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園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
作者:朱末
來源:深氪新消費(ID: xinshangye2016 )
虧損、關店、大股東頻頻減持套現......水果零售龍頭百果園攤上大麻煩了。
據其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百果園實現收入102.73億元,同比下降9.8%,除所得稅前虧損為3.91億元,上年同期則盈利為3.81億元,縮水超7個億,這是近五年來百果園第一次凈利虧損。
戲劇化的是,就在去年1月,百果園還信心十足地計劃未來十年內營收突破千億元、線下開出超萬家門店,但風云巨變宛如一出戲。
截至2024年底,百果園的零售門店同比凈減少966家,僅剩下5127家零售門店。期內加盟店數量從6081家減至5116家,減少965家,平均每天關店近5家。
事實上,此番業績爆雷并非突然,翻閱往期業績已能窺見端倪。2019年至2022年,也就是百果園上市之前,其營收分別為89.77億元、88.56億元、102.92億元,期間營收增速分別為-1.35%、16.21%、9.93%,歸屬凈利潤分別為2.49億元、0.49億元、2.30億元、3.23億元,期間凈利潤增速分別為-80.33%、369.49%、40.35%。
2023年1月,百果園掛牌港交所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后,公司業績火速變臉,營收增速卻驟降至0.69%,歸屬凈利潤增速降至11.88%;進入2024年上半年,百果園營收、凈利則雙雙負增長,分別同比下滑11%、66.06%。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以來,百果園的股東們就開始頻繁減持。去年11月底,常務副總裁焦岳率先出手,減持317.8萬股,輕松套現近400萬港元;12月16日和2025年1月13日,焦岳又分別減持330萬股和114.65萬股,兩次操作共套現570萬港元,持股比例從年初的7.6%驟降至4.05%。
更狠的是,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吳戰篪在11月11日直接清倉,賣掉20萬股,套現31.4萬港元,果斷“割席”,似乎連自己人都對百果園失去了信心。
曾幾何時,百果園以“高端水果專家”的定位成功脫穎而出,逐漸成長為國內最大的水果零售商,巔峰時會員人數超過9000萬,復購率超45%,硬生生把水果生意做成了中產生活方式的象征。
現在的百果園,不僅深陷虧損泥潭,更被消費者和資本市場所拋棄,如此巨大的落差背后,百果園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
01
眼看它起高樓
百果園拿到的發家劇本,堪稱完美。
2001年,來自農村的余惠勇用自己手里僅有的400塊錢,創辦了深圳百果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2002年7月28日,百果園開出了首家門店,開業第一天就賣出了1萬8的銷售額,單月銷售額突破40萬元。
成立之初,百果園的服務目標就很明確,那就是以家庭為單元的城市中產,門店大多數都是開設在中高端小區旁邊。
為了實施自己開水果連鎖的“宏偉”計劃,余惠勇還專門到香港拜訪了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但經濟學家在聞言后,直接給余惠勇澆了盆冷水:“這么大一個品類世界上沒有,一定不符合商業本質。”
然而,這盆水非但沒能澆醒余惠勇,反而點燃了余惠勇的斗志:“既然全世界都沒有,干成了不就成世界老大了嗎?”
劍走偏鋒的余惠勇為百果園定了條規矩:做最好吃的水果。不得不說,當時百果園的品質水果,實實在在地切中了中產家庭的消費升級需求,比如引入日本晴王葡萄、馬來西亞貓山王榴蓮等小眾高端水果,以稀有產地和品種名稱建立“可感知的價值差異”后,消費者對于百果園的好感度直線上升。
不但如此,被百果園選中的產品,到了銷售端會被分成不同等級,拿山東紅富士蘋果來說,會被分成18個標準等級,大小、甜度都是水果分級的基本指標。甚至為了生產高端水果,余惠勇還注冊了3家公司,從源頭管控抓起。
靠著這套高標準,百果園的貴價水果成了送禮場景的社交貨幣,精美的包裝禮盒、稀有的水果品種,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除了水果,更贊的還有百果園的“變態級”服務。百果園制定了“不好吃三無退貨”政策,消費者如果對水果口感或品質不滿意,就可以無小票、無實物、無理由退貨。百果園還提供水果洗切服務,這一招“高端體驗”留住了很多“貪圖方便,懶得切洗水果”的消費者。
與一般連鎖店不同,百果園還打破了傳統的“合伙人模式”,實現“員工加盟商化,加盟商員工化”,這樣,隨著培養出的新店長越來越多,開店的速度也就越來越快,讓百果園得以迅速搶占市場。
乘勝追擊,百果園不斷在行業內更新著輝煌履歷:2015年9月,百果園完成4億元A輪融資,創下水果行業史上最大A輪融資,同年11月,百果園并購北京最大的水果連鎖零售企業果多美。
2016年5月,百果園牽頭發起并成立“優質果品產業聯合會”,同年12月,百果園并購水果電商一米鮮;2018年1月,百果園完成15億元B輪融資;截至2020年末,百果園的終端門店數超過4600家,會員超7000萬人,營收突破百億大關。
2023年1月16日,百果園在香港正式掛牌,市值沖到百億以上,躋身為中國最大的水果零售企業,風光無限。
然而,上市即巔峰的詛咒,百果園也未能逃脫。
02
眼看它樓塌了
百果園的業績崩塌,來得比想象中更快。
2024年,百果園交出了一份相當難看的成績單。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收入102.73億元,同比下降9.8%,除所得稅前虧損為3.91億元,上年同期則盈利3.81億元。要知道,即便在疫情尚未完全過去的2023年,百果園的盈利還有3.62億元。
但百果園的業績變臉,并非沒有征兆。首先,從行業角度來說,水果行業存在天然短板,水果易腐、保質期短,損耗率高(10%-20%)。此外,水果行業還具備非標品特性,水果品質受產地、氣候、種植技術影響大,標準化難度高,導致采購成本波動大,品控復雜。
正因如此,盡管百果園建立了果品分級標準(如“四度——味——安全”),并嘗試與果農深度合作、數字化管理,但實際執行中仍難以避免出現品控漏洞。加上為了沖擊萬店規模,百果園一再放寬加盟門檻,不斷犧牲一些品質保障和服務,導致質量問題層出不窮。
從“腐爛果切”到“農藥超標”,近年來,百果園屢次登上監管黑名單。黑貓投訴平臺的兩千多條投訴中關于水果變質、售后推諉是投訴重災區,百果園的口碑江河日下。
▲圖/黑貓投訴平臺
去年“315”期間,百果園武漢銀海雅苑門店被曝光諸多嚴重食品安全問題,如員工無健康證上崗、用腐爛水果制果盤高價售賣、售賣隔夜水果等問題,引發強烈的信任危機,付費會員一年流失10萬人。
其次,從市場競爭層面來看,生鮮電商的崛起和社區團購的沖擊,讓百果園的優勢變得越來越微弱,曾經引以為傲的“精品戰略”反倒成了致命枷鎖。
比如,百果園強調的“源頭直采”,如今任意打開一個電商平臺,都能找到掛著“現摘現發”字樣,標明原產地的水果,這意味著,消費者在采購水果時擁有了更多選擇,百果園只是諸多選項中的一個。
更讓百果園頭疼的是,競爭對手個個實力強勁。山姆宣布投入9億元進行價格補貼,推出“長期降價清單”;京東在北京開設售價折扣超市,打出“天天低價”的口號;盒馬以奧萊店模式快速擴張,這些競爭對手的低價促銷策略,直接影響了百果園的高端產品銷售。
試想,當百果園的水果價格比生鮮電商高出1.5-2倍,而品質卻無法保證時,消費者心中的天平會傾向哪邊,答案不言而喻。
而社區團購模式的興起,讓消費者發現,相對低廉的價格也可以購買到品質不錯的新鮮水果,自然會對百果園的“貴價水果”不買賬。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車厘子、榴蓮、陽光玫瑰等“貴族”水果價格紛紛跌下神壇,消費降級成了主流趨勢,百果園又成了消費者眼中的“水果刺客”。
種種因素之下,百果園走上了下坡路。
03
自救能起效嗎?
面對頹勢,百果園不是沒有積極自救。
2024年年初,百果園將品牌理念由“好吃水果”升級為“高品質水果專家與領導者”,試圖做強單品凸顯差異化,并對門店進行大規模翻新;緊接著,百果園宣布暫停收取特許權使用費,對新加盟商提供“免加盟費+裝修補貼”。
為了提高品牌形象,拉近和年輕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百果園還重金聘請知名演員楊冪為品牌“美好生活大使”,希望借助楊冪的流量來提振銷量。
▲圖/百果園微博
2024年下半年,百果園又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啟動“高品質高性價比領導者”戰略,推出“好果報恩”活動,鼓勵所有門店每周提供一種售價優惠的水果作為引流產品,增加中低端水果的供應比例。
然而,盡管這一舉措在某些程度上維持了銷售額,但卻導致毛利率降低,且降價、補貼、請明星都大幅增加了營銷開支。2024年百果園的銷售費用高達6.05億元,同比增加約25.5%,使得百果園利潤空間進一步下滑,虧損窟窿加大。
百果園的平價策略,又讓加盟商苦不堪言,低價產品與高端門店定位產生強烈沖突的代價,承受的只有加盟商。很多核心商圈的門店月租金成本都在十幾萬,加盟商們難以承受客單價持續走低,百果園新推出的“零加盟費”舉措看似吸引人,但單店投資回報周期卻從2年延長至4.5年,對加盟商談不上友好。
即便百果園愿意持續犧牲毛利率,但這種“低價”并不具備可持續性。對于山姆等商超來說,水果只是引流工具,價格可以壓得很低乃至虧損,并無太大影響,但對于百果園來說,水果就是大部分盈利的來源,相當于自斷生路。
再者,百果園引以為傲重金打造的供應鏈如今已有被趕超之勢,百果園能實現泰國金枕榴蓮從枝頭到門店72小時直達,損耗率控制在5%以內。但在社區團購“以銷定采”的預售模式下,如樸樸超市的損耗率已降至3%,且無需承擔冷鏈倉儲的固定成本;美團旗下的小象超市也憑借“前置倉+即時配送”模式極大壓縮成本,比百果園的平價系列更實惠。
不只是價格,時至今日,百果園門店仍以到店購買位置,線上收入占比僅3.2%且毛利率為負,但樸樸超市的“30分鐘達”服務覆蓋生鮮、日用品全品類,能夠輕松實現“手機下單買水果”的場景需求。不管從哪個維度看,百果園都是劣勢方。
從走上神壇到云端跌落,無論是口碑的下滑,還是業績的失利,都讓百果園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與其追逐虛幻的萬店之夢,倒不如靜下心來想想,如何“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這才是百果園的當務之急。
寫在最后:安利一個寶藏讀書博主
你能想象,一個在工作崗位上干了36年,到了60歲依然在這個崗位上拼命的老員工卻被停發了工資,完全靠著推銷出去一份商品賺一份傭金來為生嗎?而這個故事描寫的主角的家庭,不是什么貧窮階層,像男主威利這樣的家庭,房子車子家電什么都有了,還有兩個兒子,男主外女主內,推銷員的工作在社會上也是體面的,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美國中產家庭。
這個故事來自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
《推銷員之死》這部作品首次上演是在1949年的美國,在中國第一次上演的時間是1983年的北京人藝,我不知道當時看的人能否感同身受。因為那時候剛改革開放,商品房剛剛興起。1991年住房信貸業務才開始起步。恐怕很難想到,四十年后,我們也會面臨房貸、分期付款等類似的困境。
這種困境,有很多名詞來解釋,你可以說是中產階級的困境,可以說是后現代社會人的困境,工作對人的異化等等……
夏不綠,不著名作家,出版書籍十余本,售出多部影視版權,用寫作丈量生活的塵埃。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