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一本櫻花為象征,探討日本人的審美和精神的書,名字叫做《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櫻花被日本人視為國花,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日本人骨子里那種 “與其狂妄地追求永恒,不如抓住瞬間的殘美”的精神底色。
本書以日本社會生活中的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等為切入點,討論了日本人對美的體會,對生死之道的領悟,作者有意識地從文化的角度解讀歷史,通過對日本人精神底色的探究,為理解日本民族的歷史進程提供了新穎的視角,讓讀者感受了日本文化那種“具體入微”的美麗,嘗試了那種“花是櫻花,人是武士”的“忍戀終極”的落花之美。
1.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
櫻花之所以成為日本的象征,是因為櫻花的精神。
櫻花的生命很短暫,在日本有一民諺說:“櫻花七日”。就是說,一朵櫻花從開放到凋謝,大約只有7天,整棵櫻樹從開花到全謝大約16天左右,形成櫻花邊開邊落的特點。
最為重要的是,櫻花總是在開得絕美的時候頃刻間凋零,不污不染,非常干脆,那份絕決就有了令人震撼的力量,這就是櫻花精神,也就是日本人所說的“櫻花情結”。
日本人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即使死,也該果斷離去。在平安幕府時代,武士們將櫻花的瞬開瞬落,當作他們“視死如歸”的氣概,認為人生和櫻花一樣短暫,應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跡。武士們如果失敗,就在櫻花樹下剖腹自盡。
相傳,以前櫻花只有白色,英勇的武士選擇在心愛的櫻花樹下剖腹,所以櫻花樹下血流成河,從此櫻花開出了紅色的……櫻花的花瓣越紅,說明樹下的亡魂就越多,就越體現了“日本的精神”。
日本是櫻花的國度,一到春天,櫻花似雪,游人如織,不絕如縷,大有洛陽賞牡丹之勢。這個美麗的島國,大到街道、旅店,小到雕梁畫棟、手帕、扇子,處處都有櫻花的圖案,櫻花已然成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被人民奉為神明一般的存在。
日本的櫻花,花期一到,約好了似地便雪一般的鋪開來,魯迅先生曾說,“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云”,頗為壯觀。
走進公園,大片大片的櫻花像彩云一樣蓋在頭頂上,風來花舞,櫻花瓣兒像雪片一樣紛紛墜地,這就是讓日本人感動甚至心酸的“櫻花雨”。
2.所見之處,無不是花;所思之處,無不是月
閑寂古池旁,
青蛙跳進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俳句,是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作品。靜謐的古池塘邊, 萬籟俱寂, 一切似乎凝然不動。忽然,傳來一只青蛙躍入水中的聲音。全詩到此戛然而止, 似乎一切都已說完, 又似乎一切都未說完。古池、青蛙躍入水、水聲,三者的微妙配合,給讀者留下鐘聲般裊繞的無窮余味。
所謂俳句,是一種由三行17字音組成的日本傳統詩歌。原稱俳諧,是以表現市民生活為主的詼諧詩。但是,到了松尾芭蕉這里,他一改俳諧的滑稽性,開始追求詩的嚴肅性和意境美。
他在《笈之小文》中寫道:西行的和歌,宗祇的連歌,雪舟的繪畫,利休的茶道,“其貫道之物一如也”。不同的藝術,含有相同的“花月”之心。他們“以四時為友,所見之處,無不是花;所思之處,無不是月”。
松尾芭蕉的俳句,都根柢于禪,都有一股子深深的寂味。
春天剛來,鳶飛魚躍,可是在他看來,春天就要歸去,鳥和魚同他一樣,莫名地悲哀起來,他要代萬物立言,要言出“物哀”,所以就有了俳句“鳥啼魚落淚”。梅雨一來,春花都謝了,可還有松,有竹。在小倉山常寂寺,他一邊感受南風的涼意,一邊吟出:“贊美松杉,南風喧。”
到了秋天,一連幾天秋雨,草庵積水了,菊花被淹。數日,積水退去,松尾芭蕉發現:“雨水淹沒后,菊枝復挺立?!本栈軓突睿皇敲v易活,而是因為她堅韌,似忍者。而冬天的俳句,不能沒有雪。他寫道:“初寒降雨,猿想小蓑衣。”冬天的雨,寒入骨,連山里的猿猴,也想披件小蓑衣來過冬。
關于那首著名的俳句,還有一個小故事。相傳,松尾芭蕉在創作這首俳句之前,佛頂和尚去拜訪他。佛頂問:“最近如何度日?”芭蕉答曰:“雨過青苔濕?!狈痦斢謫枺骸扒嗵ξ瓷畷r,佛法如何?”芭蕉答曰:“青蛙跳入水里的聲音。”
可見,芭蕉俳諧中的“古池”、“青蛙躍水”、“聲響”都是禪宗里時、空、虛、無的象征?!肮懦亍笔菦]有時間的冥想,在“青蛙躍水”的導引下,發出激發生命躍動的“聲響”,層層蕩漾,抵達永恒的彼岸。
這種幽深的禪意,是只屬于日本的空寂之美,理性主義者們嚴格精確區分的沙粒與世界、野花與天堂、有限與無限、剎那與永恒,在這首詩里進入了一個無差別的契合境界,世界恢復了整一,人性恢復了和諧。
3.向死而生,落櫻之美,誘人祈望死亡
日本有一句著名的諺語, “花是櫻花,人是武士”,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櫻花與武士,命運酷似。
首先,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一株開滿了花的櫻樹縱使美,給人的感覺也是單薄的,惟有一座開滿了花的櫻林,才能讓人感覺春意逼人、美不勝收。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
其次,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零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零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零,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后毫無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的精髓與櫻花的氣質如出一轍,絕對的絢爛和堅韌之后是轟然的死亡,這正印證了泰戈爾的一句詩“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田園終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戰死沙場或者自殺才是理想的歸宿。
武士道的真諦,就是看透生死,于生死兩難之際,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沒有什么大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覺悟而勇往直前。而為了在關鍵時刻涌出死的決意,平素就應該視死如生。當你覺得什么時候死,都無所謂時,死反而會轉化為生。
死,什么時候,以怎樣的姿態來探望我們,誰也不知道。非情的世界,偶遇殘酷的命運,要平靜地接受它,不動如山。在神的眼里,所有人事,都不過如落花一瞬,所有的是非、善惡,都可以忽略不計,唯有美,被神關注。
花美數日,人武幾時?人不能選擇生,但可以選擇死,武士之死,如落花一瞬,美之極矣!落花一瞬,雖然是死,卻死得從容,死得美艷。而武士道就是死之道,帶著美感赴死,是武士道精神得以確立的根本。
在死神面前展現絕美姿態,便是日本武士一生的追求。真正的武士上疆場之前,用香熏透盔甲,在鎧甲插上花,而去打那一場必敗的戰斗。作為武士,不能骯臟難看的死,要死得如落花一瞬的美。
追求落櫻般瞬間之美,在最美的芳華消逝,變幻出櫻花漫天的景致,令死也沾染著神性的美感。西行法師曾吟誦道:我愿春之際,死于花之下,于釋迦涅槃望月日。落櫻之美,誘人祈望死亡。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