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2年第1期)
> 遠眺曹家莊
作者簡介張麗華,中國礦業報社融媒體中心主任,組織策劃“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我國礦業發展成果回眸及前景展望”系列報道、地質文化村建設系列報道、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采系列報道、全國兩會系列報道,參與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研究材料被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采納吸收到《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第一批)》,編著全國地礦行業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紀事《大考》。
28億年地質滄桑、5 000年文化遺存、一冊地球演變的史書、一處山水田園的畫卷······山東曹家莊通過中國地質學會評審,成功入選全國首批8個三星級地質文化村(鎮),是山東省首個三星級地質文化村(鎮)。
曹家莊,位于泰山西南麓,地質演化與泰山地質演化一脈相承。登臨曹家莊村兩側的山地,林間巖體經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風化作用,或如佛面,或似瑞羊回首,或為八戒含笑,或像雄獅問天,栩栩如生。村中不同類型的地質遺跡隨處可見,如27億年前形成的望府山片麻巖,沉浮于25億年花崗巖巖漿之中。這些花崗巖又在漫長的地質時期中形成了節理、差異風化等典型地質現象。
曹家莊獨有的地質資源,既造就了疊嶂山巒的秀麗風光,又奠定了生態產業的良好基礎。發展“地質+生態農業”型地質文化村,讓一個曾經“靠山吃山”的村莊走上了“大舞臺”,為鄉村振興戰略在泰山周緣地區落地實施探索了新的范式。
01
獨特的地質資源
曹家莊位于泰安市西北緣,地處泰山自然保護區外圍,緊鄰泰山景區西大門,是游客前往彩石溪景區的必經之地。村莊地勢總體沿石臘河支流自西而東蜿蜒升高,地貌高點普遍分布于村域的北東邊界地區。曹家莊沿石臘河近東西向支流的河谷階地兩側分布,河床局部出露花崗巖基巖露頭,村南北兩側為正地形花崗巖地貌。曹家莊村域的地質體以25億年左右(2 507±27 Ma)侵位的二長花崗巖為主,地質學界常將這套巖石稱之為新太古代晚期泰山巖套的傲徠山序列。二長花崗巖的出現,表明鉀長石開始作為主要礦物穩定產出,意味著本區此時已經出現在化學成分上類似于現代成熟陸殼的花崗巖類巖石,暗示該區乃至整個華北陸塊的克拉通化進程已經結束。
曹家莊的地質遺跡資源進一步劃分為三種成因類型:崩塌類、球形風化類及典型現象或地質關系類。
崩塌類地質遺跡主要受構造節理控制,巖石沿節理面破裂崩塌呈棱角狀或規則面狀體,巖石表面多平直光滑無明顯球形風化特征。村莊東南溝內“隱佛崖”景觀屬本類地質遺跡最有價值的典型代表。
球形風化類地質遺跡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巖石形成并出露地表后經歷的球形風化作用,但根本的誘發機制仍與巖石本身發育的多組節理有關。
通常情況下,多期次、不同方向節理的發育可以將原本致密的巖石切割成多面體形狀,多面體狀的巖塊極大地增加了巖石與外部環境發生物質交換的表面積,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漸消失而趨向于球形或橢球形,并演化為各式各樣的地貌景觀。
曹家莊的球形風化類地質遺跡包括有象形石和巖石表面形態各異的孔洞等景觀點,主要集中分布在村莊水庫北側山脊及村莊南西側山坡兩塊區域內。
差異風化類,村莊南側山坡上的侵入巖剖面亞類地質遺跡點,是區內少見可以反映差異風化作用的地質現象觀察點,具體表現為:在某一假設存在的風化基準面上,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內粒度更粗的長石斑晶,風化程度更低而呈凸起狀;與之相比,圍繞斑晶的中粗粒基質,包括石英、長石和少量黑云母等,則因經歷了更強烈的風化侵蝕而呈下凹狀。顯然的是,造成差異風化的主要原因是巖石本身的礦物組成樣式,即巖漿巖的結構特征。
典型現象或地質關系類地質遺跡,以展示典型地質現象和地質體間的接觸關系為主,具有比較重要的地質科學研究及地球科學知識普及價值,主要包括巖體中的捕虜體和節理兩種地質現象,其中:典型巖體捕虜體現象主要分布在村莊內河床底部及水庫南側山坡,屬基礎地質大類—巖石剖面類—侵入巖剖面亞類地質遺跡;典型節理觀測點主要分布在村莊南西側山坡及村北山溝內,應屬基礎地質大類—構造剖面類—斷裂亞類地質遺跡。
依山傍水的天然優勢使得曹家莊的物產十分豐富,曹家莊村南、北兩側山體為泰山余脈,植被覆蓋率較高,樹木茂盛,周邊自然環境未受到破壞,生態體系較為完整,果木種類繁多。現已查明的果木種類,按規模大小包括山楂、板栗、核桃、櫻桃、桃、梨、杏樹、石榴樹、桑樹和柿子樹等。此外,還生長有大量的荊條、牛疊肚、野百合、白皮松,等等。特色植物有何首烏、穿山龍、青檀樹、野葡萄、九死還魂草,等等。
> 八戒含笑
> 瑞年四首
02
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地質人員發揮專業優勢,不僅探明了曹家莊的地質遺跡資源,還經過多方調研,梳理了村莊的人文歷史脈絡,通過地質調查、地質測試等手段明晰了曹家莊前寒武紀基底巖石對土壤、水和農作物品質的影響,建立起地質文化與生態農業之間的有機聯系,不僅豐富了泰山地質文化的內涵,也健全了泰山全域旅游的地學科普內容,為曹家莊生態文明發展、實現經濟產業轉型提供了有效支撐。
曹家莊村史文獻記錄不甚完整,據村內居民口述,本村初名濼莊,有一座年代久遠的濼莊碑(碑立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該碑現被岱廟所收藏;其后,村內王姓居民日益增多,但村落因洪災而損毀大半;再后,曹氏祖先來此定居并開枝散葉,故改名為曹家莊。
泰山名寺自古有六,即神通寺、靈巖寺、玉泉寺、竹林寺、普照寺、藏峰寺,其中,藏峰寺正位于曹家莊內。藏峰寺原址位于駱駝嶺以東的山峰處,起初由竹林寺寺僧定祿于元代初期在此選址,至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由寺僧福巖開始興建,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建成,竣工后該寺成為岱西佛家道場之一。藏峰寺的發展歷史,記于“重修藏峰寺記”石碑之上,該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由住持法慈大師所立,碑文由明泰安州人、寧晉縣知縣張璉所撰,該碑全面記載了藏峰寺的地位、創始和興衰,同時記錄了法慈大師耗時十年,在藏峰寺現址修大殿、塑佛像、建佛堂、構四門、打石塔、墾僧田、種果樹的艱辛歷程,生動的刻畫了曹家莊先民同心同德、發心重修藏峰寺的經過。時至今日,雖然寺內號稱千年不斷的怡心泉(原稱林泉、蓑草泉)已然干涸,雖然寺院僧舍已蕩然無存、僅見殘碑數塊,雖然遺址周遭現已不啻于供奉佛家道祖、同時還祭拜泰山老奶奶、龍王爺等道家仙班,駐足于此,人們仍然能體會到先民與天時命運抗爭的艱辛、轉而寄希望于神靈庇佑的誠摯訴求。
作為五岳之首,東岳泰山的文化傳承與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緊密相連。自春秋戰國時期,陰陽學、五行學出現之后,泰山即被視為陰陽交替和萬物發育之地;東漢道教產生以來,“泰山治鬼說”日漸流行,泰山神相應地便掌管了天下生殺大權,一變而為閻王殿。泰山的神話傳說與中華歷史的文化傳承不斷耦合,經過千百年的豐滿、完善和再創作,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它們與泰山保存的歷代石碑、石刻一道,見證了封建王朝的興衰更迭、見證了中原民族的起起落落,泰山成功地將廟堂之高的封禪文化與江湖之遠的神話傳說相融合,最終成為了華夏最為壯麗的民族符號之一。
與泰山腳下的其他村落一樣,曹家莊的村民長期奉行“靠山吃山”的生產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泰山石的開采和加工。作為泰山文化的一種衍生品,泰山石是民眾祈福和寄托愿望的客觀實體。民間普遍認為,泰山石具有安邦、鎮宅、辟邪、消災的神奇功效,又被賦予穩如泰山、時來運轉的吉祥寓意。
> 鼉臥石山
> 巖溝石穴
03
優越的資源稟賦
曹家莊早期的經濟來源主要以開采加工泰山石材為主,旅游相關經濟產業起步較晚,屬于泰山景區周邊發展較滯緩的村莊。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禁止開山采石、保護泰山地質景觀,曹家莊開始逐步調整產業結構,探索新的村莊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曹家莊的村民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加工女兒茶和人工養殖螭霖魚。其中,茶葉種植年產值達560余萬元,是曹家莊的支柱產業。
曹家莊村域發育的二長花崗巖屬相對富鉀的母巖類型,而“富鉀”使其土壤肥力對于種植茶葉等經濟作物具有天然優勢。村內近300戶村民,采用大棚種植方式,使得香氣怡人的女兒茗茶采期持續延長,成為我國茶產地極北之界的代表。
科研人員對曹家莊內的農田土壤、新鮮茶葉,以及水樣進行了測試分析。結果顯示,該村土壤土質良好、無重金屬污染,女兒茶符合我國有機茶、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茶葉等標準,且村內源自泰山的山澗水符合飲用富鍶水國家標準。
螭霖魚是一種產于泰山山澗溪流中的小型魚類,在自然條件下,野生螭霖魚長不足20厘米、重不超過100克,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曹家莊因為良好的地質環境,在養殖螭霖魚方面走在了前面,目前已經成功培育了從魚苗到5年期的螭霖魚,人工養殖已初具規模。
村民們在充分了解曹家莊的地質優勢后,對自身的發展更加有了底氣。發展“地質+生態農業”型地質文化村,不僅為曹家莊指明了發展方向,更為曹家莊的發展植入了靈魂,讓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走上了科學且可持續發展的特色之路。
04
豐富的研學旅游
風景宜人的地質文化廣場,是曹家莊地質研學旅游的第一站,在這片綠草翠竹環繞的廣場之上策劃設計了講好泰山地質故事的泰山巖石家族影壁墻、三大巖類景觀墻、人文歷史展示墻。三大巖類景觀墻將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每類巖石標本各展示了9塊,這些標本采自我國不同地區的代表性巖石,其巖石形成的時代跨度可達38億年。
此外,村中將地質時代與民俗相融合,在現有民宿旅游資源中增設地質文化元素,打造出以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地質時期為主題的6個地球歷史小院,讓游客在住宿的同時學習了解地球科學知識,提升民宿休閑維度與內涵,全面提高游客體驗。村中鋪設了一條回顧地球46億年間重大地質事件的道路,同時以地質遺跡為基礎,規劃了數條難度不一的研學游覽路線。在每個地球歷史小院,可以看到很多蘊含地質元素的陳設,有擺放在桌椅旁邊的地質類科普圖書,有院落里陳列的泰山石,還有房間里懸掛的一張張地質景觀畫······
創建地質文化村、系統規劃曹家莊地質研學的特色旅游形式,除了可以發展泰山周邊鄉村經濟,對于承接泰山景區的文化旅游服務功能也具有重要意義。在建設曹家莊地質文化村的過程中,地質專家不僅從物質基礎、成景條件和成景過程三方面對地質遺跡資源進行系統研究和科普解析,而且針對典型地質現象和特色景觀開展細致的成因剖析,注重提升研學景觀科學內涵。以地質文化路線串聯曹家莊的特色茶園體驗區、生態采摘體驗區、特色旅游體驗區、特色文化游覽區和休閑康養體驗區,顯著提升曹家莊的可游覽性和科普趣味性,帶動村內旅游和農產品展銷經濟收入。
> 三大巖類景觀墻
05
美麗的鄉村建設
> 天朗氣清曹家莊
建設地質文化村的根本目的,是為鄉村振興規劃融入地球科學的文化要素,從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等各個方面,為鄉村長遠發展和美麗鄉村注入新的活力。
遠山、近舍、茶園······一幅幅鄉村農趣圖呈現在眼前。依山傍水、風景秀美的曹家莊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其中既有位于村莊兩側山地的多種奇石和地貌景觀,又有遍布于村內各地的女兒茶田、茶廠,更有已成產業的螭霖魚養殖場、櫻桃園和板栗園,等等。曹家莊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地質遺跡資源,游人在觀賞的同時,更能從地質科學的角度,一窺這些景觀的形成過程。
據了解,曹家莊現有茶園面積500余畝,整個村域范圍均有茶園分布。由于獨特的氣候環境、更長的生長周期、巨大的晝夜溫差條件,使得曹家莊的女兒茶更加肥厚飽滿,有機成分更加豐富而味道濃郁。泰山女兒茶的種植、采摘與炒制加工,已經成為曹家莊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村內從事泰山女兒茶相關產業的人數為312人,占本村全部人口近1/3,村內茶葉及其相關產業的年產值為560余萬元。泰山自然景觀、文化元素與茶文化氛圍交叉融合,成為曹家莊獨特的發展條件。沿著村內的沿河步道緩步而行,在女兒茶體驗區、螭霖魚品鑒區和林果采摘區,零距離領略都市煩囂之外的自然恬靜。此外,地質人員最近在村西發現了一處規模可觀的地熱資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溫泉療養將成為曹家莊旅游的另一特色。
地質文化村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指導下,按照“地質為基、文化為魂、融合為要、惠民為本”的基本定位,將地球故事與村民故事融合、農業地質與農耕文化相融合、環境地質與村民生活融合,打造“村新、景美、業盛、人和”的宜居宜業新農村。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高度重視地質文化村的規劃建設及其社會效應,專門從景區財政劃撥專項資金累計520余萬元,用于曹家莊地質文化村的建設經費。在地質文化村建設過程中,曹家莊村民積極參與,由村委代表廣大村民提出自身實際需求,并將需求與地質文化村建設理念相融合,切實支撐地質文化村建設工作。在各類設施的施工建設階段,地質文化村建設工作以各種形式邀請村集體和村委參與其中,提高村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通過地質文化村的建設,曹家莊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保護環境的意識得到提升,村內典型地質遺跡資源得到妥善保護。
地質文化村的建設為村內產業帶來新的宣傳點,吸引了更多游客。未來曹家莊將繼續強化自然村莊建設,圍繞生態農業以及新發現10余處地質遺跡點科學規劃,大力培植生態農業和地質科普研學等新的經濟增長點。地質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農業資源的有機融合,助力曹家莊全面實現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走出了一條科普地質、科學知識和特色生態農業并舉的鄉村發展之路,創建“地質+生態農業”型的地質文化示范村。
作者: 張麗華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