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12月30日,菲律賓民族英雄、革命者、國父何塞·黎剎被西班牙殖民當局處決。
菲律賓國父:黎剎醫生
黎剎是西班牙名RIZAL的譯音,黎剎的高祖父柯儀南(人們稱呼他為柯南哥),300年前移居菲律賓,當時菲國是西班牙殖民地,他取西人名叫多明戈·南戈。
菲律賓革命的領導人:黎剎、戴爾皮拉爾和龐塞
何塞·黎剎1861年出生在菲律賓內湖省卡蘭巴鎮,1875年,年僅14歲的黎剎獲得文學學士學位,隨后進入菲律賓圣道頓馬士皇家教會大學(University of Santo Tomas),主修哲學,兼修美術。后因母患眼疾,黎剎改讀醫科。
黎剎讀大學時的照片
1879年,18歲的黎剎發表愛國詩篇《給菲律賓青年》,此詩獲全國詩歌比賽一等獎,黎剎也因此被譽為“菲律賓青年詩人”。1882年,21歲的黎剎潛赴歐洲加入共濟會,在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法國巴黎大學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1885年,他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并留校執教。
1887年用西班牙文寫成《社會毒瘤》(另譯《不許犯我》)一書,揭露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人的殘酷統治,轟動一時,繼而他又推出力作《貪婪的統治》,號召人民發動革命推翻暴政。
1891年12月至1892年6月,黎剎與家人居住在香港島半山列拿士地臺門牌第二號,他每天下午2時至晚上6時在中環德己立街5號作眼科醫生。
黎剎(厘沙路)醫生在香港使用的名片
何塞.黎剎于1892年返回菲律賓,領導反殖民主義者的武裝革命,爭取獨立,遭到西班牙當局血腥鎮壓。
香港政府豎立在黎剎醫生故居的紀念牌匾
1896年12月30日,西班牙殖民地政府在馬尼拉槍決年僅35歲的反西志士黎剎。他英勇就義前,與一位來自香港的愛爾蘭姑娘約瑟芬·布蕾肯在刑場結婚,令人感動不已。他留給新娘和菲人的遺物之一,是愛國絕命詩篇《我的訣別》,呼吁同志繼續為革命努力。
黎剎刑場照
他的尸體被草草埋葬馬尼拉華僑義山側,后來他被尊為國父,其遺骸才移葬馬尼拉灣畔的黎剎廣場,矗立起紀念碑。
黎剎遭處刑的12月30日被定為黎剎日,最早是由菲律賓總統埃米利奧·阿奎納多于1899年設立的,作為紀念黎剎和所有在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期間為國捐軀者的國定假日。黎剎被處決地的馬尼拉灣岸邊公園,改名為黎剎公園,建有紀念碑,并有衛兵站崗,該公園常做為菲律賓重要國家慶典的舉辦地點。
在何塞.黎剎祖籍地,設有黎剎陳列室,供人參觀。
而黎剎作為一個和中國非常有淵源的華人后裔,也出現在魯迅先生的《隨感錄》中:
那時候不知道因為境遇和時勢或年齡的關系呢,還是別的原因,總最愿聽世上愛國者的聲音,以及探究他們國里的情狀。
2000年5月19日,菲律賓時任總統埃斯特拉達,專程到晉江市羅山鎮上郭村,參加黎剎塑像奠基典禮。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