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11月23日,約翰·拉貝出生在德國漢堡,他的父親是一名船長。
1896年,拉貝的父親病逝。初中畢業后,拉貝不得不中斷學業,在一家出口商行當伙計,后前往非洲東南部的葡萄牙殖民地莫桑比克的一家英國公司工作數年。
1908年8月2日,約翰·拉貝從德國漢堡啟程,8月18日到達北京,未婚妻道拉(多拉·拉貝)也隨后來到北京,他們在北京結為伉儷。
1910年10月,約翰·拉貝在北京結婚。出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他收集了大量有關北京的照片和繪畫,并附以對近代北京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詳細記錄。
在拉貝自家的花園中亦庇護了600名左右的難民
1911年,約翰·拉貝應聘到位于北京東城蘇子胡同的德國西門子駐北京分公司做會計兼文書。先后在北京、天津分公司工作,期間曾短暫回國。
1931年11月,約翰·拉貝任德國納粹黨南京分部副部長,開始書寫《拉貝日記》。
1934年,約翰·拉貝主動在南京他的住處附近建造了一所德國學校。
在日本飛機的轟炸下,拉貝帶著頭盔辦公
1937年11月,侵華日軍開始襲擊南京時,約翰·拉貝在南京的住所(同時也是辦公地)南京市廣州路小粉橋1號,作為南京安全區收容難民的25個國際安全區之一,保護了600多位難民。作為南京國際安全區主席的拉貝和其他國際友人一同,協同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在其負責的一片3.88平方公里安全區內,拯救了超過25萬中國人的生命。
拉貝與南京國際安全區委員會部分成員
1938年4月南京難民區國際救濟委員會全體職員合影
此時拉貝已經回國
1938年的新年,難民收容所的難民們在約翰·拉貝宅邸的院子里排隊向拉貝三鞠躬,獻給他一塊寫著“您是幾十萬人的活菩薩”的大紅綢布。同年2月拉貝離開南京,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對拉貝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國民政府授予拉貝三色彩玉勛章,編號98。
南京拉貝故居與拉貝雕像
約翰·拉貝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捍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記錄了日軍暴行的500多個慘案;他帶領他的委員們尋求國際援助,募集資金,購買糧食和藥品,特別是歷盡艱辛,從上海搞來了能預防腳氣漫延的蠶豆。難民們對他頂禮膜拜,稱他為“活菩薩”。為表達對拉貝的敬意,麥卡勒姆牧師專門譜寫了一首《南京難民合唱曲》,歌詞幽默中隱匿著辛酸:我們要蠶豆做早飯,我們要蠶豆做午飯……開始,難民們都不知道他是拉貝,都稱他愛得培先生,他盡自己的所有能力保護了25萬難民,供他們吃喝住。他對婦女兒童非常關愛,對敵人卻相反。一次,難民區圍墻翻進一個身配刺刀的日本兵,難民們大驚,急忙呼喊拉貝,拉貝急忙趕來,對日本兵大加斥責,日本兵連連認錯,準備從大門出去,拉貝命令他重新翻圍墻出去。難民們得到他的關懷,還經常得到食物 ;孩子們常常得到禮品。
1938年2月,西門子總部迫于壓力召回了拉貝。4月15日,約翰·拉貝回到德國,連續舉行報告會。6月8日,寫信給希特勒,提交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報告,但報告當時沒有公開(一般認為,由于德日為盟國,故德國當局禁止他發表在南京的所見所聞)。之后,他甚至一度被蓋世太保逮捕,同時帶走了6本日記和約翰·馬吉拍攝的影片膠卷。
南京國際安全區總部成員
左三為拉貝,時任安全區委員會主席
1941年開始,拉貝開始在德國整理日軍暴行。但這些真貴的記載,直到半個世紀之后,《拉貝日記》才最終以德文、中文、英文和日文出版。
戰后從1945年起,由于約翰·拉貝的納粹黨員身份,直至1946年被甄別為非納粹分子之前,不再是西門子公司的職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拉貝因曾是納粹黨員而先后被蘇聯和英國逮捕。
拉貝家的納粹旗幟
1946年6月,在證實沒有犯錯之后被同盟國去納粹化和釋放,但拉貝只能在西門子公司擔任辦事員和譯員,生活拮據,拉貝一家住在西門子城一間小房子里。
拉貝與家人
1948年,拉貝生活艱難到了僅能給孩子煮菜湯、大人啃干面包、全家一度瀕臨餓斃的地步。消息傳來,不幾日,南京市民募捐1億元,經國民政府批準按市價2000美元轉匯至德國援助拉貝。
晚年拉貝和妻子
1950年1月5日中午,拉貝在柏林的公司突然中風,晚上去世。日記資料由他的孫子保存。親人將他安葬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墓地。后墓碑存放在柏林外孫女的車庫里,中國駐德國大使請求將這塊墓碑贈送給南京。1997年,約翰·拉貝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
拉貝的墓碑
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保存
1996年,《拉貝日記》在美籍華人張純如女士1及邵子平博士2等人的尋訪下得以重見天日,12月13日在美國紐約的南京大屠殺紀念大會上,拉貝外孫賴因哈特女士將2000多頁的日記副本首次向外界公開,立即引起轟動,成為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日記中記述了城區內的600多個案例,很多可與其他資料互為佐證,如幸存者李秀英等。
1997年8月,在整整60年之后,時隔南京大屠殺一個甲子輪回,《拉貝日記》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開出版,著名史學家胡繩作序;當年底,在前德國駐華大使埃爾文·魏克德先生的努力下,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貝日記的德文版。(無論是德文版還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記原文的部分節選,章節選擇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則是日記全本。)
《拉貝日記》共有20本。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記錄為其中的10本。是他在1937年(丁丑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撰寫的日記,2460頁,名為《敵機飛臨南京》“戰時日記”,記錄了他親身經歷的這一段歷史。
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梁怡發表的文章《南京大屠殺見證者約翰·拉貝眼中的老北京》稱他為“南京的辛德勒”“他是南京大屠殺的見證人,被南京視為仁愛的典范”。人民畫報社發表專題文章《約翰·拉貝:“東方的辛德勒”》評價他為“南京大屠殺中的洋菩薩”。文中還提到2009年在中國網友票選的“十大國際友人”中,拉貝名列第二位,僅次于白求恩。南京大學檔案館館長湯道鑾在接受拉貝和平獎時說道:“他是個好人,他知道人的尊嚴。”
托馬斯·拉貝在祖父的紀念銅像前
2013年12月,拉貝墓園由南京市政府修繕完畢,坐落于德國首都柏林西郊,而修繕后南京市政府更是支付了墓地四十年的租金。紀念碑上這樣寫著:
感恩永遠銘記拉貝先生的國際人道主義善舉!
2015年1月5日,楊惠群總領事出席悼念約翰·拉貝活動時評價他為“南京好人”,稱“他崇高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深受中國人民的敬佩”。
2018年8月14日,約翰·拉貝的墓地被柏林市政府列為柏林市榮譽紀念墓地。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拉貝之孫向中國求助,南京市政府籌集的30000只口罩、620瓶抗疫藥品和200套防護服,隨即送抵德國。
托馬斯·拉貝夫婦在海德堡接受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物資捐贈
文中注釋:
①張純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國華裔女作家、歷史學家,祖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新渡口街道。
張純如的引人注目之處在于,她善用新穎獨特的手法描述華人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揭示鮮為人知的中國歷史和美國華人史的重要史料,其《錢學森傳》《南京大屠殺》《華人在美國》等作品。特別是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殺》描寫了日軍在南京強奸、虐待、殺害大批中國平民的詳情,被紐約時報列為推薦讀物,被書評稱為年度最佳書籍之一。
立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張純如塑像
②邵子平,美國“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會長來自臺灣,是南京大屠殺鐵證“馬吉影片”和《拉貝日記》的主要發現者。
2019年今年年初,邵子平領到南京為其特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和居民身份證。3月,臺灣當局宣布注銷他的臺灣戶籍。
2020年7月,邵子平獲得“南京好市民”榮譽稱號。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