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像星爺被嚇得縮了一縮。
但徐嬌的再復出,才令人想起今年26的她,已經出道近17年了。
從開局巔峰到內娛邊緣,徐嬌的演藝生涯已經有「糊咖」的趨勢了。
“不懷好意”的解讀,這次曝光更像是雙方默認的營銷內容。
在市場化程度如此高的娛樂市場,一場雙方滿意的宣傳的確無可厚非;
但,星爺真的能拯救徐嬌的星途嘛?
01
很多人說徐嬌人氣低的現狀,是因為“有意退圈”。
其實不然。
徐嬌在《長江7號》成名后,像《星空》、《大明猩》都屬于當年有實力的“大制作”;
更別提參演、客串的作品,雖然沒有大的水花,但也從未徹底退出熒幕。
參演周星馳作品,更像是給星路一個好開端,但又未達到“鋪路”的效果。
《長江7號》當年票房尚可,但口碑不容樂觀,也是“星爺江郎才盡”輿論最大的時候。
徐嬌是做到“一片成名”。
但年齡小、影響力低、市場局限等因素,實際上并沒像其他“星女郎”的高流量收益。
其次,由于星爺制作周期、“競業合同”等原因,在《長江7號》成名后的徐嬌的形象已經發生較大的改變。
這也導致觀眾印象中,她的星途并不連貫。
后來多部影片角色,口碑票房的不盡如意,讓徐嬌的市場認可度逐漸下滑。
直到今天,大部分觀眾對徐角的印象仍是“演過周星馳的兒子”。
徐嬌也不是傳統意義的“資源咖”路子,演藝生涯斷斷續續,資源和能力不足再進一步。
這正是徐嬌的尷尬處境:“90小花”熱搜屠榜時,她安靜得像個局外人。
維持學業“沉淀自己”確實是好理由,只是根基尚淺、定位模糊依然是徐嬌要迎接的挑戰。
02
在網紅和明星間逐漸模糊的環境下,徐嬌復出的確有市場可能性。
而且在互聯網經營方面,徐嬌在年輕用戶有一定的曝光度,尤其是“漢服”、“二次元”標簽更是被深度捆綁。
名校、星爺、小眾文化等關鍵詞,都是可以和其他明星拉開距離的優勢。
但這也很矛盾,如果沒有足量的曝光,在當下輿論環境下,小眾并不吃香。
與周星馳的再度合作,像是徐嬌自救的手段,實際上也是一場豪賭。
外面都傳這次回歸,是因為星爺的《少林女足》選角。
先潑冷水。首先周星馳的煙霧彈實在太多,其次成片質量也是未知,加上時間成本等因素...
快30的徐嬌如果仍不溫不火,那么又將面對一個更有難度的挑戰。
所以從曝光徐嬌和周星馳合作的時刻開始,一個重要目標就擺在她面前了——經營流量。
充分利用“星女郎”的身份獲取資源和曝光度,尤其在未來作品少的情況下。
按市場規律來說,徐嬌離「事業期」還有一段時間,利用綜藝資源和商業代言維持住曝光即可,剩下的就是等“一片封神”的機會。
可參考《封神》對娜然、《一秒鐘》對劉浩存的影響力;
更何況徐嬌周星馳是二度合作,觀眾印象、知名度等均比前兩者要好。
03
成名路永遠有太多不可確定因素。
如果徐嬌將定位放只是在內娛賺賺錢,那局勢將瞬間逆轉。
放到宏觀的市場背景下,徐嬌的起點已經比大部分從業者的終點都要好了。
有知名度,有顏值又年輕,即使「消費降級」拍網大、開直播,也是內娛生態中相對優勢的那批。
更何況已知情況下,還有周星馳公司未來資源的潛在分配,即使當個流量明星也能活得很滋潤。
最后,想淺聊下衍生的話題:童星。
輿論都知道娛樂圈的高收入高名氣,但也忽略高收入背后的成名偶然性。
確實有很多童星一路長虹,像楊紫、吳磊、周曉彤等。
但更多的是像《寶蓮燈》飾沉香的曹駿、演小和尚的郝劭文;
曇花一現、再被提起時,也是年少成名時的情懷光環。
童星由于年少成名,往往會背負很多同齡人無法理解的壓力和期盼。
舉個極端的例子:前陣子《臺灣童星淪為通緝犯》的話題不少人應該聽過;
由于原生家庭為了利益逼迫童星工作,加上社會輿論、教育缺失,導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過大的工作壓力、教育缺失、復雜的娛樂環境等,對很多童星來說都是不可承受的傷害。
失意者的結果,不一定是因為沒努力,也有可能只是運氣、資源的缺失。
所以26歲的徐嬌再度勇闖演藝圈,大家給予“觀察”即可。
人生總是因為不可知,才令人向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