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片名挺大氣磅礴的,但是切入點卻非常小。以高適、李白、杜甫三人的友誼為主線,長安的繁華與蕭條為背景,吐蕃圍困長安為戲劇張力懸疑點,勾勒出一幅盛唐末期的畫卷。
先說優點。
從故事性方面來看,吐蕃大軍攻城、佯裝敗退、繞路敵軍后方、擊敗吐蕃軍以解長安之圍,劇情環環相扣,有伏筆有謀略,追光動畫的劇情短板終于支楞起來了。
從畫面變現力來看,李白醉中朗誦將進酒這一段確實是全片的高光時刻,技術能力拉滿,肉眼可見的經費在燃燒,想象力也在線。李白在天宮大殿中和虛構的人物碰杯的那一刻,酒杯由虛化實,器皿宛如金屬的碰撞聲傳來,確實讓觀眾賞心悅目。
下面說說可以改進的地方。
一是過多的改編歷史。影片點映后,熱度確實非常高,大家反映的觀影現場,很多人都跟著劇中人物朗誦經典的詩詞。但是,這不是一部課堂科普片,如果僅僅滿足于羅列經典唐詩,那3小時的片長絕對不夠。
電影中對詩人背景資料和日常生活的展示引起了大家興趣,某瓣中不少帖子都在激烈討論,哪些是史詩,哪些是編劇杜撰。
首先,高適和李白兩人的相識壓根不是什么青年相識于洞庭湖畔,而是中年一起組團旅游碰到一起。其次,對于究竟是誰救了觸犯軍律郭子儀,普遍認為是李白偶然得見郭子儀,便起了惜才之心,托人免去了郭子儀的刑罰。而片中卻把這一功勞安在了高適的頭上。這也導致后來郭子儀救李白有點突兀,編劇于是再加一筆,讓高適偷偷給郭子儀書信一封求情,這下可好,躺著賺了兩筆人情。最后提了一下高適在四川為官期間對杜甫的照顧,這一點倒是比較符合史實的,有不少杜甫的詩可以佐證。
這種張冠李戴式的演義戲說,簡直讓人尷尬。要不然你架空歷史,自己再編個新故事也好啊,一會有歷史考據,一會又自己瞎編。
二是人物和現實明星太像容易跳戲。這次就不說和《雄獅少年》類似的咪咪眼了,上半身比下半身長的人物比例,導演是怎么通過采用的。還有那些個馬匹,怎么那么胖,也是五短身材。這哪來的美感,怎么拿來對小朋友們進行美育培養。說什么參考唐代畫像、陶俑之類的就別為自己找借口了,照搬照抄藝術作品還有理了。那些藝術片又不是照片,可參考借鑒,可沒說要一模一樣啊。
三是影片過長流水賬有點平淡。電影過去了半個小時,還在那里講李白和高適的相撲之道。電影還有1個小時,已經有人頻頻起身了。能夠明白追光動畫想把本片做出一種史詩感的雄心壯志,但是最終效果卻是十年又十年的流水賬式的生活日常,過于稀松平常了。高適總在梁園種地,李白天天胡姬酒館喝酒。高適去赴李白之約,李白一臉懵,高兄你咋來了,快一起和新朋友喝酒。高適郁悶,當天就又回去種地了。
影片把高適塑造成了一個務實吃苦、心有錦繡、大器晚成、重情重義、進爵封侯的成功典范。反觀李白,整日酗酒、瘋瘋癲癲、原生家庭不幸福、一生為了成功瞎折騰,最后還遭受了牢獄之災。把李白那種面對坎坷命運的灑脫,講述為寄情山水的逃避。大唐少了一位能臣并不可惜,同時代著名的詩人政途都不順,華夏文明倘若沒了這位詩仙才是真正令人遺憾。
據說這部是繼白蛇傳新傳說、楊戩新神話之后的“新文化”系列開篇之作,希望之后如果單獨拍杜甫,可別再瞎杜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