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萊剛進入中國時,并不被業內人士看好,更不會有人能想到,奧萊可以得到人民日報和央視的輪番點贊。央視發現,2022年,奧萊全國銷售額達到2100億元,當時在營業項目有226個,平均計算每家奧萊年銷售額超9億。
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奧萊的火爆程度更甚。比如今年五一當天,上海青浦百聯奧萊銷售額達到4393萬元,一舉創下了開業17年來的最高紀錄。當時去現場消費的彭女士回憶,從A區到B區,基本各大品牌店門口都排了隊。
今年上半年,奧萊實現銷售額1300億元,相比去年漲幅明顯。對于這一現象,人民日報用“既好又省”來解釋。年輕人追求消費升級,在崇尚買大牌的同時又多了一絲理性,“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于是對奧萊的大牌折扣“上癮”。
與奧萊類似,線上做特賣的唯品會,今年也迎來了翻紅的局面。一季度,阿里增長2%、京東增長1.4%,唯品會卻實現了9.1%,GMV更是增長14%。3月底唯品會APP還曾因大量用戶涌入出現意外崩潰,火爆程度連平臺程序員都猝不及防。
二季度,唯品會再次實現業績穩健發展,實現凈營收279億,同比增長13.6%。同時,期內唯品會GMV達到506億,猛增245%。平臺上的穿戴類商品GMV同比增長超30%,助推整體業績增長。
很多國際金融機構,都表示看好唯品會發展。6月份,摩根大通把唯品會目標價從18美元上調至20美元,維持“增持”評級。還有中信證卷、國信證卷和廣發證卷等系列機構,均看好唯品會的折扣模式,給予“買入”評級。
奧萊和唯品會,同處于折扣零售賽道,都是靠“性價比”取勝。目前唯品會二季度活躍用戶達4570萬,買大牌美妝、衣服和包包,唯品會總能做出一些價格優勢。
例如一位女大學生發現,其他地方售價167元的書包,她在唯品會到手才109元。另一位95后小姐姐,在唯品會入手了科顏氏的清潔泥膜,本身149元的特賣價都不貴,在唯品會領到優惠券后實付99元,相當于半價入手。
奧萊和唯品會,奧萊的體量比不過傳統大賣場,唯品會的規模也不如電商巨頭,但前者被官媒點贊,后者得到機構認可,折扣業態展現出了更多可能。再次證明了,迎合消費需求的生意才是好生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