調令,前往萊州,開始了仕途生涯,留下李清照獨守青州。丈夫到外地工作,夫妻即將開始兩地分居的生活,李清照內心雖然有千般不舍,雖然有很多離別的話要說,但話到嘴邊卻又沒說出來。
因為她知道丈夫也曾在去與留之間做過艱難的抉擇,再說什么又顯得不合時宜。為了前程,趙明誠依然拋家傍路,踏上了前往萊州的旅程,所以李清照只能無奈地留守青州家中,開啟了一段漫長的分居生活。
從今又添,一段新愁。作為一個內心情感豐富,深愛丈夫的妻子,李清照將自己的思念、寂寞都匯聚在自己的詞中。她對日常事物的細膩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一片閑云,一片落葉,都可以成為她寄托情思的載體,李清照如癡如醉地記錄著自己的情感備忘錄。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的這一千古名句將新婚的甜蜜與離別后的孤寂抒發得淋漓盡致,過往種種與當下種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李清照對與丈夫間深沉愛的信賴,似乎也是一種甜蜜的哀愁,也將對丈夫的思念表達到了極致。
曾經的伉儷情深,曾經的舉案齊眉,曾經的雙棲雙燕,都已成為過去式,如今只剩她一人獨守空閨,獨上蘭舟。在獨居青州期間,李清照對丈夫的思念未曾停歇,她也曾不止一次地將這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填進詞中。
一闋閨情詞,一幀私房照
其中,這首寫在寒食節將至的詞作《念奴嬌·蕭條庭院》,這首情韻兼勝、語言清麗、音韻諧婉的詞作,如同五線譜上跳動的一串串音符,每一個音符都是詞人情感的真切流瀉。詞作因為濃郁的婉約氣息展現出奪目的光彩,也成為動人心扉的千古名篇: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干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這是一首婉約詞,也是李清照將詞的音樂性和文學性體現得淋漓盡致的一首私房寫真,從中也能一窺李清照婉約詞的特色。
被譽為一代文學的宋詞,兼具音樂性與文學性雙重審美特點,宋詞因為音樂與詞章的完美結合總是能讓人沉浸其中,給人帶來美的體驗。
人間有情深幾許,最美不過是宋詞。宋詞的音樂性雖然在時光的長河中日漸式微,但即使到了今時,我們在面對宋詞時,那美麗了時光、驚艷了歲月的語言,總是能讓我們感受到宋詞之美。
宋詞中雖然有音色渾厚、聲律鏗鏘的豪放詞,但婉約詞始終是宋詞的主旋律。在詞史上,早就有宋詞以婉約為正宗和本色的說法。
說起宋詞婉約的正宗與本色,李清照是不得不提的一位詞人。李清照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詞上。
李清照一直被人們視為宋代詞壇婉約派的代表,李清照詞的風格以婉約為主,明代王士禎甚至將李清照奉為“婉約之宗”;李清照的婉約詞作獨步詞壇,流傳千古,更是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李清照以“我手寫我心”,她的詞更多地將情感體驗,人生際遇和個人命運填進詞中,因而她的詞作流露出纏綿凄苦、深沉抑郁的傷感情調與婉約風格,從而造成了她在抒情藝術上的極高成就。
開篇三句交代地點和天氣情況。庭院冷冷清清,細雨在下,斜風在吹,它們又增添了這份冷清,一重又一重的門都是緊緊關閉著的。門庭冷落,一派蕭索,她也無心整理,無心安置,環境的冷清和天氣的清冷,在這一句中展現無余。
但詞人內心的蕭索和落寞,才是最為重要的,可以設想,在這樣的處境中,詞人哪能再承受天氣的陰冷和斜風細雨呢?
自然環境沒有任何一絲對庭院女主人的同情,更有甚者,是這頻頻襲來的風雨,這是讓人倍感清冷的風雨,詞人只能緊閉院門來抵抗風雨的侵襲。“重門須閉”四字,隱約能看到詞人凄清的心態,詞人明里說要把門兒關上,實際上,她關閉的是心靈的窗戶。
清冷的景物融入了詞人清冷的情感。蕭條的院落,春日的斜風細雨、緊閉的大門,疏落的線條和清冷的色調為詞作定下了感情基調可想而知,詞人凄苦與愴然的心境。
接下來的兩句“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大意是說:春天的嬌花即將開放,嫩柳也漸漸染綠,寒食節即將臨近,又到了令人煩惱的時日,這兩句是對開篇三句的承接與補充。
詞人為何說,即將到來的寒食是令人煩惱的時日?原來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兩日,這一時間段里,正是柳枝搖曳、春花嬌艷的時節,如果出游的話,一定是一次令人流連的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愜意之行。
可是這時候的天氣往往不穩定,經常會有風雨,所以天氣也往往會成為阻止人們出游的因素,人們只能百無聊賴地閑居家中,從而與美好的春光失之交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詞人對于節候風物十分敏感,而這敏感又反映出詞人十分孤獨寂寞。
了無生趣的日子怎么打發呢?以往充滿生活情趣的詞人怎能忘記寒食節將近呢?如果天公作美,風和日麗的話,他正好可以出門游玩一番,以排遣苦悶的情緒,可是天氣卻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讓詞人連這一些安慰也無法得到,于是她的心中難免又平添了無限氣惱。
讀完了這兩句,那么開篇三句中的含義在此刻也就更為明了:既然是斜風細雨,那么出門游賞肯定是無法成行了,無法出門,只好深閉重門,獨守空閨。
在這兩句中,詞人由斜風細雨聯想到柳與花,既傾注了她對美好事物的關心,也透露出她惆悵自憐的感慨。
其中“寵柳嬌花”四字,歷來好評如潮,有的詞評家甚至認為這四個字可以媲美李清照的“綠肥紅瘦”,因為“寵柳嬌花”“綠肥紅瘦”在運用擬人手法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神來之筆。
接下來的三句“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大意是說:推敲險奇的韻律寫成詩篇,從沉醉的酒意中清醒,無端愁緒重又襲上心頭。
扶頭酒,古人于卯時飲酒稱“卯酒”,也叫“扶頭酒”。李清照是在何時飲酒作詩呢?是在黎明,在別人睡意正濃的時候,詞人卻無法入睡,她只能飲酒賦詩,在那幽靜的庭院里抗拒著漫漫長夜的孤寂。
原來,在這樣的天氣里,詞人無以打發時日,只好給自己出一首難念的經,哦,不,是難寫的詩。可以設想,在斜風細雨中,小院的一間屋里透著半明半暗的燈光,詩人宵衣旰食,披星戴月,沉浸在詩詞的世界里,這幽深、清冷的環境僅只是詞人心頭的景象嗎?
時間對于獨守空閨的女詞人來說,該是有多么難熬呀。她面對著如水的夜色,泛起在心頭的往事,浸透每一根思念的心弦,只有在思緒的靜寂空隙中,只有在詩詞的時間長河中,詞人才能找到一個安放她滿懷情思的時空。
詞人只有借助詩酒才勉強熬過漫漫長夜,然而黎明時分,詩也寫成了,酒也醒了。可是,即使以這樣的方式打發時間,當閑下來的時候,詞人的內心還是空虛難耐,還是不知道該做些什么才能慰藉心靈。
女詞人在詩與酒的陪伴之下,卻感嘆“別是閑滋味”,即自己擁有的是別樣的寂寞情懷,詞人何以會有如此感嘆?答案就在“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兩句中。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原來,詞人獨守空閨,為情所困,她思念趙明誠,但他身在遠方,她心中有萬千相思,無奈鴻雁不能為自己傳遞。在詞作中,李清照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凸顯詞人對遠方的人感情深厚,內心深處有太多的話想要對他傾訴。
鴻雁這一名詞,經常出現在李清照的詞中,如《一剪梅》中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菩薩蠻》中的“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再如《聲聲慢》中的“雁過也,正是舊時相識”,都是詞人借用鴻雁這一名詞表達自己一往情深的思念。
李清照善于將感情表現得曲折委婉,在委婉的表現形式中,壓縮著詞人感情的熱流,我們僅從本詞的上闋就可看出作家“欲說還休”,一波三折的寫法把詞人內心的情愫表達得含蓄深刻,細膩傳神。
下片開頭三句“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干慵倚”,大意是說:既然鴻雁不能將自己的思念帶到丈夫身邊,遠方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詞人于是也就懶得再去憑欄仰望和等待了。
在這臨近寒食的風雨飄搖的時節里,詞人因為丈夫不在身邊,她的生活也缺少了可圈可點的情致,慵懶成為詞人常態化的生活狀態。因為風雨,門簾也是垂放著的,房間的光線因此越發顯得昏暗。
她多么想站在玉欄桿旁透透氣,望一下遠方的天地,把久蓄心中的愁情得以暫時化解,然而她卻又不敢停留太久,而眼前春寒料峭的景色又是那樣蕭瑟、凄冷,越看越傷心難過。這三句與開篇三句遙相呼應,在章法上顯示出對稱和諧之美,詞義精工細密,詞情躍然紙上。
孤枕難眠的詞人從心靈到身體沒有一些兒熱情,被子里一片冰冷,面對孤寂、落寞、的主人,什么樣的羅衾能擋住五更的寒意,那裊裊消散在獅子香爐里的香也燃盡了,伴著詞人的愁思一點點地燃燒一直到燒盡。
剛剛有些睡意的詞人被內外的寒意侵襲,無論怎樣也無法再入睡,不得不重新坐起,那縈繞在心頭的愁情無時不攪攏著她。
當香消愁散時,詞人暫時得到了片刻的安睡,那暫離的愁思卻又使她像丟了魂魄一樣從夢中驚醒,愁情隨之而來,又回到那無一刻安寧的思戀中。這思戀已經成了她感情生活的全部,讓她食不知味,寢不安席,欲罷不能。
詞人一夜幾番起臥,幾番徘徊終于天已放曉了,當她來到庭院時,清清的露水在曉風中從枝頭葉片間流下來,有一滴露水正好落在了詞人的身上,這是一幅多么唯美動人的畫面呀。
院中的那棵梧桐樹上的嫩芽兒已是春意滿滿,大自然的盎然生機令詞人不由得心頭一震,渴望快樂的本能使她的內心又升騰起踏春的心意。
詞人是如此地渴望和期待那生命初始的新鮮和勃發的生機,春天所預示的溫暖和明麗還潛藏在詞人的心頭,誘使著閨閣中苦寂的詞人,然而到底能否去呢?
詞筆至此,一掃上文的陰郁,轉為明麗。這一句在內容上為詞作增添了清新之美,同時又在結構上引出下句“多少游春意”。露水在枝葉間流動,梧桐在晨光中搖綠,一切都是這么清新而美好,怎么可以在這大好的春光中耽于憂愁呢?
此時此景正宜于出門來一番美妙的春游啊。煥然一新的春景令詞人豁然開懷,她內心也期待自己盡快從長久以來因思念而產生的憂傷中解脫出來。
太陽已經升高,霧氣逐漸消散,詞人此刻多么急于知道今天是不是一個晴天,她此刻是多么需要這個晴天來緩解這太過沉重的愁情呀,然而天氣能否放晴呢?眼下卻還是不能知道。
對此刻的詞人來說,好的天氣或許能給她帶來一整天的好心情,陽光或許能掃清連日來的陰風冷雨,出游或許能掃清詞人連日來的低沉壓抑的心情。詞人將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好天氣里,可以想到,她內心的無奈和脆弱已經到了不堪一擊的程度。
然而就是這天氣,又到底會給詞人帶來什么呢?即便是雨過天晴,詞人的心情就能好一些嗎?那美好的春光,還能像以前那樣為詩人注入生機與活力嗎?詞人在懷疑,同時她也深刻地知道物是人非事事休的道理,任憑再美的景致都不能再重拾她心里的春天印象了。
詞作就在詞人一波三折的情感韻律中落下了帷幕,讀來讓人動容。在這首詞中,李清照用一波三折的寫法深刻而具體地表現了她的內心情感世界,達到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小話詩詞
明代大詞人楊慎評價李清照的這首詞時說道:“情景兼至,名媛中自是第一。”這是中肯而貼切的評價,因為李清照用動人的字符為世人送上了一首深情婉約的絕妙好詞。
這首《念奴嬌·蕭條庭院》,條理清晰,層次井然,情韻兼勝,讀來動人心扉。全詞從上片的天陰寫到下片的天晴,從前的愁緒縈回到后面的軒朗,上片的憂傷的情感寄寓在清冷的春景中,下片的情感如同雨后陽光一樣豁然開朗。
李清照以其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將她的情感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詞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氣的變化相諧而生,情感韻律搖曳著動人的姿態,行云流水般地在五線譜上畫上一個個動人心扉的音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