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一瓶“麥卡倫1926年”又被推上了蘇富比拍賣會,不出意外,價格再創新高,達到218.75萬英鎊,約合1965萬人民幣。
麥卡倫1926年
算起來,這瓶酒的年齡已經97歲,要是換成人類,估計老得都快沒人樣了。
價錢是大摩18年的1萬倍;格蘭菲迪18年的2萬倍……
97歲的酒比18歲的酒更好喝嗎?味道比它們鮮美1萬倍、2萬倍嗎?
把這種“神酒”的美味吹上天,也沒人知道。
因為沒有人會買回家,打開喝一口。
這種產品,已經遠遠脫離了酒的屬性,更多是一種金融產品。
這種產品不斷在買家和賣家手中轉來轉去。
賣家當然喜歡買家越多越好,但買家成全了賣家之后,估計賣家會內心竊喜,并暗罵這個買家。
當然,這時候,賣家就會想起上一個賣家,那時候別人也是這么看他自己的吧?
一種威士忌,價格不斷高漲,除了品牌、稀缺性之外,還與潮流與趨勢有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調和威士忌的天下,皇家禮炮是尊貴的象征;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后,單一麥芽威士忌開始成為趨勢,價錢也是水漲船高。
麥卡倫已經等同于威士忌行業的勞斯萊斯。
這幾年,隨著人們越來越追求極致,單桶威士忌價錢更是扶搖直上,就連主打單桶威士忌的IB廠商的酒,價錢已經開始與OB廠商的不分伯仲了。
可是,單桶、單一麥、調和威士忌味道的差別,真的有價格差別那么大嗎?
還有威士忌的年份。
遙想當年,18年的威士忌,已經快屬于頂配了。
但是這些年,人們越來越沉溺于對年份的追求,18年已經淪落到了基礎款,25年、30年、40年已經屢見不鮮。
對于廠家來說,一般會推出一些頂級款,其實就是利用消費者心理,起到一種價格錨定的效果,死貴死貴的,不僅賺足了眼球。而且這時候,你會發現主力款的價格“只有幾百幾千”,似乎不那么昂貴了。
最近參加了幾個酒友會,發現越是年輕的一代,現在基本只喝大品牌威士忌和小眾威士忌,麥卡倫、大摩、格蘭菲迪、高原騎士、巴布萊爾、克里尼利基……
二三百元的威士忌都不在他們眼中了,很多時候都是千元價格起跳。
難道自己已經落伍了嗎?
一款威士忌一旦成為社會追捧的潮流,價格就是扶搖直上,顯然不是因為制作成本提高了。
對于普通人來說,我們喝威士忌,如果想要高性價比,其實完全沒必要追隨潮流,找到自己合適的就好。除非家里有礦,否則只能被鐮刀收割一把。
每一種酒,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點和個性,找到你喜愛的就夠了。
威士忌的美好就在于都能給我們帶來美好的記憶和回味,就像苦樂交織的人生。
世上美女千千萬,這個不行咱再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