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知密州后,曾救了很多棄嬰,那么,如果我拿出一個截然相反的問題,大家會不會覺得驚駭呢——
子瞻他殺過人嗎?
我以前也從沒想過這事,然今天讀到《和梅戶曹會獵鐵溝》,才曉得,原來我們的蘇大人,也是殺過人的。
這句詩是:
竿上鯨鯢猶未掩,草中狐兔不須驚。
既以打獵為題,因此,前一句在網上被人解為捉了很多大魚挑在竹竿上。
然則,蘇軾在這句下面有自注:
近梟數盜。
梟首,即懸首示眾。
鯨鯢,雄曰鯨,雌曰鯢。想起大概兩年前很流行一句話,一鯨落,萬物生。盡管當時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實際上,他們對于這條魚鯨的態度,正是鯨鯢的引申意:
《左傳 宣公十二年》有記: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
此處的鯨鯢,喻兇惡之人。
有趣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大概后來頗為后悔,覺得自己人云亦云沒有思考能力吧。
不扯遠了。
作為太守,蘇軾乃密州保境安民的總負責人。不久之前一首詩里,他還提到:
磨刀入谷追窮寇,灑涕循城拾棄孩。
(劇照)
實際上,百姓遺棄孩子與有人去當強盜,乃是一體兩面,原因他在《論河北京東盜賊狀》里寫得很清楚:
河北、京東比年以來,蝗旱相仍,盜賊漸熾。今又不雨,自秋至冬,方數千里,麥不入土,竊料明年春夏之際,寇攘為患,甚于今日……乃知上不盡利,則民有以為生,茍有以為生,亦何苦而為盜?其間兇殘之黨,樂禍不悛,則須敕法以峻刑,誅一以警百。今中民以下,舉皆闕食,冒法而為盜則死,畏法而不盜則饑,饑寒之與棄市,均是死亡,而賒死之與忍饑,禍有遲速。相率為盜,正理之常。雖日殺百人,勢必不止。
意思有幾層:
一、蝗災旱災持續不斷,老百姓沒有飯吃,不得已去偷去搶。哪怕中等人家,都是如此。做個良民,可能餓死;聚而為盜,也可能被抓到處死,但好歹能多活一陣。
二、對那些極為兇殘的首惡分子,當然還是得殺,腦袋掛在城頭,總還有點威懾力。
三、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明年的災害可能比今年還厲害,不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光殺有什么用呢?猛殺又如何?
從以上詩、文我們已經了然,蘇軾有好生之德,但又不能不殺人。但他對殺人的效果是很懷疑的,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還是得讓老百姓有飯吃。哪怕一天能吃頓半飽的,也不會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干違法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