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了,古代人們的傳統習俗依舊延續至今:門前懸掛白艾、屋檐下插上菖蒲,身上佩戴香囊,帽子上簪上榴花,聞著混合著植物清香的空氣,享受端午節的濃情。而軟糯香甜的粽子,則是這個節日的標配。有粽子的端午節恰好就構成了一幅端午濃情、粽葉飄香的節日圖景。
端午節寓意著“中正”,因此古稱端五或重午,古人在端午節還有用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故又稱端午為沐蘭節。唐宋時,稱天中節、端陽節。
端午習俗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成為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習俗文化是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享受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體現,不應該忽視。端午節,讓我們在傳承習俗的同時,品味著傳統文化之美。
傳統節日——端午節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是一條時間線上的刻度,是線性流逝生活中的度量,也是歷史演變的體現。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一樣,端午節蘊含著濃厚的文化積淀。
元代詞人舒頔所寫的《小重山·端午》一詞中,“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直觀地描繪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形式,反映著民族價值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和生活方式,是歷史記憶的經典和儀式化的過程。
端午節習俗起源的文化記憶被記錄在文獻中,如端午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與紀念屈原有關的說法最早見于東漢應劭《風俗通》。這一習俗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近距離感知節日的文化內涵,是端午節與其他傳統節日不可替代的魅力所在。
五月五日,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最早見于《禮記》中的這句話:“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
唐初,五月五日已成為法定假日,而且“端午”這一節日名稱也是在唐代見諸文字記載的。宋代則有“端午節”之名,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專門有“端午”一欄,生動地描述了杭州人過端午節的盛況。
宋代則有“端午節”之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書中專門有“端午”一欄,生動地描述了杭州人過端午節的盛況。歐陽修說“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陳與義說“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黃裳說“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陸游說“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宋代的詞人們在端午節里飛揚文字,共敘佳節。一首首端午詩詞,共同點綴著節日盛景,為佳節增添了繽紛的色彩。
不管是歐陽修筆下的菖蒲美酒、蘭草沐浴,還是陳與義筆下的吟詠楚辭、緬懷屈原,或者是黃裳筆下的龍舟競渡,更或是陸游筆下的粽葉艾草,一幅幅端午安康的畫面早已躍然紙上。詩詞之外,更是文人們對端午習俗與文化的認同。
說到宋詞,少不了蘇軾,蘇軾是一個極富情感與趣味的人,對大千世界無不充滿著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好奇心。蘇軾的詩詞創作領域極為寬廣,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社會時事、節日風俗,都可隨意擷取,信手拈來。
蘇軾的黃州端午詞
蘇軾到黃州后的第二個端午,受到黃州知州徐君猷的邀請,兩人同賞美景,開懷暢飲。于是蘇軾在宴席上寫下了這首《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游過。
這是一幅光與彩流動的端午節畫面:朱紅色的欄桿,倒映在池塘中,水光一色,一陣微風拂過,水面泛起陣陣波紋,在五月陽光的映射下,波光粼粼,圓圓的荷葉如同一把把綠色的小傘撐在池塘上,荷葉下的魚兒歡快地游動著。
蘇軾用蘭葉浸泡過的水沐浴,品嘗著用菖蒲花新釀的美酒,五月艷陽天,天氣清明而暖和。這是一幅人與景交融,景與情交匯的端午節畫面。
與朋友歡聚歡笑,共同酬謝端午佳節,這里有美酒歌舞的陪伴,這一刻沒有工作的案牘勞形,沒有城市車馬的喧囂。在這風光宜人的池塘畔,賞景品酒,吟詠詩詞,一定要盡興而歸。
這首詞的上片寫黃州五月一派清新升平的氣象。蘇軾將眼前的池塘、欄桿、碧波、綠荷、蘭枝、菖蒲融進詞中,共同構筑了一幅清新宜人的黃州圖景。加之黃州惠風和暢的五月天,自然構成了一幅五彩繽紛的令人陶醉的端午美景圖。
下片,寫蘇軾與徐君猷一起歡度端午佳節的熱烈氣氛。極寫蘇軾與友人徐君對酒當歌的豪邁情懷,十分傳神。后三句,是蘇軾贊美好友徐君猷治理黃州的功績。黃州民風淳樸,民事訴訟少,百姓安居樂業,政通人和,所有這些都是徐君猷治州有方的結果。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上片結尾處“天氣尚清和”,收而未盡,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將沉醉酬佳節”的過片句,由詠景而轉向寫人,起了承遞作用,景情融合。
這首詞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寫黃州端午節的自然風光,實則是蘇軾借題發揮,歌頌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樂的功績,也自然隱含蘇軾為民分憂、造福一方的美好愿望。蘇軾的端午詞透露著他的精神世界與人文情懷,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審美內涵。
蘇軾的杭州端午詞
元祐五年,蘇軾到杭州擔任知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說的就是杭州的地理位置與杭州的大美景色。杭州是一座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的名城,也是一座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風景的城市。
初來杭州的蘇軾,被眼前的風光所吸引,他游覽了許多名勝古跡與人文風景。杭州山水有情、風光可愛,杭州的美景,讓蘇軾流連忘返。與朋友寄情杭州山水,也成為蘇軾工作之余最好的選擇與休閑方式。
杭州的美景讓蘇軾流連沉醉。是年端午節,蘇軾和朋友們游覽杭州名勝十三樓,于是他將節日的歡愉之情填進這首《南歌子·游賞》中: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這首詞大意是說:杭州山水多情,青綠的山色,遠遠望去就像美女濃聚的黛眉一樣;山圍著水,水繞著山,碧波蕩漾,這流動的美就像人的朦朧醉眼一樣可愛。人們都愛登上十三樓,登高望遠,眼前的風景美不勝收,連繁華古揚州的竹林歌聲和游樂勝地也相形失色。
十三樓,亦稱十三間樓,是宋代杭州名勝。南宋文人吳自牧《夢粱錄》里記載:“大佛頭石山后名十三間樓,乃東坡守杭日多游此。”可見,蘇軾是很喜歡到十三樓游賞的。
端午佳節,少不了美食與美酒,你看,那菰米軟糕菖蒲菜,那酒杯中的清香美酒,正是節日的標配。這時,不知誰家的漁船中唱起那江南的水調曲,歌聲繞著青山飛去,天邊的云霞又將它輕輕挽留。
此詞以大寫意筆法描寫十三樓絕妙風神,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人與大自然融化合一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翩躚起舞、悠然自得的心理愉悅感和美輪美奐的視覺體驗。
同時,蘇軾巧妙采用對比、擬人、移情等藝術手法,將杭州名勝十三樓以及杭州的山水之美、佳肴之美、端午風俗之美描摹得栩栩如生,也由衷抒發詞人對杭州湖光山色絕美風景無與倫比喜愛之情。
蘇軾的惠州端午詞
紹圣二年端午節前一天,已在惠州生活了半年之久的蘇軾,身邊只有侍妾王朝云與兩個小兒子。蘇軾到惠州后,深受地方官員與百姓的禮遇,還有好多朋友從外地趕來看望,于是他在這里度過了貶謫生涯中頗為難得的兩年多的安穩生活。
尤其令蘇軾至為感激的是,在他最艱難的日子里,王朝云一直追隨和陪伴著他。王朝云不僅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更是其精神上的知音。
細心的王朝云周到地照顧著蘇軾的飲食起居,精打細算地安排著一家人的生活,閑暇的時候便讀書寫字,參禪悟道。即使生活拮據,她也無怨無悔,他們相依為命,甚為默契,雖苦猶樂。
因此,當端午節來臨之際,重情的蘇軾自然首先想到了不離不棄的王朝云,他想填一首詞,表達對王朝云的喜愛與敬重之意,于是就有了這首《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上片是蘇軾的想象,他設想朝云在端午節到來之際,用蘭草沐浴,滌污辟邪。惠州五月天氣濕熱嚴重,王朝云初來乍到,難以適應而常常汗流浹背。細心的蘇軾想到端午節就快到了,王朝云可以舒舒服服地沐浴一回了。
尤其是“明朝端午浴芳蘭”一句,顯得有愉悅的審美性,這是一種崇高的審美,不僅體現了王朝云由身體到內心的純潔高貴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蘭令節俗的淳樸純真美。
端午洗蘭浴,是我國古老而悠久的節日習俗。《楚辭》寫道:“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通過沐浴芳蘭的習俗,既可滌污添香,又可辟邪佑福,這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下片還是蘇軾的想象,他設想朝云將那五色絲線輕輕地纏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發髻上。在端午習俗中,五色絲線也被稱為“長命縷”或“長壽絲”。
端午節的五色絲線之所以有這樣好聽的名字,其實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內心期盼:纏繞在女子的手臂可以青春不老、美麗永駐;小符,即用香草等藥材做成靈符或香囊,戴在女子的發髻上,可以辟邪保平安。
美麗動人的王朝云,手臂上戴著五色絲線、發髻上插著符篆,這是蘇軾對朝云的愛,也是蘇軾對朝云的祝福。于是,蘇軾情不自禁地感慨道:朝云啊,但愿我們不僅此生相依相伴,千年之后依然恩愛有緣。至此,蘇軾已將對朝云之愛推向了情感的頂峰。
蘇軾這首《浣溪沙·端午》,上片首句為人物實寫,下片是蘇軾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情真意切,屬于實寫;中間四句皆為對端午節的聯想與想象,屬于虛寫。蘇軾借助于對端午習俗的描寫,巧妙地表達了對朝云的深摯愛意,讀來動人心扉,不失為端午詞中的精品佳作。
小話詩詞
蘇軾的確是一個百事皆趣、萬物鐘情的文人,在人們耳熟能詳的端午節中,他則能以一顆博愛的心靈、一雙尋找美的眼睛、一支靈動飛揚的文筆,寫出不同地域、不同風物、不同情感的端午佳作,給人以多角度、全方位的精神感染與藝術享受,這著實是難能可貴的。
傳統節日是歷史的,也是現在和未來的。在端午佳節里,有詩詞相伴,生活更美好,因為詩和遠方,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所以,以節日文化為立足點,走進中國古典詩詞中,走進蘇軾的端午詩詞中,去領略詩詞背后的節日文化底蘊,尋求那一份美好的文化認同,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