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九年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一年。當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從此遠離官場,再也不過問政事。而熙寧九年的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宋神宗趙頊的第六子趙傭(后改名趙煦)出生,他將成為宋朝第七位皇帝,且他還是一個王安石的迷弟,正是因為趙煦,王安石最終得以配享神宗廟庭,并獲得謚號“文”。
元豐八年(1085年)二月,神宗病重,朝臣請建儲君,并建議由皇太后1暫時垂簾聽政。神宗同意后,當年三月,皇太后在福寧殿垂簾,將延安郡王為神宗祈福的手抄佛經出示給宰相等人。于是,奉制立延安郡王趙傭為皇太子,改名煦。最初,太子宮中常有紅光。此后,紅光更如火光一般。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諱煦,神宗第六子也,母曰欽圣皇后朱氏。熙寧九年十二月七日己丑生于宮中,赤光照室。初名傭,授檢校太尉、天平軍節度使,封均國公。
《宋史·哲宗本紀》
宣仁圣烈皇后高氏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初五日,神宗駕崩,皇太子即皇帝位。次日,大赦天下,并遣使告喪于遼國。初七,尊高太后為太皇太后,向皇后為皇太后,生母德妃朱氏為皇太妃。并由宰相王珪為山陵使,營建神宗陵寢。三月二十一日,由于群臣再三請求,哲宗才正式與太皇太后一同聽政。哲宗登基時,只有9歲,由高太皇太后執政。
宋哲宗昭孝皇帝肖像
高太皇太后執政后,任用保守派大臣司馬光為宰相,“凡熙寧以來政事弗便者,次第罷之”。司馬光上臺后,不顧一切盡罷新法(熙寧變法2),“舉而仰聽于太皇太后”。宋哲宗對此感到不滿。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皇太后去世。十月,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后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并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于嶺南(今廣西、廣東、海南),接著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
次年改元“紹圣”,表明紹述的思想,追謚王安石為“文”,允許其配享神宗廟廷。還一改宋朝對外孱弱的外交政策,正式停止與西夏的談判,還多次出兵討伐西夏,在元符元年(1098年)的平夏城之役,擊敗敵軍三十萬,是宋夏戰爭中少有的大捷,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但可惜天妒英才,宋朝在宋哲宗的帶領下剛有盛世景象,卻突然離世。宋哲宗自幼時有嚴重的肺結核,在當時已形成不治之癥。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至十月時,其子女連續夭折,哲宗十分悲傷。元符三年正月,哲宗開始病重,無法上朝。同月十二日(1100年2月23日),崩于福寧殿。
(元符三年)春正月戊辰朔,不受朝……(丁丑)三省、樞密院詣內東門問圣體,至申時,入對于福寧殿。上著帽,背坐御座,神色安愉……戊寅,三省、樞密院詣內東門入問圣體,上坐榻上,神采光澤如常……己卯,上崩于福寧殿,壽二十有五。
《續資治通鑒長編》
宋哲宗在位15年,得年25歲,葬于今天河南鞏義市的永泰陵。
宋哲宗的離世是宋朝的悲劇,但隨之而來的則是中華民族的悲劇。宋哲宗英年早逝無子,所以遵循兄終弟及北宋傳統,在宋哲宗眾弟中尋找繼承人。本來哲宗眾弟中以申王趙佖最長,但卻惜因患有眼疾而不被選為繼位者,故以當時封為端王的趙佶繼承大統。
知樞密院曾布曰:"章惇未嘗與臣等商議,如皇太后圣諭極當。"尚書左丞蔡卞、中書門下侍郎許將相繼曰:"合依圣旨。"皇太后又曰:"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諸王。"于是惇為之默然。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
《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一》
于是在宋哲宗駕崩的當月,趙佶被立為帝,史稱宋徽宗。
文中注釋:
①宣仁圣烈皇后(1032年—1093年)姓高氏,小字“滔滔”。宋英宗皇后,宋神宗頊生母。
高氏擁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十分繁榮。因而,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后一個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
②熙寧變法,即王安石變法,是北宋宋神宗時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