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新能源車出海,在我們的四輪車還在努力上牌桌的時候,二輪車已經“遙遙領先”了。
中國的電動滑板車,“墻內開花墻外香”,國內制造國外熱銷。
根據深圳海關的數據,今年1-5月,深圳出口電動滑板車13.9億元,同比增長16.7%,央視財經也出面報道。
來源:微博
電動滑板車早已占領歐美街頭,但其實這些電動滑板車,大部分都是中國造的。
中國的電動滑板車什么時候攻下的海外市場?里面又用了哪些芯片?
01
電動滑板車
攻占歐美街頭
前段時間,芯智庫組了個商務考察團一起去了德國。
歐洲這幾年能源轉型的腳步很快,當慕尼黑車展上各品牌新能源車還在為了爭奪市場大秀肌肉時,電動滑板車已經默默占領了大街小巷。
和我們遍地的“小黃”和“小藍”一樣,德國的街頭也被“小紅”和“小藍”們占領了。
只不過我們是自行車,他們是電動滑板車。
歐洲人有屬于自己的“小紅”和“小藍”來源:芯智庫拍攝于德國
電動滑板車最早起源于德國,發展于歐美,進入過中國,但水花不大。
目前主要在歐美繼續發光發熱。
2017年,國內的共享單車正在拼命“廝殺”,一個叫BIRD的公司一夜之間在美國加州的街頭擺了上百輛電動滑板車。
和共享單車一樣,APP快速解鎖,1美元即刻出發。
于是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2018年開始,共享電動滑板車以極快的速度占領歐美街道。
全球新型移動方式地圖,橙色為電動滑板車;來源:NUMO
從上方的最新占比來看,電動滑板車在歐美“大殺特殺”,把電動摩托和電動自行車都快擠沒了。
有數據顯示,全球電動滑板車市場規模在2020年達到了約1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至約25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0%以上。
為什么電動滑板車一下子在歐美火了?
在大家印象里,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私家車。
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大部分人需要出行的距離其實越來越短了。在美國,大約60%的城市出行距離是5英里(大約8km)或更少。
這點距離,開車的話還要考慮停車、油費,不如選擇輕便的自行車和滑板車。
Source:Cbinsights, The Micromobility Revolution 2019
對于歐美人來說,滑板車則比自行車更好。
首先,滑板車的上手難度更小,基本練兩下就能上路了。而且面積也更小,還不用停放到專門的位置,攜帶、停放都更加方便。
對于穿正裝的白領以及穿裙子的女性,滑板車站立的姿勢也更友好。
而且,上個世紀末,滑板車就是風靡歐美的少兒玩具,形成了獨特的滑板車文化。成人滑板車在歐美早就有了一批用戶基礎。
就像我們的共享單車一樣,本來就有一堆人會騎自行車。但考慮到保管、攜帶、停放等問題,除非兩點一線的上下班,平時騎自己的自行車多少有點不方便。
有了共享單車之后,想騎的時候找到就能馬上走,騎完了放路邊就行,上面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歐美人喜歡共享電動滑板車,也是這個邏輯。
以上是電動滑板車成功打開市場的邏輯,它爆火的關鍵還是有資本砸錢。
老牌共享出行巨頭Uber、美國網約車巨頭Lyft都推出了自己的共享電動滑板車,想要打造立體的出行生態,擁有強大地圖軟件的谷歌則曾領投目前最大的共享電動滑板車品牌Lime。
2017年-2022年,投資者向歐美這些“微出行”公司共投資超過 50億美元,堪稱海外共享電動車曾經的黃金時代。
這些巨頭帶來了巨量的資本和關注,于是,共享電動滑板車就這么爆火了。
02
爆火的電動滑板車
誰在賺錢?
電動滑板車的結構并不復雜,成本也并不高,基本上就是在滑板車的基礎上加上了電池、馬達、LED指示燈等部件。
三電系統及車架是電動滑板車的核心成本。電池成本占比最高,達到28%。
根據九號某款電動滑板車的拆解來看,電子元器件主要分布于:滑板車底部電路板、踏板部分的檢測器件、LED燈、電池控制器等。
公眾號 電子智造業對九號某款滑板車控制器進行了詳細拆解:
主控芯片采用的是意法半導體STM32F103C8T6。
這顆芯片是很常見的32位MCU,百搭且好用,一直是各大芯片榜單長期霸榜的“熱門貨”。在2022年3月曾漲到過70元,之后一路下滑,現在已跌到常態價,只要5.5元。
PCB板一側安裝了6個來自ST的MOSFET,型號是STP15810。這顆芯片價格一直是5元以下,目前價格在2.9元。
還有科域半導體的一款型號為MT8006A的基于P_SUB P_EPI工藝的高壓、高速功率MOSFET和IGBT驅動器。
一顆TI 的LM3241直流/直流轉換器,價格目前在2.5元左右。
三顆三和電子的電容等。
總的來說,芯片在電動滑板車中的成本占比不是很高,全部成本雖沒有具體統計,但也不會很高。
但電動滑板車的售價在歐美的可不便宜。
娛樂型電動滑板車大概在200美元至 500美元;高品質的在 400美元至 1500美元之間;那種可以上野路的價格在 1000美元至 3000美元之間。
這筆錢被誰賺了?
被中國制造商賺了。
電動滑板車運營商們在歐美市場殺得腥風血雨,但現在還沒個龍頭企業一統天下。
目前,主要的電動滑板車玩家大概如下:華人在硅谷創辦的 Lime、第一個“吃螃蟹”的BIRD、Uber、Lyft等。
2022年電動滑板車品牌市占率;來源:statistics
牌子爭來爭去,車子都是中國造的。
就像共享單車“救活”了永久、飛鴿和鳳凰那樣,電動滑板車讓九號、開心電子等中國制造商大賺了一筆。
2021年,中國電動滑板車產量為546.5萬臺,占據全球主導地位。中國是電動滑板車的主要生產基地,歐美街道上的電動滑板車,大部分都來自中國。
以目前市占率最高的 Lime 為例,第一代和第二代產品都是由中國公司打造,第三代開始自己設計,但依然依托于中國的成熟供應鏈體系。
中國的九號公司是電動滑板車市占率最高的企業,達到了53.5%,其次為開心電子,占比為11.2%,兩級企業共計占比64.7%,吞掉了一半多的市場。
九號公司的創始人在2018年曾透露,歐美市場每5輛共享滑板車就有4輛來自九號。
歐美大部分共享電動滑板車運營商,如Voi(歐洲最大電動滑板車共享公司)、Lyft 、Uber Scooter、Spin和Grin等都與九號公司合作,生產和定制專屬車型。
靠著電動滑板車銷量在海外的穩步增長,九號公司賺了不少。
2021年實現營收91.27億元,同比增長52.04%。2022年增長有所收斂,但營收仍然達到101.2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91.46億元增長10.7%
所以說,歐美的電動滑板車市場能做大做強,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必不可少。
03
電動滑板車出海
為什么更順利?
兩家中國企業就能吞掉電動滑板車超60%的市場。
中國制造的電動滑板車,為啥比電動汽車出海更順利?
出海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么讓別人知道你,并且認可你。
九號公司之所以能在海外拿下這么多市場,主要是因為它收購了世界平衡車鼻祖賽格威(Segway)。
賽格威誕生于1999年,在2001年時就推出了電動平衡車。
但一臺家用級就賣4000美元,企業級要8000美元,有這個錢用戶都能直接買輛二手車。由于安全性、價格、便攜性等原因,賽格威的銷量一直上不去。
九號科技2013年才成立,剛開始是做機器人,之后入局平衡車。
1萬人民幣的售價,加之輕便簡約的設計,一下子打動了年輕人的心,銷量一下子就超過了賽格威。
之后九號還拉攏小米,拿了錢還蹭了供應鏈,又把產品的價格打到了雷總最喜歡的1999元。
然后在2015年順勢就把賽格威給收購了。
所以,當九號的電動滑板車出海歐美的時候,賽格威的名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就像現在中國的新能源車,在國外賣得最好的不是新勢力理想和蔚來,也不是傳統車企比亞迪,而是擁有歐洲血統的上汽名爵。
來源:蓋世汽車研究院
歐美市場不輕易相信中國企業,除非你是他未曾謀面的“老鄉”。
其次,電動滑板車的鋪開阻力比較小。
現在新能源車被吐槽最多的,還是充電問題。
現在歐美的電動滑板車主要是“無碼頭”的,隨停隨放,主要靠人工回收車輛進行充電或更換電池。
這還發展出了一個產業,有一群人專門把電動滑板車帶回家充電,充好再放回路邊。
拍照打卡上傳APP,一晚上就能收入幾十刀!
據說有狠人一晚上可以賺600美金。
來源:中誠永安
新能源車充電可就難多了。
不是插個插頭就完事了,得先找個充電樁。
但是,整個歐盟充電樁少到大概是16輛車共用一個的地步。
而且它看起來也沒有漲得很快,2021年歐洲電動車保有量漲了55.6%,公共充電樁保有量才漲31.88%。
配套跟不上,很難讓人掏錢啊。
說到錢,電動滑板車在公共交通里的價格優勢也很明顯。
公車和地鐵都無法完美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是打車,又實在是太貴了!
以柏林為例,起步價4.3 歐,前三公里每公里收費2.80歐元,三至七公里每公里收費2.60歐元,從第七公里開始每公里收費2.10歐元。
如果騎共享電動滑板車,那就便宜多了。
以德國慕尼黑為例(解鎖費+分鐘費):
Tier:1.20€+0.25€/分鐘(約合人民幣9.30元+1.94元/分鐘)
Voi:0.25€+0.22€/分鐘(約合人民幣1.94元+1.70元/分鐘)
Lime:1€+0.27€/分鐘(約合人民幣7.75元+2.09元/分鐘)
換算成人民幣,是不是看上去比我們的共享單車貴多了?
但是歐美人愿意為它花錢啊。
Lime的創始人曾表示,共享電動滑板車在國內定價最高也就兩三塊錢,但是在美國就可以提高6-7倍。
04
總結
雖然電動滑板車現在在歐美走得很成功,但它未來也有風險。
首先就是安全性。
最近幾年,眾多國家因為電動滑板車而引發的交通事故飆升。
畢竟滑板車沒有強制戴頭盔,速度也不慢,而且剎車以及平衡都有安全隱患,可以說還是有一定危險性。
今年9月1日,巴黎就因此把電動滑板車給禁了,成為第1個禁止這類車輛的歐洲首都。
各國關于電動滑板車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電動滑板車能在道路上行駛的范圍也受到了限制。
來源:華經情報網
如果不能上路,那市場基本沒啥好發展的了。
未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電動滑板車或許不是唯一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