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字(LED)的進化史
如今,發光字(LED)已普遍應用于現代生活當中,但您有沒有想過“LED燈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在廣告牌、路標、電視、汽車等等都能看見LED的身影,但實際上它誕生不過半個多世紀,它在提供更好光效的同時也達到了節省能源和成本的效果,因此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以至于將它的眾多競爭對手例如白熾燈等產品踢出了歷史的舞臺。
引發人們研究LED發光技術的前奏是在1907年,向金剛砂(碳化硅)晶體施加10伏電壓時會發出淡黃色的光,該發現由英國馬可尼實驗室的實驗員亨利·約瑟夫·朗德(Henry Joseph Round)首次注意到,然而,正式對此進行研究并提出工作理論的是來自俄羅斯的奧列格·弗拉基米羅維奇·洛塞夫,他在1927年發表了論文“發光碳化硅探測器以及晶體的探測效果和振蕩”。
LED似乎因為這場發現有了誕生的苗頭,然而幾十年來卻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直到尼克·何倫亞克(Nick Holonyak Jr)的出現。他被稱為“LED之父”,在26歲就已拿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工程的博士學位,29歲就職于通用電氣,并在他34歲那年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可見光發光二極管(LED),那是一個紅色 LED。而1972年,他所帶的學生喬治·克勞福德(M.George Craford)發明了第一個發出黃色光的LED。
在LED誕生之時,它并未得到廣泛應用,僅僅在超高端的實驗室設備中用作指示劑,因為它的價格非常昂貴,大約每顆200美元。不過,在硅谷發展史上占據重要歷史地位的飛兆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打破了LED只能在小范圍場景應用的局面。 20 世紀 70 年代,飛兆半導體公司通過采用創新的封裝方法和平面芯片生產工藝制作發光二極管,成功地將單個 LED 的成本降低至 5 美分,使之成為了具有多種用途的商業產品。
進入上世紀80年代,LED 變得更亮、更可靠。第二代 LED 技術實現了將多個 LED 串入單個電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后來LED 變得更適合戶外使用,因此被大量作為交通燈中白熾燈泡的替代品,在取代熒光燈泡和霓虹燈等照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如今, LED 技術廣泛用于商業、工業和住宅應用。在大街小巷中,發光字隨處可見,為企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宣傳作用,然而白日里看不出發光字之間質量的差別,到了夜晚便可一分勝負。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市面上制作發光字的商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也因此良莠不齊,其中設計的人性化、壽命、亮度、能源效率等方面差別甚大,擇良木而棲會是一個省心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